第一百三十五章教育大突围 一百三十五

2014-08-23 作者: 丛林小语
第一百三十五章教育大突围 一百三十五

中午,刘子昂的三个孩子陆续从学校回到租房。Www.Pinwenba.Com 品 文 吧刘子昂的大女儿还能够记得表姑的模样,她连忙来到表姑面前施礼。

“小荣呀,这么高了,大人了……现在,如果我在大街上碰到,我是断然不敢相认的。你比我们家的阿凤大两个月,现在你们表姊妹相认一下……”杨建云把自己的女儿介绍给刘子昂的大女儿。

杨建云看到身边还有其他病人,不好打搅,便对女儿吩咐了几句:“闺女,如果点滴挂完了,请喊表舅妈来帮助你换药水……”然后,跟着刘子昂的大女儿来到隔热层房间。

“你现在已经被上海复旦大学提前录取,你今年还要参加高考吗?”

“要的,但是只要我达到一本线,复旦大学就会录取我,我不在受到复旦大学最低录取分数线限制。”

“你现在有压力吗?”

“压力肯定有,但是,比起以前的压力要小得多!”

“你在这样的房间学习、休息习惯吗?”

“不习惯,我们能有什么办法!爸爸工作太辛苦了,不仅要照顾诊所病人,还要骑着摩托到病人家里出诊;妈妈给爸爸做副手,还要帮助我们洗衣办饭,太不容易了。我们姊妹三个如果再给父母添乱,那还像话吗?”

“妹妹、弟弟听你话吗?你要经常辅导他们作业吗?”

“弟弟刚来的生活,不适应这个地方,整天嚷着要爸爸换租房。自从爸爸得了腰结石…开刀花了很多钱…借了许多债以后,他便再也不敢要爸爸换新租房了。”

“你弟弟真懂事!你们姊妹三个学习成绩都非常好,这里面有秘诀吗?”

“表姑,你不能说我们成绩非常好,因为,我们学校还有学生被北大提前录取的……我们取得的一点成绩,没有什么秘诀,只是我们姊妹三个都能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都知道自己身上应该承担的责任。”

“夏天,这隔热层跟火盆一样,你们怎么学习、睡觉呢?”

“这个不难,我们每天都用大塑料盆盛满凉水,放在卧室里,再打开电扇,这样房间温度自然下降,我们在里面就不感到太热了。放暑假,白天的时候,我们姊妹三个就跑到县城的新华书店里面看书,里面既凉快又安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学习场所。”

“你们到书店不买书,书店工作人员不生气吗?”

“我们到书店以后,总会找一个顾客比较少的僻静地方坐下来看书,或者做作业,从不打扰别人,因此,书店阿姨对我们特别好,还经常给我们饮料喝。”

杨建云本来还想继续问下去,她现在不愿再问了,因为,她已经知道问题的答案了:在强者面前,办法总比困难多!对于这样的孩子,她除了敬佩还能有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儒家人崇尚“慎独”,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

慎独是儒家修行的最高境界。古书中是这样解释的:君不妨以慧心以观世,芸芸众生,一人不言不语,不哭不笑,不悲不哀,为之初见此人,席其身旁而坐,亦无过人之处,此人却散发着一种磁场,一股正气,压的人好生喘不过气来,唯有率先打破气氛得以解。此何人也,其必是集“儒风五行,仁义礼智圣,诚于中,形于外,内外道德品行兼修慎独之辈”。

其实,在人受教育过程中,总离不开“自律”和“他律”两种形式。当然,这两种形式绝不是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关系,而是两条处于同一个平面上、随时都可以相交的曲线。“自律”有时也需要“他律”,而“他律”有时也需要自律,才能使能够使受教育者的品行更稳定、更趋完善。因此我要说在这个世界上完全靠“自律”或者“他律”而成为优秀人才的人是没有的,同时我也要说在这个世界上“自律”要比“他律”更重要。

我们通常说能够做到“慎独”的学生,是指那些在一般情况下,能够不需要父母、老师的约束,就能够完全投入到学习中去的受教育者。这样的人从古到今还是占有一定的比例的。

像古代的苏秦和匡衡、像现代的陈景润等这些“先贤”们,他们的成才主要是靠自己“自律”得来的。

通常情况下,能够做到“慎独”的人,确实不容易。往往都是一些“穷而后工”、“孤愤而作”之辈。为什么这些人会得到“慎独”境界?有人这样认为:囊中羞涩常常使他们感到个人能力的单薄;旅途寒冷常常使他们明白幸福和快乐都是离自己太遥远的事情;世俗的“媚眼”常常使他们明白感到世态炎凉的可憎;人间“势利”常常使他们明白人情单薄的无奈;每当他们形单影只穿梭于人来人往的大街小巷,他们更加感到自己太渺小了,以致使他们常常感到在整个世界中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那些“达官显贵”常常在他们面前“摆”架子、“炫”阔气、“耍”官腔,使他们感到颜面扫地、仅有的自尊被击得粉碎。由于这些“伤害”使他们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迷茫、太多的困惑无法化解。唯有“慎独”才能“赎回”自己的尊严;唯有“慎独”才能找到生存的价值;唯有“慎独”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和快乐;唯有“慎独”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唯有“慎独”才能使自己绝地反击。

