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一)

2018-04-15 作者: 夏坚勇
盛世(一)

大运河来了,五千里波光中掩映着云蒸霞蔚般的盛世风华。Www.Pinwenba.Com 吧

关于隋代那曾有的盛世,我这里只要说一件小事。贞观十一年(637年),有一个叫马周的御史在给唐太宗李世民的上疏中说道:“隋家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京积布帛,王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也就是说,直到隋亡唐兴二十年后,仍有人吃着“杨家”的饭,穿着用“杨家”的布帛做的衣服。从贞观十一年仍在闪烁的前朝余光中,人们可以想见当初的盛世曾是多么辉煌。后人总喜欢怀念唐朝,连今天那些以先锋自居对历史不屑一顾的摇滚乐队也自命为“唐朝”,并大言不惭地高唱《回到唐朝》。其实,比之于盛唐,除去诗坛上少了几个大腕级的巨星而外,大业六年左右的隋朝也逊色不到哪儿去的。后人又总喜欢把隋朝的短命归结于杨广的“耽于享乐”,其实,他如果真的一门心思放在享乐上,恐怕就不会亡国了,老爸留下的那么一份家业足够他受用的,躺在深宫里怎样挥霍也挥霍不完,以无为而治完全可以达到统治的四平八稳。杨广恰恰是个既不安于享乐,也不安于现状的人,他的不少举动在历史上都算得上是石破天惊的大手笔(不光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艳情手笔)。他满面尘埃,一次接一次地北巡和西巡,前所未有地扩大了帝国的疆土,那种“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气象当时已初见端倪。大运河更是这盛世的华彩之笔,它是开创性的,也是终结性的;是让人心旌摇荡的,也是让人受用不尽的;是盈盈可握风神俊朗的,也是波澜壮阔吞天吐地的。我们与其说中国占有了大运河,还不如说大运河占有了中国。

你看它将黄河、长江以及钱塘江这几条纬线方向的天然河道连成一体,从此“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人商旅,舳舻相继”。在它的两岸,农夫、商贾、官吏、妓女,当然还有文士(他们总是在诗酒和女人中放达,又总是一副不得志的样子)——都在自己的角色中从容自在地奔忙,那种敢于挥霍生命的豪迈中,洋溢着荷尔蒙的浪漫气息。其间还夹杂着几个穿长袍牵骆驼的西域商人。大运河的通达是全方位的,它一端延伸至明州港,舞弄着通往海外诸国的蔚蓝色的航线;另一端则从洛阳西出,摇曳着“丝绸之路”上孤寂的驼铃。西域商人的驼队越过中亚的茫茫荒漠和祁连山麓的河西走廊来到长安,然后沿大运河南下。而来自日本和南洋的商人、使节和僧侣则从宁波或泉州登陆,通过浙东运河转棹大运河北上。大运河通了,中国的血脉也通了;大运河活了,中国的精气神也活了;大运河容光亮丽,中国也在盛世中鲜活滋润。大运河是一张犁,划过黑黝黝的处女地,翻挖出呼啸的热情和原始的创造力,在阳光下欢快地舞蹈。一切都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气息,一切都有如神助一般,既有春风化雨的温润,又有开天辟地的气魄。现在我们知道了,就因为有了大运河的滋润,杨广才焕发出了那么充沛的才华,他好大喜功,好发奇想,好作惊人之笔,说到底也是一种才华的闪耀。他的所作所为几乎是有恃无恐的,所“恃”者,大运河也。才华是生命的一部分,它当然也是离不开水的,大运河就是这生命之水的钟灵毓秀。但才华又是一柄双刃剑,一个人才华横溢有时也实在不是什么好事,就像一个国家财大气粗不一定是好事一样。他太喜欢炫耀,太富于进攻性,太迷恋一意孤行。平心而论,杨广称帝期间所建立的那些开创性的功业,是足以和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伟大的帝王相比肩的,他之所以没有能进入伟大帝王的行列,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富于才华且恃才自傲。一般来说,政治家只接纳才能而不需要太多的才华,因为才华这东西总是与理性相悖的,而才能恰恰体现了一种恰到好处的理性把握(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法国前总统德斯坦说过的一句话,当年他曾立志当作家,但发现自己写不过莫泊桑,就降一个档次而当总统。我觉得他的选择是理性的,这话也并不是矫情)。

富于才华的杨广充当的是一个只会播种的农夫,至于收获,对不起,那是别人的事。他进行的一系列制度创新,例如复开学校,整顿法制,重设郡县制,改革官制,扩大均田制,强化府兵制等等,真正的收获者都是李唐王朝。特别是他创立的科举选士制度,几乎一直伴随着封建社会走向寿终正寝。某种制度能延续一千三百余年,其中肯定有它合理的东西。所以,后来的唐太宗在端门看着新科进士们鱼贯而入,曾得意洋洋地说了一句很流传的话:“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人们总是习惯于从这句话中品出一股势利味,其实,让那些具有统一文化水准和从政素质的人才源源不断地进入政坛,这对社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大抵也就从隋代开始,大运河上络绎不绝的士子,便成了中国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在运河边伫立的身影和眺望的眼神,流入诗歌、音乐、戏剧和话本小说中,成为最具煽情效应的题材。他们的种种遭际和艳遇,更是成了千古流传的佳话。我们只要翻翻盛唐以后的文学史,几乎随处可以见到他们在运河上的行迹和诗行,那真是风神俊朗,绣口华章,道尽了人生的千般况味。应该承认,不管他们是狂放也罢,凄凉也罢,淡泊也罢,牢骚也罢,那些诗大都写得不错,因为这时候他们的心态比较放松,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像应试时做的那些官样文章。真应该感谢杨广,他不仅开凿了一条大运河,而且创立了一个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官吏选拔制度,让那么多文化人趋之若鹜,成为他们终身性的诱惑并为之投入。他们把自己的风姿才华和人格精神,还有那被渲染得几乎不尽人情的悲喜荣辱都映在大运河的波光里,让后人回望之余,感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