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肿瘤的病因、发病机制和防治与护理原则

2018-04-15 作者: 吴义春
第七节 肿瘤的病因、发病机制和防治与护理原则

一、病因

肿瘤的病因十分复杂,包括环境致癌因素和机体内在因素两个方面,往往多种因素交互作用。Www.Pinwenba.Com 吧环境致癌因素是引起肿瘤的重要条件,而机体内在因素则起着决定性作用。

1.外界致癌因素

(1)化学致癌因素 迄今被确认的化学致癌物有1000多种,可分为直接致癌物和间接致癌物两类。直接致癌物较少见,此类化学致癌物不需要体内代谢活化即可致癌,但一般致癌作用较弱,致癌时间长。主要为烷化剂与酰化剂,如环磷酰胺、氮芥、亚硝基脲等。间接致癌物多见,需在体内进行代谢,活化后才能致癌。某些化学致癌物质的致癌作用,可经其他无致癌作用的物质协同作用而增大,这种能增加致癌效应的物质称为促癌物。主要的间接致癌物有以下四类。

1)多环芳烃:主要存在于煤焦油、烟草燃烧的烟雾中。致癌性特别强的有3,4-苯并芘、1,2,5,6-双苯并蒽等。3,4-苯并芘是煤焦油的主要致癌成分,还可由有机物的燃烧而产生。近几十年肺癌发病率日益增加,与吸烟和城市大气污染有密切关系。烟熏和烧烤的鱼、肉等食品也含有较多的多环芳烃,据调查与某些地区胃癌的发病率较高有一定关系。

2)芳香胺类与氨基偶氮染料:如乙萘胺、联苯胺等,印染工人和橡胶工人的膀胱癌发生率高与此有关。氨基偶氮染料有奶油黄和猩红,主要在肝代谢,经氧化后形成致癌物。

3)亚硝胺类:具有较强烈的致癌作用,并且致癌谱广。在变质的蔬菜和食物中含量较高。亚硝酸盐可作为肉和鱼类食品的保存剂与着色剂进入人体,也可由细菌分解硝酸盐产生。亚硝酸盐和二级胺可在胃内的酸性环境中合成亚硝胺。亚硝胺在体内经过羟化作用而活化,从而致癌。

4)真菌毒素:目前已知有数十种真菌毒素具有致癌性,研究最多的是黄曲霉素。黄曲霉素广泛存在于高温潮湿地区的霉变食品中,尤以霉变的花生、玉米及谷类含量最多,致癌性最强。这种毒素主要诱发肝细胞性肝癌。

(2)物理性致癌因素 主要是通过损伤细胞的染色体,使细胞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从而导致肿瘤发生。

1)电离辐射:长期接触X射线、γ射线及镭、铀等放射性核素,可引起皮肤癌、白血病和肺癌等。日本长崎、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的幸存者中,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乳腺癌和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2)紫外线:长期受紫外线照射,易发生皮肤癌。主要见于有易感因素的个体,如白种人和着色性干皮病患者。

3)热辐射:克什米尔人的“怀炉癌”、我国北方人的“炕癌”、烧伤瘢痕癌都可能与热辐射有关。

4)慢性刺激与创伤:皮肤慢性溃疡、慢性胃溃疡、慢性胆囊炎、慢性子宫颈炎等慢性刺激使局部组织细胞增生,进而发生癌变。进入体内的某些异物刺激,如石棉纤维与胸膜间皮瘤的发生有关。骨肉瘤、睾丸肿瘤和脑瘤等患者有外伤史。

3.生物性致癌因素

(1)病毒 凡能引起人或动物肿瘤或体外能使细胞转化为恶性的病毒均称为致瘤病毒。现已知有上百种可引起动物肿瘤的致瘤病毒,其中1/3为DNA病毒,2/3为RNA病毒。它们常通过转导或插入突变等机制,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中,导致细胞癌基因激活和异常表达,使宿主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和失控性增生而形成肿瘤。到目前为止,发现与人类肿瘤关系比较密切的病毒有:乙肝病毒(HBV)和丙肝病毒(HCV)与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关;人类**状瘤病毒(HPV)、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与子宫颈癌的发生有关;EB病毒与鼻咽癌和Burkitt淋巴瘤的发生有关。

