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教育大突围一百五十二

2014-08-23 作者: 丛林小语
第一百五十二章教育大突围一百五十二

我在上一篇对如何做学生父母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总觉得还有很多话要说,不妨写下来,与亲爱的读者共勉。Www.Pinwenba.Com 品 文 吧

作为学生的父母亲,我们要学会“脚踏实地”。我们不要把自己的孩子想得太完美。要知道天底下的孩子并不都是一样的聪明、一样的能力强;要知道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孩子的进步是要有过程的。你孩子是“瘦子”,你不能强求孩子一口吃个“胖子”;你不要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考上清华北大,你就跟自己的孩子过不去,老是用清华北大的目标来对自己孩子提要求。你对孩子的微小进步,你用全世界最美的话来赞赏;你对孩子的较大“错误”,你却用世界上最宽容的话来“批评”。

中国有两句古语:一句是“好高骛远”;另一句是讳疾忌医。如果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不去考虑孩子的“现实”,每天都做着好高骛远的梦,那么,你不光累了自己,而且也累了自己的孩子。因为你孩子的任何努力你都认为太“迟缓”;你孩子的任何进步你都认为太“低下”。你孩子不管多优秀,都无法得到你所要求的“高度”。在你的心中,你今天给孩子制定的目标是“南大”,明天的目标就可能定位在“北大”。当孩子的“北大的目标”“八字”才见一撇的时候,你给孩子制定的目标就开始转向美国的哈佛大学了。要知道人生就如爬高山,你总不能脚下这个山峰还没有爬上去,你就把自己的下一个目标锁定在另外一个更高的山峰上。要知道这样下去,很可能你连一个山峰都征服不了。如果我们这些做父母亲的,老是生活在那些不切实际的幻境当中,其痛苦之状肯定比热锅的蚂蚁还要难受。因此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对孩子的要求一定要脚踏实地,让孩子在一个比较轻松的环境中,远离浮躁的空气,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经过努力能够企及的目标。

作为学生的父母亲,我们要学会“讷于言”。对孩子做错的事情,切莫谈论“第三遍”。因为孩子的自尊心要比成人脆弱的多。第一遍提醒他们,他们会感激你;当第二遍提醒的时候,他们会保持沉默;当你第三遍提醒的时候,他们就会很厌烦。要知道这个世界上,一个人的“小辫稍”是不需要别人常去摸的。

难怪有一位哲人说,对于赞扬的话要印成文件,对于批评的话只要一个电话就可以了。因此,我们这些做父母亲的不要总是认为多次当面“提出孩子”的缺点就是在帮助孩子,就是在告诫孩子,就是对孩子健康成长有好处。我们应该清楚孩子最不愿听父母婆婆妈妈地说教的。因为,我们父母婆婆妈妈地说教很容易让孩子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对今后改正错误是绝对没有好处的。所以我以为,父母对孩子的不放心,最好是在孩子做到类似事情之前,用书信或者电话友情提醒他。这样的效果绝对要比每天挂在嘴上好得多。

作为学生的父母亲,我们要学会“疼爱”。古人言: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是,我们教育孩子绝不能过分地疼爱自己的孩子。我们不要把孩子应该做的事情自己抢着去做了;我们不要认为这样就可以节约孩子的时间,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就会多给父母亲争气;我们也不要看到好吃的东西拼命地往孩子的嘴里送,而自己偏偏舍不得吃一点点。要知道你们这样下去,孩子正常的心态就会很快被扭曲。现在不少父母亲一顿饭不准备几样像样的菜就很难让孩子动筷子。甚至有些家长每天都要买一些猪排、牛肉回家;几块钱一斤的西瓜也要苦着脸往家里搬;十块钱一斤的荔枝、樱桃、水蜜桃也要硬撑着往家里买。他们很怕自己的孩子吃不好营养跟不上,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简直就是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太上皇”来伺候。这种看似疼爱的教育方法,我认为是相当有害的。要知道孩子身体每天需要的营养总是有限的,并不是你吃多少营养就能够吸收多少营养。就算是这样,我们都知道吸收在身体的多余营养会使人增胖的,而肥胖对人身体是相当有害的。就是对这些正在发育长身体的孩子来说,也是极端不利的。它不仅能够使人容易发困,还容易使青少年发育不良,造成身体畸形。所以,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如果要是真心关爱孩子,我们就应该做一个科学营养的选择者,绝不能盲目地根据孩子的喜好进行加餐。我们千万不要认为每天在孩子身上花得钱越多,就是对孩子越关爱,对孩子的成长就越有利,我们应该知道有些事情是好心得不到好报的,对孩子的关爱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凡事总会有一个“度”,我们一旦越过了这个“度”,好事也会变成坏事,关爱也会变成了没有益处的溺爱。这种没有效率的付出,于国于家于己都是没有好处的。

