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让教育更高尚

2014-09-19 作者: 丛林小语
第二百三十六章 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让教育更高尚

万宝强女儿点招成功以后,他开始拼命地为女儿上学筹钱。

万宝强和杨建云的自家兄弟姐妹都多,当得知万宝强利用点招机会使女儿考取了省城重点二本院校,都非常高兴,纷纷慷慨解囊,家庭较富裕的借给他一万元,家庭稍微困难的也借给他五千元,这使万宝强非常感动。他竟然没费多大力气,就筹足了六万元。

除了借债以外,他还来到县大学生资助中心为女儿上学办理了八千元助学贷款。这给处于“干旱”中的万宝强,更是带来了一场及时雨。

在资助中心的大厅里面,万宝强万万没有想到,竟然遇到多年没有见面的嫡系学生陈功。一阵寒暄过后,陈功告诉万宝强,他和母亲也是来这里办理助学贷款的。

万宝强对此感到有些诧异,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你不是早就本科毕业了吗?”万宝强问陈功,“你为什么还要来这里办理助学贷款呢?”

“是的,我本科毕业以后又读了三年硕士研究生…今年我又考上了博士…继续留在上海原校攻读博士学位。”陈功说,“以前,攻读博士不收学费,现在不同了,攻读博士学位还要交三万块钱学费,而且是一次性付清…我家经济条件不好…爸爸在县汽车站工作,每年拿点工资不够他人情事务花销的,幸亏我妈在村里承包了一百多亩地,勉强维持我上学…这次上交学费太多了,我只能来这里办理助学贷款,以解燃眉之急。”

“你读研究生国家已经给你工资了啊!”万宝强对陈功的话有点不理解,“难道你读研究生还不能挣钱填饱肚皮吗!”

“不错,我读研的时候,每月国家给我三百块钱,但那不是工资,而是我们国家发给我的生活补助费…你想,每月三百元钱的生活费,哪能在上海填饱肚皮呢!因此,每月家里还要给我大几百块钱。”陈功说,“其实我也想到校外打零工赚钱来贴补自己的生活费,减轻家庭的负担…但是,我真的不愿把自己人生中的大好时光白白浪费在外面打零工上。”

“话可不能这样说啊,现在读研在外打零工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你不愿到外面打零工挣钱来减轻家庭负担,这是你的不对…你要知道,在上海读研,学费、生活费可不是小数目啊…母亲虽然承包的一百多亩地,但那是针头削铁的事情,除了化肥、籽种、请工、耕田、粑地、水肥、农药,余不了几个钱…”万宝强说,“你现在还有稀饭吃,如果到了不去打零工就没饭吃的时候,那你的小腿就会跑得比兔子还快…你现在应该知道农村家庭挣钱不容易,要多为你爸爸妈妈减轻负担才对啊!更何况你家庭的经济收入主要靠你妈妈承包土地获得呢?”

“万老师,你知道研究生到校外打零工挣钱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往往要占用课余大量时间,坐地铁、挤公交车、同客户打交道…再说,我读研本身也是很辛苦的…很容易造成顾此失彼的结局。”陈功非常无奈地说,“导师把研究论文题目给我,让我在平时科研实践中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收集第一手资料,只有我把论文写好后,他才会对我的论文进行必要的指导…你要知道,我们学校研究生要想毕业…至少要在国家正规学术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才能过关…而发表论文,如果没有导师的指点,那就是白搭…因此,我平时只能多和导师接触交流,围绕论文研究方面做功课,哪有时间去干别的事情呢?”

“我听人说读研很轻松的啊,怎么一到你嘴里就变成硬骨头呢?是不是你在庙里念错了经,被方丈关了禁闭?”万宝强幽默地说,“要不你就是拉不下面子的人,不愿干苦力活。”

“不是这样的,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可不是那种欺祖忘根、叛孽忤逆的人,从小到大,虽然在学校读了十好几年的书,但是,农村的脏活、累活,我还是干过不少的。”陈功辩解道,“这主要是我们读研的时候,天天要跟着导师转,老师要我们去工地,我们就要去工地…老师要我们去北京,我们就要去北京…也就是说,我们每天都要为导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给导师干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不就是给导师干私活吗?”万宝强惊讶地说,“你能说一下这些私活具体内容吗?”