2.肿瘤发生的内在因素

(1)遗传因素 大量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显示,5%~10%的人体肿瘤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但在大多数肿瘤的发生中是指对致癌因子的易感性和倾向性而言,与直接遗传有关的只有少数不常见的肿瘤。

1)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肿瘤:如着色性干皮病受日晒的皮肤几乎100%发生皮肤癌;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易发生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等。其发生与DNA修复基因突变有关。

2)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肿瘤:如视网膜母细胞瘤、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病、Wilms瘤、神经纤维瘤病等。其发生与抑癌基因(如Rb、P53)失活有关。

3)遗传因素与环境致癌因素起协同作用的肿瘤:如鼻咽癌、食管癌、胃癌、大肠癌、肝癌、乳腺癌等,虽有家族史或遗传倾向,但环境致癌因素的作用更重要。

(2)免疫因素 免疫因素在机体抗肿瘤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的人易患肿瘤。如先天性免疫缺陷、AIDS等患者,肿瘤的发病率明显升高。机体的抗肿瘤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一是通过免疫监视作用清除肿瘤细胞;二是通过T细胞活化、释放淋巴因子或介导细胞毒性杀伤肿瘤细胞,其杀瘤效应细胞主要有T杀伤细胞和NK细胞等。

(3)种族因素 某些肿瘤的发生有明显的种族差异。如乳腺癌欧美人更多见;日本、冰岛等国的胃癌更多见;我国广东人的鼻咽癌多见;移居海外的华裔其发病率也高于当地人。这可能涉及不同的地理环境、饮食及生活习惯、遗传等多种因素。

(4)性别和年龄 肿瘤的发生有性别差异。如女性的生殖器官肿瘤和甲状腺、乳腺及胆囊癌明显多于男性,而男性的肺癌、食管癌等则明显多于女性。这除与激素水平有关外,主要还与接触致癌物质的机会有关。年龄对肿瘤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如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好发生于儿童;骨肉瘤、横纹肌肉瘤好发于青年人;而大部分癌则以老年人多见。

(5)激素因素 内分泌紊乱与某些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如乳腺癌、子宫内膜腺癌与雌激素过多有关;腺垂体激素可促进肿瘤的发生和转移;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抑制某些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二、发病机制

肿瘤的发病机制及其复杂,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从分子水平上对癌变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下面仅就目前比较公认的观点做一介绍。

1.正常细胞的转化与恶变 正常细胞增殖的调控信号,大体上可分为促使细胞进入增殖周期并阻止其发生分化的正信号及抑制细胞进入增殖周期并促进其发生分化的负信号两类。细胞内存在的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和肿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对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起着相应的正调控和负调控作用。各种致癌因素通过不同机制,可导致正常细胞内原癌基因激活和肿瘤抑制基因失活,使细胞因生长与分化调节失控而发生转化。被转化的细胞通过肿瘤克隆性增生和附加基因突变,在逐渐演进和异质化的过程中发生恶性转化,形成恶性肿瘤。因此,目前认为肿瘤本质上是一种基因病。

(1)原癌基因的激活 原癌基因是正常细胞内存在的一大类促进细胞增殖、阻止其发生分化并具有诱导细胞恶性转化潜能的基因群,如ras、myc等。正常情况下,原癌基因编码的蛋白包括:生长因子类(如PDGF)、生长因子受体类(如EGFR)及核转录因子等。它们对正常细胞的生长与分化起正性调控作用。原癌基因可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被激活为有致癌性的癌基因(oncogene)。激活的方式有:点突变、基因扩增和染色体易位。癌基因的表达产物为癌蛋白(oncoprotein),它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可在不同环节改变或扰乱细胞的正常代谢、生长和分化,导致细胞恶变。

