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教育大突围 一百四十一

2014-08-23 作者: 丛林小语
第一百四十一章教育大突围 一百四十一

“下午,你陪女儿参加成人宣誓仪式吗?”杨建云吃午饭的时候问老公,“到现在,我都不明白学校为什么要搞这项活动。Www.Pinwenba.Com 品 文 吧”

“你简直就是盲人。”万宝强在嘲笑自己的妻子。

“这就怪了,”杨建云说,“我从小到大现在,才第一次听说这件事,不知道这里面的奥妙也属正常。”

“不正常,”万宝强不以为然地说,“中国成人仪式由来已久,在我国原始社会就已经有这种仪式了,中,青年男子跨入成年阶段经历的仪式叫作“成丁礼”(也叫“入社式”)。这种仪式通常在庄严的场合进行毅力和智力的考验,以检定青年是否具备充当氏族部落正式成员的条件。”

“看来这里面还有学问,”杨建云很好奇,便要求老公说来听听。

“好吧,”万宝强欣然答道,“据《礼记·冠义》记载:“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冠礼是人懂事后各种仪式的开始,不可不恭敬举行。当时的加冠仪式十分隆重,不仅要选良辰吉日,还要选择为冠者冠帽的贵宾,可见对冠礼的重视。到了加冠这天,冠者的父亲要穿上礼服,迎接加冠的贵宾,亲朋好友乃乡间的官吏到齐后,加冠的贵宾将帽子戴在冠者的头上,再为冠者取名(即别名)。成人后称自己的名,称别人的字。”

“这么隆重呀,”杨建云不胜惊讶地说,“看来,县城中学举办成人宣誓仪式,还是有来历的。”

“对了,”万宝强说,“成人加冠仪式结束后,冠者要拜见参加仪式的亲朋和长者,以及乡间官吏,在古代,对刚刚到加冠年龄的青年,统常称“弱冠”,20岁(相当现在的18岁)为“冠岁”,真正的冠者(成年)应在20岁以后。新中国成立以后,《宪法》只在法律上规定18岁为成人年龄,对成人仪式没有规定。成人仪式虽然政府没有规定,但在现在很多高级中学,都非常重视这项活动,目的是让这些孩子在活动中明确自己身上的责任,进一步强化他们积极进取意识,多为家庭、社会做贡献。”

“原来成人仪式这么重要啊,下午,我也和你一起去参加女儿的成人宣誓仪式,一起见证女儿成人时刻的到来。”

县城中学成人仪式是在学校大礼堂举行的,从设置的宣传条幅、音响设备、主席台的席卡上,万宝强就知道这个仪式县城中学是非常重视的、仪式的规模也是相当壮观的。

下午一点二十左右,特邀嘉宾县委书记、县长、家长代表;学校校长、党总支部书记、副校长、团委书记、教务主任、高三年级主任陆续在主席台就座。

一点半,主持人向全校两千二百多名高三学生隆重介绍特邀嘉宾。

当读到县委书记、县长名字的时候,杨建云便悄悄地对老公说:“真不简单,孩子成人仪式还把我们县两位大领导请来。”

“你要知道,我们县向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这么隆重的场面如果没有这两个人来,就会大大减少仪式的气氛。”万宝强低声说。

“不对,以前县城中学搞成人宣誓仪式活动,都没有县委书记、县长参加,听说,县委书记儿子也是今年高三学生。”站在旁边的一位高三家长小声地告诉万宝强。

“火红的青春点燃梦想,激情的岁月放飞希望!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县城中学“践行青春誓言,立志奋发有为”十八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十八岁,是对懵懂幼稚的道别,十八岁,是与成熟稳健的相约。十八岁,绽开生命最灿烂的微笑,十八岁,奏响人生最美妙的乐章……同学们,为了给大家过一个有意义的节日,各级领导和嘉宾从百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到活动现场,给予本次活动以的热切关注和大力支持,我宣布:‘践行青春誓言立志奋发有为’十八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现在开始!本次活动共五项议程。”接着主持人用极其优美、高亢、带有磁性的声音念开场白。

“多么富有激情、多么让人感动,我眼泪真的要掉下来了。”杨建云情不自禁地身边老公说,“这个主持人太有才华了,这诗句写得太好了。”

“好个啥呀,”站在杨建云旁边的一位高三家长随声说道,“都是从网络上面下载下来的,只是把后面的张校长改成李校长。”

“咦,你是怎么知道的?”万宝强惊讶道。

“我前年来参加儿子成人仪式典礼的,也是这个老师主持的,所念的开场白和前年一模一样的,听我儿子讲,现在很多人写文章,不愿自己动脑筋,只要在网络上下载一篇类似的文章,改头换面就行了。”

“你是干什么工作的?”万宝强对身边的这位家长陡然好奇起来,连忙问,“为什么对这些‘玄机’都一清二楚?”