据我观察,能够到县城中学附近租房子来为自己孩子伴读的父母亲,都有一颗善良的心,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激切之心。可是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大多数体现在对孩子“表面”的疼爱上。能够知道如何引导自己的孩子走健康成长之路的家长,那是为数不多的。这些本身素质“就有望提高”的父母亲,他们花去很多时间顾及孩子的吃、睡、考试的分数,很少一部分人去关心孩子的“最新思想动态”、“此刻孩子心里想什么”、“此刻孩子准备做什么”、“现在的孩子兴趣在哪里”。因此,能够对“孩子进行真心关爱”的父母亲在整个伴读大军中那是非常少的一部分人!这种现状,确实让人担忧!

作为学生的父母亲,我们要学会看淡孩子的“分数”。千万不要太在意孩子在学校的每次考试分数,因为这个分数给孩子带来的压力,要远远超出我们正常人的想象范围。它的威力,说起来有时要比一颗“原子弹”的威力还要大。很多学生在考试分数的重压之下,吃不好饭、睡不好觉、老师的正常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对学习产生厌倦,甚至对前途失去信心、对生活失去勇气!每次月考结束,在县城中学附近伴读的父母亲,总是千方百计地去了解孩子们考多少分,在班级的排名多少,在全校的排名怎样。考好的学生家长,自然高兴,做起事情来总是干劲十足,与门旁邻居总会有说不完的话,其喜悦之情真是难以用语言表达。如果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这次月考考得不好,他们的心情就会很快降到“零”度,本来和门旁邻居约好吃过午饭等孩子上学以后到山下超市去闲逛的,也会因此“急刹车”;本来准备晚上给孩子包一点肉饺子,现在也会因为“心情太差”而被迫中止;平时很少喝酒的,也会因为自己的孩子月考没有考好多喝几杯闷酒;以前走路的时候是雄赳赳气昂昂,而现在就像是一只被打败的小公鸡,耷拉着“鸡冠”,走起路来也会“离着”人群,紧贴“边道”走,很怕自己顶撞了别人;“以前”满脸的“高兴”,“现在”看不到半点“阳光”的气色。整个一个人就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处处表现出无精打采的样子。仿佛孩子的考试成绩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就是他们喜怒哀乐的“源头”。

尽管他们也知道过分在乎孩子的考试成绩是相当有害的,可是当孩子分数出来的时候,他们还是忍不住对分数产生“嬉笑怒骂”。孩子考好了,他们不想高兴,可是门旁邻居几句恭维的话一讲,他们总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飘荡”在心头;孩子考差了,一旦孩子的成绩落到全年级的中等以下,尽管自己告诫自己,要冷静,不要急躁,但是,门旁邻居的欢声笑语又不得不让自己陷入沉思,不得不把自己的孩子与名落孙山的命运进行对照起来,烦恼自然就顺着自己的胡乱思绪走进他们的生活,总会情不自禁地责怪起自己的孩子来;尽管他们也知道抱怨、责怪都是极端有害的,但是,所谓的父母的责任心,又迫使他们对孩子产生“埋怨”之心;尽管他们也知道孩子对自己的考试成绩非常关注,根本就不需要他们再去为孩子担心,但是,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是无法抹去对孩子考试成绩的关注心迹。