(2)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 肿瘤抑制基因是正常细胞内存在的一类可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分化并具有潜在抑制癌变作用的基因群,如Rb、P53等。正常情况下,肿瘤抑制基因表达的蛋白对细胞的生长与分化起负性调控作用。在致癌因素作用下,肿瘤抑制基因也可发生突变或缺失,或其表达蛋白与DNA肿瘤病毒蛋白相互作用而失活,使其对细胞生长的负性调控作用减弱或消失,其抑癌功能便丧失,导致细胞过度增生而分化不成熟,发生恶性转化。

细胞DNA修复基因和凋亡基因在肿瘤发生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DNA修复基因的突变或缺失,受损DNA错配碱基得不到更正而累积起来,造成细胞基因突变,细胞可发生恶变。细胞凋亡基因表达异常,抑制凋亡蛋白增多,细胞则长期存在。

2.肿瘤的形成与演进 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长时间、多因素、多步骤的演化过程。一般将致癌过程分为激发、促发和进展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涉及一系列的基因突变积累,这就是恶性肿瘤发生的多阶段突变学说。①激发阶段:正常细胞在致癌因素作用下,基因突变转化为潜在的癌细胞,此过程较迅速、时间短暂;②促发阶段:潜在的癌细胞在促进因子或辅助致癌物质作用下转化为癌细胞,此过程较缓慢、需要时间长;③进展阶段:癌细胞恶性程度与日俱增,表现出失控性增生、异质性增加、侵袭性增强和发生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可能与某些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的积累有关。

三、防治与护理原则

1.肿瘤的预防原则

(1)一级预防 ①病因预防:消除或减少可能的致癌因素作用人体,注意保护环境(避免大气、水源、土壤和农作物等污染),减少和避免接触化学性致癌物(如戒烟、不吃霉变食物等);②增强机体的抗肿瘤能力:适当锻炼,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等。

(2)二级预防 对肿瘤采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三早),广泛开展防癌普查,积极治疗癌前病变等。

(3)三级预防 即康复预防。对肿瘤患者,通过治疗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等。

2.肿瘤的治疗原则 肿瘤的治疗方法有手术、化学药物、放射线、中医中药和免疫治疗等,应根据肿瘤的性质、临床分期和患者的身体状况而选择不同的方法。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是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一般情况下,早期以手术切除原发灶为主;中期以手术切除原发灶或局部放疗为主,并辅以全身化疗;晚期宜采取综合治疗,如姑息性手术、化学药物或放射治疗,并辅以全身支持治疗和对症处理。

3.肿瘤的护理原则 对于肿瘤患者的护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治疗方法,从心理上、生理上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并预防各种并发症,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1)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肿瘤患者局部临床表现,如肿块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体表肿瘤的颜色,生长速度等;有无乏力、进行性消瘦、咯血、黄疸等全身症状,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

(2)对症护理 疼痛是恶性肿瘤的常见症状,宜采用各种方法来缓解疼痛。如安置舒适的体位、安排娱乐活动,使用止痛剂,必要时可使用麻醉性止痛剂如可待因、哌替啶等。

(3)生活护理 恶性肿瘤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营养障碍,应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患者的饮食,增加富含营养物质的摄入,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4)心理护理 恶性肿瘤患者在心理上易出现焦虑、恐惧、绝望等不良反应。在护理时应积极与患者沟通,解释治疗方法,减轻焦虑和恐惧,鼓励他们树立与肿瘤做斗争的坚强信心。

(5)健康教育 教育患者克服不良的生活与饮食习惯,恶性肿瘤患者抵抗力较低,容易发生感染。注意保持室内和患者的清洁卫生;避免受凉,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对于放疗、化疗后白细胞较低的患者,应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注意保护皮肤,避免黏膜的损伤,并及时处理创面。

思考题

1.名词解释:肿瘤、异型性、分化程度、转移、癌、肉瘤、癌症、癌前病变、上皮内瘤变、原位癌。

2.简述肿瘤的生长方式。

3.试比较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4.试比较癌和肉瘤。

(张琳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