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实践能力往往比理论知识更重要

2014-09-19 作者: 丛林小语
第二百三十七章 实践能力往往比理论知识更重要

几天过后,万宝强按照家乡风俗,邀请了亲朋好友,在街道最有名气的“喜来贺饭庄”摆三十多桌的宴席,专门为女儿考上大学庆贺。

这天,除了亲朋好友之外,街坊邻居也纷纷前来捧场,其气派相当壮观,能容下300号客的大厅座无虚席,连楼底下小偏房也被摆上庆贺的酒席。

在这熙熙攘攘的客人中,万宝强遇到了两位十几年前的学生,他对这两个学生印象都是特别的深刻,只不过是给自己留下深刻的类型不一样罢了。

我们教过书的老师都知道,在学生中,有两种类型的学生特别难忘,一个是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学霸”,另一种类型的是“调皮大王”,而这两位学生,就是这两种类型学生中特别难忘的典型代表。

“学霸”是北京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名字叫杜书成;“调皮大王”初中没有毕业,名字叫吴字通。令万宝强不敢相信的是,现在的杜书成竟然在吴字通手下当差。但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你不敢相信也得相信。

“多年不见,你们变化真大啊,几乎让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万宝强问吴字通,“你是如何一步步走向‘金领’的?”。

“初三那年冬天,因为天气很冷,晚上早睡了一会儿,班主任布置的作业没完成;早上多睡了一会儿,迟到了二十分钟…结果班主任大发雷霆,让我在教师办公室脱下棉鞋、棉袜,赤脚站在一块厚厚的冰冻上,我实在忍受不了那刺骨的寒冷,同班主任顶撞起来,班主任更是火冒三丈,让我到教室黑板前面,当着全班学生的面,继续让我上冰山,我趁班主任到教室后面检查学生作业的时候,拿起棉鞋、棉袜,赤着脚,迅速逃出教室,直向大街跑去。”吴字通笑着说,“我从教室逃出来后,我不敢回家,直接跑到亲戚家避难去了。”

“你个性蛮强的。”万宝强说,“后来,班主任有没有去找你?你有没有回去继续上学呢?”

“下课后,班主来到老爸街道的修理部,要老爸和他一起找人…老爸听说我在家里不做作业…在学校不服从管理,擅自逃离学校…老爸怕我出事,赶忙放下手中的活,加入到寻人的队伍。”吴字通仍然轻快地说,“直到下午三点多钟,老爸才找到了我。”

“你爸找到你的时候有没有揍你?”万宝强问,“你爸有没有把你带到班主任面前认错。”

“老爸没有揍我,但是让我到班主任面前认错,保证以后再也不犯类似的错误。”吴字通睁大了眼睛,显得理直气壮的样子,“我凭什么要向班主任认错,这明明是班主任错了…你要知道,当时我站在刺骨的冰块上,仿佛小刀在割我的双脚,让我有一种痛不欲生的感觉…”

“那后来呢?”万宝强继续问,“难道你就为这件事辍学了不成!”

“是的,我就为这件事不读书了。”吴字通说,“爸爸拗不过我…我辍学后,先来到县城一家小有名气的汽车修理部学习电焊…一年后,我来到无锡一家汽车维修公司学习汽车修理…再后来,我自己在苏州市区开了一家汽车修理部,并且做起了二手车买卖…结识了很多生意场上的朋友…再后来,我关闭了修理部开起了一家中介公司…生意就这么一步一步做起来了…随着生意的做大做强,我又结识了一位日本朋友…在他的帮助下,我来到了今天所在的日资企业…由于我工作很卖力,日本朋友很快让我去管理一个生产车间…结果这个车间被我管理的井井有条…几年过后,我便当上了这家日资企业的分公司主管…”

“你真是太优秀了…你走到今天这个位置,似乎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让我感到你的成功之路真是太简单了…难道你这么多年没有出现一些让你不愉快的事情么?”万宝强认真地说,“你能告诉我你这么多年走来,你遇到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有没有遇到让你无法逾越的坎?”

