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那些事

2018-04-15 作者: 杨守松
故乡那些事

遂昌纪念汤显祖活动,开场时,上万人齐唱“袅晴丝吹来闲庭院”……

——蔡正仁

我们就是要有昆曲,昆山这个城市,要绿化,要昆曲,不搞昆曲可耻,不搞绿化“死化”!

——陈从周永嘉草昆

第四届中国昆剧节,永嘉昆剧团的《琵琶记》,获得极好的口碑,给我留下很深印象。Www.Pinwenba.Com 吧加之上世纪60年代俞振飞曾评价:南昆北昆,不及永昆!我就对南戏十分神往。

2011年9月4日,终于来到永嘉昆剧团。办公室逼仄窄小,甚至已经无法断定这是哪年哪月的建筑了。可是就在这里,刘文华团长送给我沉甸甸的一本书——《永嘉昆曲十年》。该书是刘文华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谭志湘共同主编的,刚刚出版,上面竟然收录了我的一篇小文。

刘文华特地为我们安排了一个小型的“晚会”,永嘉昆剧团的主创和演职人员都到了,虽然不是全本戏,也没有化妆登台,但是,或许正是这样,才更能体现草昆的本色,也更能体现南戏原汁原味的情状吧——

《琵琶记·吃糠》,经典的一折戏,南显娟扮演赵五娘。年轻人没经历过苦日子的辛酸,要把赵五娘演好,委实很难。没想到的是,南显娟入戏很快,不仅外在的形体悲苦,其内在的感觉也能到位。尤其是赵五娘把碗置于头顶,用筷子捣碗底,使噎住的糠咽下,这个细节的处理让人惊愕心酸……

对了,2010年刘文华率团去台湾演出,《琵琶记》演完后,有观众大喊:“以前只知道温州人会赚钱,没想到温州人还会赚我们的眼泪!”

看过由腾腾在《琵琶记》中的出色表演,这次她演了《三请樊梨花·举步登高》,却又是别一种风格。腾腾的戏路宽亮。演出后,我对昆山的朋友说,你们看,她哪一点像山东姑娘?!众皆惊讶:分明是细巧的江南小美女……

草昆属于平民。草昆在温州民间拥有相当稳固的观众群体,而且,观众对一些永嘉保留的经典剧目比如《杀狗记》、《琵琶记》、《荆钗记》等,是会反复观看的。可见,昆曲并非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专属,昆曲也是平民百姓的“家常菜”。

然,话还得说回来,草昆并非只有平民喜欢之“俗”,草昆一样具有文人钟情之“雅”。王十朋、蔡伯喈不都是儒雅俊美之士么?

“草昆”是昆曲艺术之一朵别具品格的兰花!

想到了永嘉昆剧团办公室的窄小、寒酸。

须知,永嘉昆剧团坐落在豪商巨贾成群结队的温州地界啊!

当世界被金钱撩拨得眼花缭乱时,相对清贫的永嘉昆剧团却沉浸在艺术的“草”丛里,顽强地坚守和成长!

忽然就想大喊一声:以前只知道温州人会赚钱,没想到温州人对艺术竟也如此执着!

遂昌“寻亲”

听蔡正仁老师说,他参加遂昌纪念汤显祖活动,开场时,“上万人齐唱‘袅晴丝吹来闲庭院’……”,言语之间,充满了惊奇惊讶和敬佩敬仰之情。

就想,遂昌仅仅是汤显祖做过几年县令的地方,而且是“量移”遂昌知县,多少带有贬和流寓的意思,那么,四百一十年后的遂昌,怎么就把昆曲的文章做到如此声势了?!

2011年9月5日,在镇党委宣传委员邱平的带领下,我们从昆曲源头巴城来遂昌“寻亲”。秋风一路伴随,青山一路风景。午后,我们在一家酒店稍息。天!里面的宣传册上分明就有“汤公宾馆”,还有汤公酒、汤公路,甚至月饼盒上的包装也是昆曲,上面的图片就是巴城人俞玖林青春版《牡丹亭》的剧照!

