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的发生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Www.Pinwenba.Com 吧现在认为休克是一个以急性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其中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是引起机体微循环血流灌注减少和细胞功能障碍的基本环节,正常微循环的结构见图9-1A。
一、休克的分期和发生机制
引起休克的原因可以不同,但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一系列机体的变化及微循环障碍的演变是基本一致的。以失血性休克为例,将休克时微循环障碍的变化过程分为以下三期。
1.微循环缺血期 又称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或休克早期,也称休克代偿期,表现为微循环灌流明显减少。
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551/398411551/398412060/20140822153546/images/128/Image0.jpg
A.正常微循环;B.缺血缺氧期微循环变化;C.淤血缺氧期微循环变化;D.DIC期微循环变化
(1)微循环变化的主要特点 ①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微静脉持续收缩,毛细血管前、后阻力增加,尤其是前阻力明显增加,即前阻力大于后阻力;②大量真毛细血管网关闭,而动—静脉吻合支开放;③微循环灌流量严重减少,“灌”少于“流”,出现组织缺血性缺氧(图9-1B)。
(2)形成机制 ①在休克的原因(循环血量减少、内毒素等)作用下,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血液中儿茶酚胺含量明显增高。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可激活α受体,导致小动脉和微血管收缩,且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大于微静脉,因此形成前阻力大于后阻力;肾上腺素可激活α受体,使微循环血管的动—静脉吻合支开放,从而导致流经真毛细血管的血流减少。②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增多及血容量减少均可引起肾缺血,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血中血管紧张素Ⅱ含量明显增高。在严重的失血性休克,血中血管紧张素Ⅱ的浓度可比正常增高60倍。由于血管紧张素Ⅱ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比去甲肾上腺素强10倍),使小血管强烈收缩,组织灌流量进一步减少,组织缺血缺氧加剧。
(3)临床表现和代偿意义 此期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尿量减少、脉搏细速(见图9-2)。动脉血压基本正常,但脉压减小。该期是机体的代偿期,表现在:①回心血量增加,休克早期,由于儿茶酚胺等缩血管物质的大量释放,引起小静脉和微静脉的收缩,使回心血量增加。这些血管在正常情况下,可容纳总血量的60%~70%,被称为容量血管。肝血窦的收缩,也使回心血量增多。这种“自身输血”使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得以补充。②组织液回吸收增加,由于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比微静脉高,造成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毛细血管内静水压下降,组织液回吸收增加,回心血量增多,被称为“自身输液”。据测定,成人组织液回吸收量可达1500 ml/24 h。③维持动脉血压,休克早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排出量增高。此外,由于小血管收缩,外周血管总阻力增加,使动脉血压可以维持在正常范围。因此,在多数情况下,休克早期患者的动脉血压一般不下降,所以血压的高低不能作为判断休克的唯一指标。④保障心、脑血液供应,由于不同组织器官的血管对儿茶酚胺反应的不一致性,皮肤、骨骼肌、腹腔器官和肾的血管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较高,故血管收缩强烈,使这些器官的血液灌流量明显减少;冠状动脉的α受体兴奋,使冠状动脉扩张,心肌血液灌流则无明显减少;脑血管收缩反应也不明显,而能保持脑血流的相对稳定。机体通过血流重分布,使机体在有限的循环血量条件下保障了心、脑器官的血液供应,对维持生命有重要的代偿意义。
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551/398411551/398412060/20140822153546/images/128/Image1.jpg
2.微循环淤血期 又称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或休克期,也称休克失代偿期,是微循环障碍的进一步发展。
(1)微循环变化的主要特点 ①微循环血管的自律运动消失,微血管收缩减弱和毛细血管前扩约肌松弛,使大量血流涌入真毛细血管网;②大部分器官组织血液“灌”大于“流”,血流缓慢,造成微循环血液淤滞,出现淤血性缺氧(见图9-1C)。
(2)形成机制 该过程形成比较复杂,主要有:①微循环持续缺血使组织缺氧,糖酵解加强,乳酸等酸性物质产生增多并蓄积,继而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因酸性物质的作用,微动脉及毛细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由收缩转为舒张,而小静脉较为耐受酸性物质,仍处于收缩状态。②组织长时间缺血缺氧,致使缺血组织中的组胺、激肽、内啡肽、腺苷等扩血管物质大量形成,引起小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组胺作用于H 1受体,可引起微静脉收缩,血管通透性增高,故形成微循环淤血。③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血浆外渗,血液浓缩,造成红细胞聚集、白细胞贴壁、嵌塞、血小板黏附聚集,致使血流阻力增大,血流缓慢、淤滞,甚至血流停止。④组织缺氧、酸中毒及内毒素均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胶原暴露使Ⅻ因子激活,进而激活补体系统和激肽释放酶系统,组胺和激肽释放增多。