“万老师,不瞒您说,我走到今天,所吃的苦、所经历的挫折,那也是别人难以想象的…十几年时间,竟然让我尝到两次公司破产的滋味。”吴字通提起挫折,当初的高兴神气视乎一下子从脸上蒸发了,眼角便开始湿润起来了,“多亏,我老爸的鼎力相助…他不仅在金钱上给我帮助,他还在精神上给我安慰…我开的公司第一次遇到破产的时候,是老爸在第一时间给我安慰,给我信心…他不但卖了自己的修理部,而且还把街道上的唯一住房也卖了…不仅如此,他还向亲朋好友借了很多债务…你要知道,我老爸那一年就向亲朋好友借了一百多万元债…这在当时的农村,那可是玩命的事情…那时,我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尽快把债务还清,我很少睡上一个安稳觉,每天都在思考如何东山再起的事情…为此,我尽可能把自己每天该做的事情做得更好!”

“经历过那么多的挫折,你想过要放弃自己追求吗?”万宝强问。

“我没有想过,因为我对自己所干的事业很乐观…我相信自己所开创的事业会有美好的愿景…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吴字通坚定地说,“我知道世界上很多失败不是输给对手,而是输给自己,我坚信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会有回报的…我当时开办的汽车维修小公司虽然亏空过了三百多万,但是,我没有灰心…不断反思自己经营过程中的失误…我通过一年多的摸索,终于扭亏为盈,并且逐步让自己的所开的修理部进入行业发展的快车道。”

“皇天不负有心人啊!”万宝强高兴地说,“依你今天所从事的工作,我认为你在社会上已经有所成就了…我想问一下,你认为干事业人最需要什么素养?”

“过奖了,成就谈不上,但是,我对干事业还是有点经验可谈的。”吴字通笑着说,“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有高尚的品德…古人说的‘厚德载物’就是说明这个道理的!尤其是干我们企业管理工作的人,更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必须关心员工的日常生活,必须解决好员工的后顾之忧,必须让有能力人坐好车、住好房、喝好酒…让他们的家庭也跟着快乐幸福…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幸福…宁可让自己睡板床,也不能让他们的生活待遇差;宁可在工作中委屈自己,也不要在工作中委屈企业高层技术人员。”

“你现在感觉自己所学的知识够用的吗?”万宝强问,“你懊悔当初辍学打工吗?”

“当然不够,我现在每天都要到文学院院去研修《道德经》、《论语》,每天都要到日语进修学院学习日语,除此之外,我每天还要在家里练习书法。”吴字通说,“你一提起初中往事,我怎能不后悔呢!初中没毕业到社会上闯荡…知识确实太少了、太不够用了…要是高中毕业,即使考不上大学也会比现在强。”

“你为什么到现在还学习这些知识呢?”万宝强奇怪地问。

“这都同我现在的工作有关…我只能去学工作中最需要的知识…我学老子《道德经》,让我明白吃亏是福的真谛;我学习孔子的《论语》,让我在企业管理中得心应手;我学习日语,目的是更好借鉴外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我学习书法,是希望更好地修身养性…同时,我还认为学习书法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明成果的需要。”

“由此看来,上大学固然是大好事,但是没有了上大学的机会,也不等于就进入到人生的死胡同,只要我们勤于实践,多去磨砺自己,成功的鲜花还是会我们盛开的。”万宝强拉着吴字通的手,感慨地说。

古人言:人生事业失败的类型有千种万种,可是人生事业成功的类型往往就是这么一种。不经过反反复复的社会实践,不经过挫折的反反复复磨练,是很难最终走向成功殿堂的。取一滴水、拔一根草、育一棵树、养一朵花等这些看不起眼的小事情,它有时也会成为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垫脚石。因此,我们既不能为无法企及的“大事”垂头丧气,我们也不能为太不起眼的“小事”而漠然处之,我们一定要学会抓住成功的“本质”,瞄准成功的灯塔,奋勇前行。只有这样,我会才会把成功牢牢抓在自己的手心。

因为在人生的道路上,沿途的风景绝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以这么说,世界上所有的成功与失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也会因环境、时间的不同而发生错位…成功会变成失败,失败也会演变成为成功…这里的真经是很难用语言一一洞明的。我们都知道细节决定成败,但是我们中又有多少人去细细“玩味”其中的奥秘呢!

如果我们一遇到挫折就萎靡不振、自暴自弃,那我们只能等来失败的苦果。要知道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者…失败了,我们肯定会遇到很多痛苦,可是,我们可不能把失败的泪水当成自己一蹶不振的麻醉剂,更不能让失败的痛苦成为葬送自己事业的泥潭…我们一定要在失败的废墟中,寻找拯救自己的宝藏…要知道,人的一生不过百年历程,在时间的长河中不过是白驹过隙,我们等不起!