昆曲的元素,汤显祖的影子,几乎无处不在。

遂昌,昆曲的文章做活了。

下午,主人带我们去“昆曲十番古乐坊”。这是位于市中心的一幢两层楼房,大约有六百多平方米,按茶楼定位设计,有一舞台,主要演出昆曲十番。

负责人告诉我们,开始都是政府投资的,所有设施十分齐全,演出和品茗的优雅环境,这里都具备了。2008年4月建成后,交与民间经营,不收房租。

1995年4月,遂昌汤显祖纪念馆建成。面积八百多平方米,由前院、馆舍、后花园三部分组成。馆内两个陈列厅,一个介绍汤显祖生平,重点介绍了汤显祖在遂昌的政绩,以及几百年来遂昌人民对汤显祖的热爱深情;第二陈列厅展示了汤显祖的艺术成就,及历来有关《牡丹亭》演出、研究、评论的资料。

值得一说的是,馆藏有1868年(清同治七年)修的《文昌汤氏宗谱》,系木活字本,线装七册。谱本长37.2厘米,宽22.4厘米,高32.7厘米,完整清晰。全谱合装于一只精美谱箱,谱箱前部刻有“文昌汤氏宗谱”字样。

点睛之笔当属后花园了。中有一亭,舞台简约。牡丹亭边,池塘花草亭榭,一方天地,干净典雅。草坪青青淡雅,文旦沉沉可爱。文旦树绿荫覆盖,碧绿爽青,无意间倒做了主角的支撑。

没有故弄玄虚的假山乱石,没有暴发户的繁华秾艳,更没有现代科学的炫技与炫耀……

夜晚,月朗星稀,秋虫吟鸣。演出的正是昆曲十番古乐坊的班子。以简约古朴、轻快明丽的十番曲牌[万年欢]开场。接下来是[朝天鼓]。八人的乐队,通俗明快且带有民间庙会形式的演唱,整个就是乡间田头的“农家菜”……

感谢遂昌政府的眼力、魄力和智力,他们早早就将这深宅大院收购,并且精心设计布置,留下了一处无可替代的经典。

昆曲十番

何为“十番”?何来“十番”?

十番是明代中晚期流行的一种器乐形式。它以多种乐器组合,轮番演奏多个曲调。十是数量,番是次,十番意为重复多次演奏内容。各地的十番因乐器组合不同和演奏的乐曲不同,形成不同的风格特征,且有“文十番”、“武十番”之分。主要演奏传统名剧《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长生殿》、《浣纱记》的昆曲曲牌,称为“遂昌昆曲十番”。

2004年3月,遂昌昆曲十番被列为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扶持项目。县政府公布石练镇石坑口村为遂昌昆曲十番的传承基地,在县城实验小学和石练镇小学建立昆曲十番传承学校。县文化馆在县城的文艺骨干中组成了一支十番队,石练镇所在地的年轻妇女组织了女子十番队,湖山乡奕山村也组织了十番队,全县有六支十番队。

2007年,遂昌昆曲十番被公布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石坑口村的赖喜能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遂昌昆曲十番的传承人,每年享受政府发给的四千元生活津贴。

2006年开始,每年举办汤显祖文化节,邀请海内外昆曲界专家学者与会,蔡正仁所说“万人齐唱”就是文化节开幕式上的一个镜头。

2011年9月6日,秋风送爽的好日子。汽车出了遂昌城,在山间公路蜿蜒前行。巴掌大的玉米地,黄土脊梁的山坡,还有背着娃娃在路边闲步的驼背老人,以及长长的过山隧道……

正是收获的季节,农人在田间忙碌,没有收割机,用的是原始的镰刀。更为罕见的是,甚至在田间围着一圈芦席,就在那方圆不过盈尺的空间里用手工摔打稻谷!

已经是21世纪了,尚且如此,想象一下,四百年前的遂昌山民,离开刀耕火种又能有多远?

然而,石坑口却把昆曲传承到了今天!

原始部落的神话!

不可思议的奇迹!

石坑口离遂昌城有多远?

汽车不过半小时吧。但在四个世纪前,道路崎岖,还要翻山越岭,路上至少也得一整天吧!