(3)临床表现 休克中期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神志淡漠、意识模糊、动脉血压进行性下降、脉压减小、心搏无力、脉搏细速、少尿、无尿、皮肤呈花斑纹。这些是机体失代偿的表现。是由于:①大量血液淤滞于微循环内,加之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外渗,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使心排血量和动脉血压明显下降;②组织器官缺血缺氧进一步加重,皮肤、胃肠器官、肝、肾功能血循环障碍进一步加重,致使器官功能明显障碍;③动脉血压下降使心、脑供血严重不足,心、脑组织缺氧加剧,使休克进一步恶化(见图9-3)。
不同原因引起的休克,在发展过程中均可因失代偿而出现微循环淤血,这被称为休克的“共同通路”。在休克的治疗过程中,应针对本期微循环变化的特点,选用血管活性药物、纠正酸中毒、扩充血容量、等措施改善微循环。
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551/398411551/398412060/20140822153546/images/128/Image2.jpg
3.微循环衰竭期 又称为休克晚期。该期常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和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1)微循环变化的主要特点 ①微血管麻痹、扩张,对血管活性物质失去反应;②血液浓缩,黏度增大,血流更加缓慢,甚至停止;③微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白细胞嵌塞严重,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红细胞聚集,微血管内微血栓形成(见图9-1D)。
(2)形成机制 微循环血管麻痹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严重的酸中毒,血管内皮平滑肌细胞损伤及水肿有关。现将休克晚期时发生DIC和器官功能障碍的机制分述如下。
1)DIC的发生机制:①因长时间缺血缺氧、酸中毒、内毒素等因素的作用,使血管内皮受损,胶原暴露,激活了内源性凝血系统;②组织细胞损伤释放大量组织因子入血,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③血流缓慢,血液浓缩,红细胞和血小板易于聚集,促使微血栓形成;④中性粒细胞因缺氧、酸中毒、内毒素等因素而激活,产生大量促凝血物质,促使DIC发生。DIC是休克晚期难治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非所有休克只在晚期发生DIC。烧伤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可在休克早期发生DIC。有些休克患者也可不发生DIC。
2)重要器官功能衰竭:包括心、肺、脑、肾、肝、胰均可出现功能衰竭。发生机制有:①缺血、缺氧、酸中毒引起细胞损伤;溶酶体酶释放、自由基形成和细胞因子的释放,引起组织细胞的不可逆损伤。②微血管栓塞使器官发生灶性缺血、梗死及出血,加重器官损伤。③DIC形成大量的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可封闭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功能,使肠道吸收的内毒素不能及时地清除,形成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3)临床表现 休克期的临床表现进一步加重和恶化,如动脉血压进一步下降,意识障碍加重,甚至昏迷,还出现了DIC和器官功能障碍相应的临床表现(见第十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不同类型的休克具有各自的特点,如失血性休克时,缺血性缺氧期的表现比较明显,而且持续时间较长;过敏性休克多数始于淤血性缺氧期;一些重症感染性休克和严重烧伤性休克的患者,可能一开始就出现微循环衰竭的表现。
二、休克的体液因子
休克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微循环障碍的过程中有许多体液因子起作用。如前面已叙述的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组胺、激肽等的作用。另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体液因子参与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例如,血管加压素可引起血管收缩和少尿;心肌抑制因子可引起血管收缩和心肌收缩功能障碍;血栓素可引起微血管收缩和促进血小板聚集;内啡肽可抑制心肌收缩性和使血压下降;氧自由基大量形成可引起和加重细胞损伤;肿瘤坏死因子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白细胞介素-1可增加微血管的通透性;内皮素可引起强烈的微血管收缩等,此外大量的炎症介质(如白介素类、白三烯和干扰素等)也参与了休克的过程。
内毒素(endotoxin, ET)对休克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如①ET可直接刺激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激活凝血、纤溶、激肽、补体等系统;②ET可引起发热,使机体的代谢率增高;③ET可直接使心肌细胞损伤,也可促使细胞因子(TNF、IL-1)和氧自由基的形成;④ET可引起组织细胞的原发性损伤。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