同样,如果我们不能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那么我们再大的人生抱负都会成为时间的殉葬品。

有人说,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生活环境也会随着岁月的老去慢慢变“老”、变“旧”。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悲观失望。如果我们每天都在老去的岁月中精心耕耘着“美好”的事业,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目标、什么理想、什么幸福不能实现的呢?其实,人生中所谓的幸福,往往不是在空闲的时候拥有的,而是在你忙忙碌碌的实践工作中,不知不觉当中才能拥有的。

莫言获得世界诺贝尔文学奖,举世瞩目,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久违的文学梦想,仅仅离我们一步之遥。当我们为莫言得奖而兴高采烈的时候,有没有查一查莫言的家庭、学校生活经历?

我从很多报刊杂志上获悉:莫言6岁进校读书,曾因骂老师是“奴隶主”受警告处分。小学三年级时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启蒙。12岁读小学五年级时,他辍学回家,以放牛割草为业,闲暇时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无书可读时甚至读《新华字典》。

对莫言而言,没有能够到大学深造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假如,莫言没有走这么多“曲折”的道路,也向我们今天的万宝强女儿一样,一直受到父母亲百般照顾、百般疼爱;一直受到学校严格的课堂教育,那么,他的作品中所呈现的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还会有吗?他真的还能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

我们今天的教育怎么了?很多致力于中国素质教育研究的专家都在深思这个棘手的问题。我们的课堂已经演化成了工厂里的机床,由于机床产生的零件不够精密、不够优效,还要进行整改,在数控或者叫公差配合上做文章,希望每一节课都能够成为“朱洪武梦读九楼的那一夜”。要知道学生是一粒具有无限生命力的种子,而不是我们手中任意拿捏的、没有生命木头和铁块。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实践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我们今天的课堂,能够为学生留下多少提高实践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勇于实践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最基本的条件。历史上很多科学发明,都是从反复实践中得来的。可是,我们常常走入误区,以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是增长学生的科学理论知识,因而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就现在很多学校仍然把开设的综合实践课束之高阁,让位给同高考非常关联的“语数外”。即使现在有些学校在开设实践活动课,也还是重视在课堂上对着书本知识进行理性思考与理性探究。我们每天都在高喊素质教育,可是能够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真可谓是九牛一毛。比如:在作文课中,那种模式化倾向已经到了连我们自己都不能容忍的程度了…

我们常常哀叹学生的文章缺少生活,内容干巴巴。是学生不愿意到大自然中领悟真知吗?其实,造物主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给予每人一天都是24小时。我们的学生也是人,也需要阳光、雨露的沐浴;也需要山川、河流的锤炼。

因此,我以为,学生写不好文章并不是缺少聪明,而是缺少真实生活的体验,确切的说是缺少对真实生活的情感体验。即使有些比较优秀的老师写出所谓的“下水文章”,并且在写作课堂上让学生懂得了“老师对生活的情感体验”,这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还是起不到太大作用的。要知道,这些下水作文,只是老师对真实生活的情感体验,而不是我们学生自己。

我们老师要求学生在没有真实情感体验中,去写感人至深的优秀作文,这无疑是学生拿石头去造地球,拿米饭去播种。因此,我们老师必须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要知道衡量学生写作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标准就是学生对真实生活的“顿悟”。要知道一篇优秀的作文,最能够打动读者心弦的往往就是作者“最真实”的生活情节。

今天我们的作文教学,需要学生们对真实生活的“初感”和“顿悟”吗?已经不需要了。老师作文题目布置以后,学生就开始进行“空中楼阁”似的构思,然后很“理性”地列出几个作文提纲,再后来就根据提纲转化为“自然段”,这样一篇作文就大功告成了。老师根据语言通顺、条件清楚、中心突出、构思新颖等方面编制成标准答案(有些细心的老师还会根据标准答案再分几个档次),这样就可以给学生作文进行“权威”性打分。学生在作文中,假如不遵循标准化模式,答案与其不符,则被扣分。

长此以往,如何了得?学生的那种“最初的生活体验”、那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有吗?瓦特改良蒸汽机是瓦特经过无数次实践才“发明”出来的。如果瓦特老是在图纸上进行苦思冥想,那还能够“发明”出改良蒸汽机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