石坑口,大山脚下古村落,一缕炊烟在树木森森的翠绿间升腾,一幢远古意味浓郁的建筑安静休闲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忠合堂”的门匾赫然在目。主人一头短发,亮刷刷地白,青淡的短袖对襟衣,粗布长裤,黑平布平底鞋。他叫赖世能,八十七岁,是石坑口村健在的十番老人之一。他的老伴只有他一半高吧,矮矮的,可亲可爱。

老人有点耳背,说话得大声。不过,也无需多说,见这么多陌生的客人,就明白是来听他唱昆曲十番的了!老人缓缓走到门厅,坐下后,翻开一本“民国三十八年立”,而于“2000年冬重建”的《蔡相庙十番队》的手抄本,意味深长的是,封面上还有“白雪阳春”几个字。

毛笔书写,工尺谱。

翻开看,都是昆曲经典的折子戏。《折柳·阳关》、《游园·惊梦》等等。

老人手指着工尺谱,就唱[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

“袅晴丝”的十番昆曲在大山深处流转,在玉米穗和稻花香中氤氲,在炊烟袅袅和幽篁巨木间缭绕……

忽然就想到了汤显祖纪念活动时万人齐唱“袅晴丝”的场面。“万人齐唱”应该是精心组织和策划的,而且,恐怕其中也不乏滥竽充数之人,但尽管如此,在当今昆曲振兴刚刚开始的时候,在浙江的偏僻的山城,能有如此罕见的声势,的确是非常了不起的了!

须知,遂昌只有二十三万人口,是昆山的十分之一;财政收入不足十亿元,是昆山的二十分之一!

然而,仅仅因为汤显祖在这里做了几年知县,他们就把昆曲的文章做到了如此红火的地步……

昆曲源头“小梅花”

昆山的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百强县市中,已经连续七年高居榜首。

为了文化,为了昆曲,昆山政府和民间都在努力。

2000年12月,“小梅花”在昆山石牌中心小学诞生。

静悄悄的。几个懂行的离退休的老人,眼见着昆剧没有人唱了,只几个堂名老人在做道场时哼哼,要不传承,昆曲会在昆曲故乡彻底消失。就教孩子唱:昆曲是昆山的,昆曲的源头就在巴城,你们不好好学,说不过去啊!

学生喜欢,就学。但是家长闹不明白,咿咿呀呀的,比春蚕吐丝还慢,这声音会有用?考试掉了一分家长就紧张,就关“禁闭”,不许到学校练功。就家访,几个老师一起登门说项。一次不成两次,两次不成三次,说多了,家长嫌烦,老师说我们不嫌烦,我们要孩子成才,学昆曲也能成才的啊!

说归说,几人能听得明白?再说,条件苦啊!没有练功房,只能在体操房坚硬的水泥地上练,道具是老师自己动手做的。春夏秋冬,都是汗水和着泪水。教者不为名,也不在乎利,完全出于对戏曲的热爱,对艺术的执着,心甘情愿为昆曲为学生付出心血和汗水。

果然,一个一个孩子出息了,成才了,“中国戏曲小梅花”等奖项拿了数十个。金花银花撩人眼,荣誉奖状贴满墙。

蔡正仁闻讯赶来,一手就牵走了五个!这五个就成了上海昆五班的主要演员;新版《红楼梦》选秀,“杜丽娘”从四十万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前二十九集薛宝钗的扮演者,之后成为国内一线明星,演艺生涯日臻成熟。

“杜丽娘”李沁走了,“小春香”钱瑜婷还在,如今已出落得“婷婷”玉立,《扈家庄》、《挡马》、《水斗》成了她的保留节目,“刀马旦”有声有色,老师和领导一致看好……

梅花香,有苦寒。锦上添花当然好,雪中送炭更珍贵!最困难的时候,总有人在默默地关注和支持他们,为他们祝福。当时的昆山宣传部部长毛纯漪闻讯,赶去练功现场,见条件那么差,当天就呼吁,镇政府和文化部门一起出力,买了两台大功率空调,水泥地被富有弹性的地板所代替,还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羊毛练功地毯。笔者还曾去苏州接了王芳,为小昆班的演员们义务授课。