我们应该知道,不管自己是高兴还是痛苦,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孩子对读书的注意力,都会在孩子的内心产生无法安静的“波澜”,对孩子的正常学习、生活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我认为,作为父母亲,对孩子的成绩只需要一般的了解,绝不能过分地张扬,要知道张扬的背后,很容易使孩子“不安分”起来,产生极其浮躁的内心动荡,严重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应该相信自己孩子都是很“优秀”的,不管这次考试考得好坏,他们都会在自己的内心产生足够的“亢奋”。考好了,他们就会为自己的成功,而感到无比的欣慰,从而产生对自己“更高更强”的要求;如果考差了,他们“肯定”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肯定”会去寻找这次考试失败的原因,“肯定”会在自己的内心憋足了干劲,争取在下一次的月考中考出优异的成绩。如果在这时候,对考差的孩子不能保持平常心态,再去严厉地责备他们,这等于给他们“泄元气”。如果我们做父母亲的在这方面“付出越多”,那么跟你所要得到的效果肯定是成反比的。也就是说,我们讲得越多,孩子的反感就越强烈,孩子的心情就越差,对学习的投入程度就越低。这时候,孩子的内心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你们讲吧!我现在已经跌倒滑倒了,死猪不怕开水烫,你们不是说我不认真学习吗?我现在就“忽悠”给你们看:我睡觉都把书放在我的眼皮底下;你叫我打狗,我偏要去撵鸡;你让我寝食难安,我偏偏让你们如坐针毡。

所以我们这些父母亲切不可在孩子的考试成绩方面做一个“婆婆妈妈”之人。我们在孩子成绩考好的时候,一句赞美的语言就足够;在孩子考试考差的时候,就一个信任的眼神也已经足够。我们对自己的孩子要有足够的信心,相信自己的孩子。在哪里跌倒就在那里爬起来!要知道在孩子的读书生涯中,父母亲对孩子足够的信心,对孩子来说将是莫大的鞭策,莫大的安慰。

前几天,我的一个朋友出了一部散文集,送我一本,里面有一篇关于孩子高考方面的作品,优美语言、巧妙的构思、富有哲理的主题我都没有太多的记忆,但是文章里面所叙述的小事情却让我记忆犹新。作者和自己的老婆在女儿参加高考前两个月私下制订了一个协议:双方在女儿面前不准说高考两个字;利用周末半天时间带孩子到附近登山一次、到附近旅游景点观光一次、到附近的山水广场轻松地游玩一次;陪女儿看电视演唱会一次……

我对他们所制订的协议从头到尾看了三遍,文章里面只字不提学习问题,目的是让自己的女儿从繁重的读书活动中轻松地解脱出来,到大自然中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全方位的优化;到大山的怀抱中感受一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从中领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真谛;到人文景观中接受历史文化对女儿的熏陶,从中感受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厚重。

我不知道朋友的这个协议还有什么特异功能,但是,那一年,我那个朋友的女儿确确实实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政法大学,朋友如愿实现了家庭教育的美好理想,验证了他和妻子所制订的协议是行之有效的好举措。因此,我以为他的这个协议很值得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去借鉴和学习。

以前,我还在《圣经》里面看过这样的一段文字:不扶,常常便是最大的扶;不哭,常常便是最痛的哭;不笑,常常便是最爽的笑;不走,常常便是最快的走;不停,常常便是最猾的停;不言,常常便是最辣的言;不学,常常便是最深的学;不做,常常便是最好的做……其实,在家庭教育中,正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若希,大象无形……无为而无不为。”因此,做一个称职的父母真的很难、很难,这里面所蕴含的学问真的很深、很深。

综上所言,这是我作为过来之人对如何做父母的一些肤浅认知,其实在家庭教育的舞台上,父母应该具备的素养当然还有很多、很多,这还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不断探究、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我们的家庭教育才能如日中天,焕发勃勃生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