“我是杀猪的。”

万宝强越发好奇起来,便仔细打量身边这个陌生而又倍感熟悉的人,经过一番细察之后,便断定眼前这个人,绝不是杀猪的,倒是像教书的。便对身边这位家长说:“你不是杀猪的,我看你是杀驴的,没有猜错的话,咱们是同行。”

“你也是教师?”这位家长很遗憾地对万宝强说,“本人是老花眼,现在经常认错人,真的有眼无珠呀。”

“不要说话了,”杨建云小声提醒自己老公,“奏国歌了。”

国歌奏毕,万宝强和那位老师又在下面小声说起话来。

“老兄,”那位老师小声问万宝强,“你高级职称上没上?”

“那都是学校‘精英’们的福利,我们普通教师就不要去凑那个热闹了。”

“你不能说这些泄气的话,”那位教师在劝万宝强,“现在论文不用愁,只要你肯花钱,市价八百元一篇,而且是省级刊物;辅导学生奖,都是学校随便上报的;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只要你逢年过节不要装作葛朗台,多到庙门前烧烧香,一切都可以水到渠成。”

“那你高级职称上没上?”万宝强问,“我看你这么精通时务,肯定上了吧。”

“我中学高级早就上了,今年已经有六年了。”

“那你现在还代主科吗?”

“你看我有那么傻吗?”那位教师振振有词地说,“你去到我们县城所有学校询问一下,上完高级职称的教师,还能有多少教师代主科的?我已经五年没有进课堂了。”

“那你当领导了”万宝强说,“我们学校的高级教师还有进课堂的,只不过他们已经不带主科了,只带一些不参加考绩的副科,把获奖机会都让给那些想上职称的教师了,正常情况下,他们在学校只代美术、音乐、劳技之类的课。”

“那还是和我一样的,”那位教师继续说,“他们都不是本专业教师,每天抱着课本朝讲桌上一站,吩咐学生自习,这与不带课有什么区别?”

“你们不要再说了,”杨建云在提醒他们,“你们今天是来参加孩子成人宣誓仪式的,可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觉得你们不尊重他们。”

万宝强和那位教师认为杨建云说得有道理,便不再随便说话了,一直坚持到仪式结束。

仪式结束后,学生照常上课,万宝强和杨建云便离开学校回到租房。

万宝强把上午听到的重点内容又向自己的夫人杨建云作了详尽的汇报,并且把这次会议所感悟的问题和杨建云做了交流。夫妇俩一起分析了以前的一些错误做法,决心在“爱心和责任”方面多努力,争取使女儿在百日冲刺中有一个很好的起色。

万宝强在征得女儿同意情况下,他把女儿进入高三以来所有的试卷都给整理出来,并且把这些试卷中出现的错误题目都用备课纸摘录下来,让女儿每天晚上对这些错题集进行研习,把那些仍然做不出的问题带到学校请教同学或者老师。这种做法,在开始的时候,收到很不错的效果,女儿周练成绩明显出现好转。

后来,学校老师出台了一系列“临门踹一脚习题”活动,把万宝强精心打造的“纠正”活动给挤垮了,万宝强感到很可惜。

“闺女,你把你们老师布置的‘临门一脚’习题拿给我看看,”万宝强对正在吃午饭的女儿说,“我还是希望你能够把你的纠错习题集做完。”

“爸,”万宝强女儿放下筷子对爸爸说,“你又不是高三教师,对我们要考的题目肯定没有我们老师清楚,我还是请你不要瞎操心。”

万宝强女儿一边说着一边从书包里面掏出“临门一脚”习题集,递给爸爸。

万宝强把“临门一脚”习题拿出厨房,走到阳台上,认真地“研究”起来。他看了半天,愣是没有看出门道来。从题量来看,还是没有逃出题海战术的藩篱;从习题的精度来看,内容还是过于庞杂;从出题的动机来看,老师还是老少胡子一把抓。

万宝强放下手中的“临门一脚”习题集,他想到年前自己学校发生的一件事:

寒假到了,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班教学质量,专门召开了一次毕业班教师会议,分管教学的校长在会议上,特别强调假期练习问题,为了体现公平原则,他要求毕业班所有任课教师,在近期每人出两套上档次、带有针对性、精品习题集,供学生一个星期使用。