杨建云不了解“慎独”的真实含义,但是她从刘子昂的三个孩子的眼睛里所折射出的“信息”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为什么会比一般的“动物”有尊严地活着,就是因为“人”有一个聪明的头脑,一种凌驾于普通“动物”之上的技能,一种能够游刃有余于人际间的“好学、变通”的本领,一种能够在逆境中仍然保持严格自律的精神。

作为在农村长大的杨建云,她一直认为在学校好好读书,考取比较好的大学就是农村孩子取得幸福生活的捷径。因为农村孩子,祖祖辈辈生活在“土地上”,吃的是“土地”、喝的也是“土地”,既不能“拼爹”,也不能“拼娘”。过去男孩子凭借身体壮实还能够在车站、码头扛包、卸货赚钱;女孩子可以凭借自身长得漂亮,找给好婆家;现在没有知识给人打工老板都嫌弃,没有知识漂亮脸蛋也显得单调没涵养,找不到好婆家。

值得庆幸的是刘子昂三个孩子读书梦并没有被家庭的贫困、不幸所击碎。他们能够在无数个凄清寒冷的清晨、无数个孤独酷暑的黄昏,凭借一颗“充满激情”的心,严格“自律”,在书山题海中“鏖战”。当无数个冷笑、讥讽者给他们“泼冷水”的时候,他们仍然能够在世俗的眼光中忍受针刺的伤痛,不被世俗偏见所困扰,他们心中永远保持读书人的宁静,过着“思无邪”的进取生活。今天,他们终于迎来铁树开花,枯树逢春的好日子。

杨建云回到家中,把表哥的三个孩子近况向万宝强“炫耀”一番,仿佛在炫耀稀世珍宝一样。万宝强从刘子昂的大女儿身上想到了读书人的自豪,想到了读书人因此还能够改变的社会地位和今后的幸福生活,甚至还想到了自己。

想当年,万宝强进入高三的时候,成绩也很好,结果因为自己后期“吊儿郎当”,没有考入理想大学。尽管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摘取本县成人高考第一名的桂冠,考取省城最好的师范院校。但是他考取的是成人高校,这些高校又怎么能与普通高校相比呢?这“得到的”与“付出的”完全不成比例。假如他高三的时候,能够多付出十分之一的代价,也会考一个非常知名的大学,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在万宝强看来,成人后的努力,就创造自身价值、社会价值而言,那绝对是不能与在高三考取的普通高校相提并论的。

所以,万宝强不止一次地把自己个人奋斗的体会讲给他的女儿听,也不止一次地讲给他的学生听,希望能够唤起女儿和自己学生学习的热情。并且以此告诫他们不要虚度自己金色的读书年华,要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现在的学业上,用自己最少的投入换来人生最多的回报,把自己的人生装扮的更加绚丽多彩,绝不要把读书阶段后悔的眼泪流到成人后的征途上。

在成才的道路上,有很多人是比较“开明通达”之人,他们不在乎自己的孩子能否在高考中考取一所好大学。这一点和万宝强的立场是不一致的。他不敢苟同与这些“超凡脱俗”的观念。也许社会上很多人都能够举出非常多的典型事例来与万宝强对抗,但是,万宝强的头脑就那么“一个筋”。

他认为孩子能够考上好的大学,就能够接受非常优良的“高等教育”,就能够比较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比较全面、科学的生活技能。他也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不是直接从大学培养从来的人才,像巍巍、舒婷、公刘、流沙河、华罗庚、高尔基等中外社会大家,他们都是通过自学成才的,照样在这个社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也相信自学可以成才,自学也能够成为天才;当然,他也承认这些都是真理。

但是,他一直认为:我们教育所要探讨的不是社会的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的普遍现象,我们应该清楚,像华罗庚这样考自学成才的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在整个世界的伟人中所占的比例能有多少呢?如果我们能够从“数字”的力量上看到真理的光芒,我们就会相信“自学成才”真理的权威性,也不会学着“庸人”的“自负”来为“自学成才”的真理进行狡辩。所以,他坚信绝大多数家长是会像他一样,非常在意自己的孩子能否考上大学的。

现在,尽管大学生就业形势“不乐观”,但是,万宝强仍然为自己的孩子固守这份简单的“信仰”。这也许就是今天仍然坚持走在伴读道路上的父母们“最可贵”之处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