“其实,这些事情…严格我们不能叫导师私活,而是我们应该做的研究实践课…我们导师,每年都要向国家、企业申请工程项目,他把这些工程项目申请来之后,会把一些任务分配给我们读研的学生做。”陈功认真地说,“这些工程项目,往往需要一个团队来共同完成,而他所带的研究生就是他最佳的团队人选。”

“你也懂其中的内容吗?你也跟导师去研究其中的难题吗?”万宝强对这些话题很感兴趣,就像刚懂事的孩子,继续好奇地问,“这和你研究生研读的课程有联系吗?”

“我们这些读研的学生只给导师做下手,主要做一些文字材料处理,画一些设计图纸…还有一些办公杂务。”陈功听了万宝强的话,有点难为情地说,“你要知道我们还是学生,哪能跟导师去一起研究工程项目呢?导师吩咐我们做什么就做什么,正常情况下,我们所做的事情和我们读研的课程都有一定的联系…我们从导师那里真的能学到不少东西…”

“既然你跟导师搞课题研究或者搞企业工程项目,那就应该得到相应的工作报酬。”万宝强说,“导师一个月能给你开多少工资呢?”

“导师给我钱…但那不是工资…而是奖学金。”陈功说,“一般情况下,学期结束后,导师会根据我们研究生平时工作的实绩,发放不同档次的奖学金,多则五六千,少则两三千…不过,我们知足了。”

“你们导师‘真大方’!一年之内会给你们五六千块大洋!要我就舍不得,你跟我学知识,凭什么还给你工资,过去徒弟拜师学艺,学徒都要倒给拜师费呢!”万宝强苦笑道,“只不过,现在师徒关系和过去的师徒关系不一样了,他教你知识,国家给他工资…你可不是导师扫地的拖把,擦桌子的抹布,贴身的丫鬟,随叫随到的书童…唉!现在,这些导师可真会用人,给了你一根鸡骨头,你就把它当金条了;他赚了大钱了,却忘了下蛋的母鸡了…只可惜,天底下像你们这样的学徒,只知下蛋,不知向主人要米谷,真是太难得了…陈功啊,你想想,这样不用加油、只需加水的汽车谁不愿开!”

“万老师,你不能用这样的话来挖苦我们的导师啊,他可是我们指路的明灯,航行的舵手,导师就是不给我一分钱,我也愿意给他干!”陈功有点生气地说,“因为,我可以从导师那里学得我今后事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润泽之功,那是我永远都报答不完的。”

“懂得感恩是好事,但问题是导师有没有尊重你的劳动。”万宝强鸣不平地说,“你们每天拼命地干活,却得不到最起码的报酬,我认为你们导师做的有点欠缺。”

“现在,读研、读博基本都是这样度过的,报酬是有点少了,但是,有些知识技能对我们今后工作确是很有帮助的。”陈功非常认真地说,“要知道这些知识和技能那是本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很珍贵。”

“你三年研究生导师究竟给你干了那些工作呢?”万宝强问,“有没有干单调、重复、没有技术含量的活?”

“那当然有…我们导师所承担的课题大致分为两种,一类是国家基金项目或科技攻关项目,这类课题对理论或技术创新要求高,经费由国家提供;另一类是导师从企业拉来的,旨在为企业解决新产品开发、技术攻关之类的难题,经费来自企业。”陈功说,“只有跟着导师做“前面一类”的课题,我们才能真正学会研究的方法,获得思维和学术上的进步…打个比方吧,在导师帮助下安心地做科研,就像是在做雕塑,出的是艺术精品;而为项目打工,就像是天天割荒地上的草,到最后,无非是割草的速度快了不少。”

“割草的时候,你没有怨言吗?”万宝强好奇地问,“因为,你们割草的时候,肚子饿了,还要父母掏腰包给你们填饱肚皮,而开垦出来的良田,并不属于你,栽培出来的果实,你们只有仰望的权利,而没有分享的权利,我认为这很不公平。”

“万老师,我会永远对你说‘我绝对没有怨言,导师就是我的再生父母,他让我干啥就干啥。’”陈功说,“只不过,我拿父母的从农村土地里刨出来的辛苦钱来干活,觉得很对不起自己的父母。”

“你知道你的导师每年能从承担的项目研究中挣多少钱吗?”万宝强说,“那可不是简单的小数目,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啊!”