会议结束后,毕业班教师回到办公室后,纷纷打开电脑,便开始在网上搜索习题,没有五分钟,很多教师宣布习题集已经出好,没有十分钟很多教师宣布打印的样卷已经搞定,没有一堂课时间,有两位教师宣布学生的寒假两份习题卷已经在誊印室印好,只等学生寒假到来,一发了之。

“你们这样出试卷未免有点太快了吧,”万宝强作为学校教务主任,对他们这种做法感到惊讶,便很委婉地对这些教师说,“你们可不能忽悠学生啊,如果你们出的习题没有质量,这不仅没有起到练习效果,反而容易让学生产生厌恶情绪,最终落得‘劳民伤财’的后果。”

“万主任放心,我们都是从事多年毕业班任教的老师,对习题的好坏,我们心中肯定有数的,绝对会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

“你们都是从网上直接下载下来的,不去认真研究学生学情,不去认真做好增加、删减工作,我认为你们的习题肯定有问题。”

“万主任,你怎么会对我们不放心呢?我们下载的都是全国名师出的习题,那有不优之理,我把习题拿给你看一下就知道好坏了。”有一位年轻教师边说便把印好的习题拿给万宝强看。

万宝强看了那位年轻教师出的习题,确实看不出习题有什么不妥之处。但是,万宝强还是认为这个习题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因为每一个学校的校情、每一个学生的学情肯定会有所区别,习题的好坏只能从学生的练习的效果上看出来,其他人是无法甄别优劣好坏的。

因此,万宝强拿着女儿学校出的“临门一脚”习题,感到万般无奈。他明知道这个“临门一脚”习题不可能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要求,但是他又害怕自己的女儿只顾订正以前做过的错题,而或略了现在老师全面而系统的复习,所以,万宝强只好把自己的辛辛苦苦所做的工作——摘录的纠错集,放到孩子的床底下。

但是万宝强没有后悔,因为通过了他的努力,女儿体会到了爸爸的一片爱心,并且知道了纠正错题的重要意义。女儿感觉到自己确实比以前有所进步,而万宝强也感到内心有不少满足,所以,在百日冲刺的日子里,女儿、杨建云、万宝强之间出现了少有的默契,女儿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较大的提高。只可惜女儿的进步不是“贞观之治”,而是“康乾盛世”。

小时候,听父亲说,1960年我们村里饿死很多人。是不是我们这个地方生产的粮食少呢?不是。因为,我们这个地方地处淮河岸边,素有“苏北小江南”之称?是我们国家有名的产粮基地。那为什么我们这个地方还会饿死很多人呢?

原来那个时候全国盛行浮夸风,上上下下都在虚报产量,当然我们那个地方也不例外。

于是,一个个高产卫星直上“蓝天”,我们这个地方很快成为全国知名乡村,荣誉、奖杯、参观队伍接踵而至。但是纸里包不住火呀,本地主管部门为了应付检查、参观,让社员把几亩地的小麦、水稻棵子集中到一亩地中,让参观的人远远地看着收割,让参观人近距离观看用牛打粮、过磅。这种瞒天过海的技术竟然也能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

我曾经问过父亲,当时我们这个地方每亩地能收多少小麦、水稻,父亲告诉我:正常情况下,小麦每亩地能够收三百多斤,水稻每亩地能够收四百多斤。可是,我们这个地方的高产卫星却把粮食产量虚报成小麦每亩地能够收二千多斤、水稻每亩地能够收三千多斤。我们都知道以现在的科学技术,不管小麦还是水稻,每亩地也只能收一千斤左右。可是在那样年代,科技那么落后,这种高产卫星竟然让全国人民“深信不疑”。这种浮夸做法,不饿死人,岂不怪哉!

历史已经远去,但是被虚假、浮夸熏染的土地,被虚假、浮夸树起的坟墓都给我们留下惨痛的记忆。面对这些惨痛的历史记忆,我们还要继续握住“它”的手不放吗?难道历史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难道历史的悲剧还不够震撼人心吗?

我们都知道,在教育这块圣地上,一旦浮夸的窗口被打开,那么真理的大门就会死死关住。因为:它是培养造就人才的地方,它是重树民族灵魂的地方,它是放飞希望和梦想的地方。因此,我们绝不能让历史的悲剧在伤痕累累的土地上重演,我们必须擦干“虚假”、“浮夸”的泪水,用我们的满腔“真诚”迎接未来;我们必须用自己的诚实劳动、用自己的诚实“精神”为祖国增光,把我们的聪明才智奉献在踏踏实实的工作上。只有这样,我国的教育事业才能如日中天,我们伟大的“中国梦”才能早日实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