十年后的2010年,石牌“小梅花”已经成了一个文化亮点,一个值得骄傲的品牌。

品牌的好处之一就是它的连锁反应。“小梅花”的效应在昆山发酵,宣传部极力宣传和推广,如今,昆山十个镇区,已经办起了十一个“小梅花”。

戏曲之乡

淀山湖镇是文化部命名的著名戏曲之乡。这里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古时碛礇寺名僧至讷就是有名的曲家,他的演唱在民间影响深远。千年戏曲的种子一直延续至今。沪剧、锡剧、越剧在这里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他们自编自演了大戏《浅水湾》三部曲,至今传为佳话。

可惜没有昆曲。

2010年秋,笔者赶去淀山湖找镇长韩晓燕,我说,在昆曲发源地昆山,“戏曲之乡”没有昆曲,总是说不过去,建议小学能把小昆班办起来。镇长十分赞同,中午就把分管的委员和小学校长喊来,一起商量……

小昆班办起来了!

2011年3月15日,约好去拜访镇党委书记宋德强,路上竟两次迷路,后来竟然开到上海边界了——

为了“昆曲之路”,“昆山之路”都不认识了!

不免苦笑。

好在没耽搁太多时间,好在书记抽出足够的时间和我说文化。他说,正在规划建设“新江南特色镇”,淀山湖文化上一个明显的特色就是有戏曲之乡的美誉,现在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要的就是昆曲,有周雪峰,我们更有底气了……

就说昆曲,说周雪峰。宋书记介绍说,春节前,小学就开了戏曲班,昆曲小演员已经悄露声色。镇里还要帮周雪峰出版光碟,举办以周雪峰为代表的完全由本地演员演唱的戏曲专场……

近午,我们在暖意融融的春风里品茗,但见碧水淼淼,鸥鸟飞翔,娴雅清静,一片休闲的生态环境,一处适合昆曲“水磨”的天堂。

昆曲源于水磨腔,昆曲离不开“水”。水磨腔就在阳澄湖与傀儡湖之间的玉山草堂诞生。如今,昆曲依然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北有阳澄湖,因而出了俞玖林,成就了青春版《牡丹亭》;南有淀山湖,出了周雪峰,成就了昆曲官生的后继有人,也成就了戏曲之乡的靓丽。一南一北,遥相呼应,相得益彰,昆曲幸矣!

雪峰之吟

2011年12月18日,“戏曲之乡雪峰之吟——淀山湖镇第一张昆曲CD首发式”在淀山湖镇举行。中国戏剧家协会和央视戏曲频道专门派人赶来祝贺,蔡正仁更是拨冗前来,为他的得意弟子捧场。

在参加会议的领导中,有一个非常特别的人,他就是苏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郦方。他并不分管文化,却是昆曲热心的支持者。他知道人才的价值,知道周雪峰的价值,他说人才是花钱买不来的。所以从一开始,他就对昆曲活动非常热心,甚至连“雪峰之吟”的名称也是他起的。

周雪峰和俞玖林是同学,两个人各有所长。周雪峰的嗓子宽亮,是苏州的“金嗓子”之一。他说起,想对自己的表演生涯做个阶段性的小结,苦于没有资金。我说,你是淀山湖人,家乡人会支持的啊。可是他和俞玖林差不多,是个书生,只知道演戏,其他方面不懂。所以,尽管他取得那么大成就,家乡并不了解他,他呢,也不大了解家乡的巨大变化。我就说,那好,我去跟淀山湖领导说。

非常顺利,第一次找镇长,就把小昆班办起来了;第二次找书记,周雪峰出光碟的资金说定了。因为资金到位有个过程,我就先垫付了制作费。光碟做得差不多的时候,镇长和书记先后调动!周雪峰担心:要是政府不给钱了怎么办?我说,新的领导我知道,绝对不可能有变化!

