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教育大突围 一百五十一

2014-08-23 作者: 丛林小语
第一百五十一章教育大突围 一百五十一

这几天连续下了几场雨,气温骤变,虽然杨建云始终注意女儿的身体状况,但是,她女儿还是受凉感冒了。Www.Pinwenba.Com 品 文 吧

晚上,万宝强看到“病歪歪”的女儿回到家里,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因为他实在弄不明白,自己每天特别关照的事情,竟然还是“奇迹般”地发生了。可是他的女儿回到家里,仿佛什么事没有发生,她根本就没有把感冒当回事。

万宝强女儿吃过夜饭,向书桌走去,想继续挑灯夜战,这时,万宝强走到女儿身边,关切地问道:“闺女,你还是先吃一颗感冒药再去学习吧!”

“没什么,轻微性感冒,我不想吃感冒药,因为吃了感冒药就会犯困,我还有很多作业没有做呢!”

“我给你倒开水,你还是准备吃吧,”万宝强说,他不高兴地皱着眉头,走下楼朝厨房走去,到了厨房对杨建云说:“赶快洗一块生姜,放一些蜜枣,熬一些生姜茶给女儿喝…闺女不愿意吃感冒药。”

碗放在桌上,桌子跟碗一起震动,万宝强倒茶的时候,心里怨气还是蛮大的,仿佛让妻子杨建云明白女儿得了感冒都是由于她不太关心自己女儿造成的。

“我每天都在电话里面关照你现在要特别注意孩子的身体,你全当耳旁风。要知道现在可是孩子今年参加高考的最关键时候,我们来县城找房为孩子伴读不就是为了孩子在高考时候不出意外,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顺利参加高考吗!”

杨建云木然地坐在厨房里,万宝强的声音虽然不大,但是句句都像针尖刺在杨建云的心上。其实,万宝强说这些话,并不是故意惹杨建云生气,他只是想用这些话来让妻子懂得他对孩子生病究竟抱什么样的态度。即使是自己轻声地叹气,也要让全家人知道他是一家之主,他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代表家庭正义方向的。

万宝强心里清楚,为了保持一家之主的尊严,他必须这样做。因为只有这样,既可以保证他不会受到妻子的埋怨,同时又能使自己在孩子的心目中保持良好的父亲形象。

杨建云很快把生姜茶熬好递给自己的女儿,女儿见到母亲端来的是生姜汤,便把爸爸给她的感冒药放到床边的纸篓里,高兴地对杨建云说:“妈,生姜汤要比感冒药效果好,明天我的感冒准会好的。”

女儿的“反常”举动,把万宝强气得说不出话来。万宝强不知道自己今天又是那儿做错了,只好默不作声地闪到一旁,他顿时觉得自己今天对女儿的关心根本就找不到生根的地方,心里不住地反问自己:“我对女儿无微不至的关心为什么会变得如此苍白无力?”

那天晚上,万宝强实在忍不住自己心中的怨气,又把自己的女儿批评一通。

“难道你家的叶盛就没有做错事情的时候吗?”有一天,万宝强把最近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向叶盛的爸爸请教,“为什么我从来就没有看到你去批评你的儿子叶盛呢?”

“不错,我从来不喜欢用批评的方式来教育我的儿子,”叶盛的爸爸回答很干脆,“当然,绝不是说我儿子出来就不犯错误,而是我从来没有把孩子所犯的小错误当作儿子‘做错’的事情来看待,总是认为这些‘错误’的事情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风景’,它们对一个孩子成长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向来喜欢用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孩子出现的‘小错误’,总认为现在孩子做错了事情都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都会对未来的事业成功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因此,我又何必用苛求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身上发生的小错误呢?”

“你是我学习的榜样,”万宝强说,“你教育出来的儿子很优秀,足见你家教很成功,你能在高考即将来临时候,为我的家教支两招吗?”

“万老师,你们是专门搞教育的,教育孩子是你们的拿手好戏,你不要抬举我好吗?”

“不错,我们是专门搞教育的,我们在教育自己学生的时候,往往所用的教育策略很凑效”万宝强说,“可是,这些好的教育策略一用到自己孩子身上的时候,往往就变得毫无效果,这是我家庭教育中倍感困惑的地方。”

“是吗,我可没有看出来,你们家的孩子不是挺优秀的吗?”

万宝强笑笑说:“你不知道,我家的孩子,动不动发脾气,我很多教育方法到孩子面前就失灵了。”

“那你为什么不去搞清楚孩子发脾气的真正原因呢?要知道孩子爱发脾气,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不光是你们的家庭教育策略问题,还有孩子自身生理原因,例如孩子身体不舒服像睡觉的时候,你去要求孩子睁开眼睛望着你,听你传授如何保养身体的知识,你这样的教育,孩子又怎么能不生气呢!你这样的教育效果肯定是很差的。”

有人说,每一个成功丈夫的背后都有一个好妻子,每一个成功的妻子背后都有一个好丈夫,同样,我们也可以这么说,每一个成功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好爸爸、好妈妈、好老师!叶盛父母的教子策略,再次验证了这个“真理”。

作为学生的父母亲,我们要学会“尊重”自己的孩子。只要孩子做事情不太多分、没有太大的原则性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一种友善的眼光去对待自己的孩子。要学会尊重他们,特别是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比较脆弱的自尊心。绝不能用“苛求”的眼光去对待自己的孩子,要尊重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要学会用欣赏的心态去对待孩子身上发生的并不“太阳光”的事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残缺”,有时也是值得我们去享受的美。毕竟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个体。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任何“求全责备”的思想都是极端错误的,都是有碍孩子健康成长的。