“这我不太清楚,但我知道我们导师最近刚把大众牌轿车换成奥迪了。”陈功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认为让导师这样有才杰出才能的人得到更多的报酬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我非常羡慕导师的才华…就是国家、企业每年给他五百万收入也不为过…这比有些人到台上一亮相就挣上百万要应该得多。”

“陈功,你也不要去用你的价值观来评价你不熟悉的人…你也应该知道那些人不容易…台上一分钟,台下少年功。”万宝强辩解道。“他们都是人群中的佼佼者…只不过他们所干的工作性质不一样罢了。”

“万老师,我不想把人的价值标准用工作难易程度来衡量,因为决定一个人价值大小的是这个人对国家、社会奉献了多少。”陈功理直气壮地说,“为什么有些人能买得起私人飞机,而钱学森、竺可桢这样的科学家却买不起?为什么我们国家会出现如此让人费解的事情?”

万宝强一时语塞,无言以对。只好说:“我国的科学家都一心忙事业、学雷锋,没工夫赚钱。不但钱学森、竺可桢买不起飞机,就连‘杂交水稻’水稻之父、解决了十三亿中国人粮食问题的袁隆平也买不起…被誉为东方理性之光的孔子…他那么伟大,还不是有时连吃饭都成问题吗!”

万宝强不着边际、苍白无力的解释,陈功似乎明白了什么,只好边点头边说:“原来在中国科学知识不值钱。”

“你说的话不对,你怎么能说科学知识在中国不值钱呢?”万宝强对学生的话,感到吃惊,因为,他也知道当今社会确实存在这种不和谐的因素,但是自己又没有对此深研究过,也只好勉强地对陈功说,“科学家解决人类生存问题;哲学家和文学家解决人类思想问题;中医家解决人类健康问题;歌唱家、曲艺家解决人们日常娱乐问题…他们对我们的幸福人生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不能说他们谁重谁轻,更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他们的价值…如果讲袁隆平、钱学森没有些人挣钱多,那只能说,我们国家经济分配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地完善,你可不能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整个社会。”

陈功不顾自己老师的感受,更加不屑一顾地说:“如果一个民族把某些对社会没有太多奉献的人捧得比科学家还高,那么它是不堪一击的…记得我国南宋诗人林升的《题林安邸》有句这样诗‘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当汴州’,它至今对我们还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如果一个国家连每天搞科研的人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让他们每天还要为衣食住行担忧,让他们每天疲于奔命在社会的底层上,那即使这个国家现在很强大,航母再多,兵力再强,也形同虚设,不堪一击!因为,这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已经出现了偏差,它是不可能有美好未来的!”

万宝强被自己的学生好好上了一课,他知道我们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和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们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还不够完善,人们对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还需要进一步净化和确立,这不仅仅要重塑更高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统一规范人们的行为,还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做不懈的努力。

“你现在准备读博了…读博的学生每个月能拿多少钱吗?”万宝强继续问,“这三万多块钱学费,你一年能把它还清吗?”

“肯定还不起,我读研和读博都是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导师…他给的生活补贴没什么大变化,每个月只增加二三百元钱…我仍然要跟导师做科研,还是没有时间到外面打零工。”陈功不好意思地说,“当初,我执意不读博,是因为我家庭经济状况差,我不愿再向家里要钱…现在我能够读博,是得到导师鼎力支持才如愿以偿的…我非常感谢我的导师。”

“说实话!你不愿读博的原因,是因为家庭原因,还是读博得不到丰厚的报酬?”万宝强认真地问,“读博能够提高你的科研能力,能够为你的美好未来奠定扎实的基础,你何乐而不为呢?”

“我绝不是因为得不到丰厚报酬而不愿读博,”陈功有点激动地说,“而是我家供不起我读博…当导师得知我没钱交学费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拿出三万块钱放到我面前,说这是借给我的学费,要我以后挣到钱的时候再还给他…我被导师的真诚所打动…我还有什么话好说的呢?只能在自己内心深深地感激导师!”

“既然这样,那你为什么还要办助学贷款呢?”万宝强不解地问。

“导师借给我三万块钱,勉强够学费…而我读博还需要生活费、买书钱…再说,我爸爸、妈妈身体都不太好…我真的不想再给他们增添负担了…我办的一万元助学贷款…是国家帮助我交了利息…我将来会用所学的知识来报答国家的…而我向导师借的钱,我会争取今年多拿些奖学金,尽快把借债还清…”陈功说,“导师对我的恩情,我会永远铭记在心…我一定会在读博的过程中奋发进取,争创佳绩,唯有这样才能报答导师对我知遇之恩。”

回家路上,万宝强望着天空迎风搏击的小鸟,他似乎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