作为学生的父母亲,我们要学会“放手”教育。对孩子能够独立承担的事情,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放开自己的手脚。我们不要对孩子应有的“潜能”持怀疑的态度。要知道孩子的未来,往往是靠“自己”去打拼的。在孩子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风平浪静。有许多困难往往是要靠孩子自己“独立地思考”、“独立地分析”、“独立地判断”,最终得到“独立地克服”。父母只是孩子“摇篮里”的护理员;是孩子“起跑线上”的引导员;是孩子“展翅蓝天”的观察员。父母绝不能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替身”员。要知道“放手教育”对孩子未来的健康成长有着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中国古人有句名言: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就是说明这个道理。我在一本生物书上看到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在桑园的一角,一条虫子在水泥地上从东向西爬,一位好心的园丁用树叶做铲子,把虫子铲倒西边十多米的地方,临近草。这样一来,节约它大约半个多小时。但是虫子落地后,却掉头往回跑,后来,这个园丁以为这个虫子头晕了,又把它铲回西边,它原本就在向西爬,然而虫子还是爬了回来,当爬到它原来的位置的时候,它才回头继续向西爬,这样,这位好心的园丁,不但没有帮助了这个虫子,反而使虫子的单程变成了双程,提高了虫子的“时间成本”,可见天下事情谁也不能替谁做。另外我还见过一个30多岁还不会自理的“正常”人,其幼稚的程度接近“愚蠢”。我不能用“单纯”这个漂亮的词语来代替他的“愚蠢”。因为,他离开了别人的帮助,就很可能活活地饿死。你还知道“跟熊过不去”的清华大学生刘海洋(他用“烟头”烧伤动物园中的大熊)吗?他就是父母不愿放手教育的受伤者。

作为学生的父母亲,我们要学会“淡定”。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还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绝不能用一种焦急的眼光去对待自己的孩子。要知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他们满眼都是无助的眼神。他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一种安慰,一种摆脱困难和挫折的指导,一种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信心。要知道此刻的父母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每一种心态都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难以想象的作用。你的焦急,只能加剧孩子的焦急;你的悲观,只能加重孩子的悲观;你的失望,只能加重孩子的失望;你的无助,只能加重孩子的无助。而你的自信,却能给孩子百倍的自信;你的坦然,却能给自己的孩子百倍的坦然。所以,我们这些做父母的,绝不能随便释放自己的“错误”感情,要学会把“灰色”的情绪隐藏起来,要在孩子们面前表现出“永远的大度”、“永远的自信”、“永远的坚强”、“永远的阳光”。要知道你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向孩子袒露出来,就是在给自己的孩子走向成功的信心,就是在激发孩子所具有的潜能,就是在增强孩子战胜困难和摆脱挫折的勇气;把你自己最“灰暗”的一面隐藏起来,就是在搬走孩子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就是在消除孩子身上对未来的“自卑”,就是在降低孩子对挫折的苦恼,就是在减少孩子失败后的痛苦;

作为学生的父母亲,我们要学会“引领”。在孩子沉迷玩耍、游戏、电视当中的时候,你要做一个有情的提醒者,但是你绝不要做一个愤怒的训斥者。要知道你愤怒的代价,往往会得到你所要教育的“反面。也就是说,你得到的不是“孩子用心投入到学习当中”,也不是“孩子所需要拥有的好心情”。要知道“愤怒的本身”就是一种对自己、对孩子的最大伤害。我们都知道,一个人要想很快投入到某一个事情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个人必须拥有一个好心情。任何刻意的追求都是徒劳无益的!因此,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每当遇到孩子沉迷玩物的时候,动脑筋使自己的孩子兴趣转移,让他们很快愉快离开那个诱惑之地,那才是最有成效的好方法。我们父母常用吃饭、吃点心等小事把孩子“无聊”的“兴趣点”搬到另外一个“兴趣点”上去。这种“兴趣”转移法,简单易学。因此,我认为懂得去用“脑筋”去教育孩子,要远远比那些用“粗暴简单”的方法来教育孩子高明的多。

作为学生的父母亲,我们父母要学会“理性”。对孩子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小失误,我们做父母的切莫用“抱怨”来代替“理性”的教育。要知道任何抱怨的做法都是于“事”无补的。你把眼光停留在孩子的“错误过去”,就等于把孩子的“美好未来”漠然处之。要知道事后三个“诸葛亮”永远抵不上事前一个“臭皮匠”。丢失的“青春”那是神仙都不能挽回的。古人言: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要知道抱怨的本身就是缺乏理性的教育方式。它很容易激化矛盾的“双方”,很容易把解决问题“演变”成为没有实在意义的“争执”。因此,当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作为父母亲如何用一种委婉的语言,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情感交流,为孩子寻找未来的正确“出路”那才是最为重要的教育。要知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道理。解决教育孩子问题绝不是靠我们父母“嗓门”喊出来的,“嗓门”越大往往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反比的。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最不愿听的语言就是别人贬低你的能力,而标榜他自己的真知灼见。如果“这些语言”再用一种霸道、命令、责备的语气来表达出来的,那么它的教育效果就肯定是极其低下的,甚至走向教育的反面!所以我们这些父母亲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建立在平等、互信、友爱的基础上,做一个“理性”的人,才能把我们教育孩子的重任,恰到好处地担当起来。

只有这样,我们做父母的才能把自己最有效的家庭教育策略发挥到极致,才能和自己孩子共同搭建好家庭教育的平台,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插上腾飞的翅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