果然,新任书记徐敏中和镇长李晖不但非常支持,而且,他们还有更进一步的打算……

11月,CD做好了。我和周雪峰去淀山湖找宣传委员顾剑,商量召开首发式的事。顾委员问我这个活动叫什么名称,我不假思索,说:戏曲之乡,雪峰之吟。

开会前,要写个新闻通稿,我当仁不让,马上赶到办公室,很快写了发过去……

回想2004年,我做的王芳的光碟(也是苏州昆剧界的第一张光碟),那个难啊!煞费苦心直至惊动市委书记都没有做成,最后还是昆山开发区的宣炳龙帮忙,才终于如愿。比较起来,现在这事算非常顺利了!

这世界,总在进步。

周庄与昆曲

2013年五一小长假,游客从五湖四海四面八方来到周庄旅游。快节奏的游客到了周庄,被慢节奏的昆曲吸引,不由不生出一丝感慨:周庄,文化了!

连续两天,古戏台上演名家昆曲。我坐在露天看戏,阳光灿烂,艳艳的灼人,可是“雅兴”不减,清韵悠长——

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孔爱萍、李鸿良,国家一级演员钱振荣、徐云秀,还有当红花旦单雯、当家小生施夏明……如此阵容如此精彩的演出,给周庄的节日增添了亮色。

不知怎么的,看着看着就突然想到:周庄古戏台的昆曲演了十二年了啊!

2001年5月18日,昆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周庄反应迅速,斥巨资建古戏台,并且和苏州昆剧院达成协议,每周定时上演昆曲。

可以想见,当时上演昆曲,游客能够坐下来看的不会有多少,所以不仅古戏台冷冷清清,政府还得不断地投入。

只出不进的事总会有人反对。

好在周庄坚持住了。

然而,好事多磨,不多久,一些人还是没挺住,他们思前想后,觉得与其做这种“亏本”生意,还不如把场地租出去给私人经营,那样多少还会有点房租收入。于是,古戏台的昆曲销声匿迹了,古戏台就要变成饭店了,就连餐具都买好了,装修和改造工程也开始实施……

为此,苏州昆剧院的蔡少华和王芳两位院长找到我说这事,我就带他们去找昆山市委书记张雷。张书记听了很惊讶,也很生气,当着我们的面,就给周庄的领导打电话,说,古戏台要演昆曲,要坚持下去,饭店哪里不好开,非要开在这里?

对方似乎做了什么解释。

书记说,不管怎么说,给我赶紧打住!

还要解释。

书记就说了狠话:你们不演昆曲,以后我就不来周庄……

如此这般,古戏台一切恢复正常,一年四季,周庄每周六天有昆曲。

正是周庄,在昆曲低迷的时候,大多数人还没有认识到昆曲重要性的时候,为生存都非常艰难的苏州昆剧院提供了难得的平台。

也正是在这里,日后成名的俞玖林、沈丰英、周雪峰等人,有了表演和锻炼的机会。

周庄对昆曲,功莫大焉!

依然有反复。一年两年,三年五载,总是觉得古戏台没有经济效益,却是每年要拿出去一百多万,是不是“赔本”了?还有的主张不演昆曲而演越剧、沪剧和锡剧,甚至是杂技、魔术等等,那样可以聚“人气”、吸引观众啊。

好在周庄算的不只是经济,不只是小账,他们算的是文化这本大账:每年游客三百万上下,古戏台是必经必过的景点,哪怕其中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的人看了、听了或者参观了,那就是三十万、三万人知道了、了解了昆曲,其中有的人还可能从此喜欢昆曲迷上昆曲——起码,他们知道了周庄有昆曲,周庄有文化,周庄不仅有沈万三不仅有万三蹄,周庄更有昆曲有文化……

那是怎样的一笔账?

周庄为昆曲,没有急功近利。周庄做昆曲,不是为了政绩,甚至也不是为了旅游,所以他们没有胡编乱造,不在浅层面做文章,周庄只是为昆曲做事,做实事,做具体的事。

就如昆曲本身一样,干净而纯粹。

这就是周庄的品位,周庄的坚持。

所以周庄的旅游长盛不衰。

周庄是全球最美的十个小镇之一。

昆曲大美,周庄大美。

还要说明的是,周庄古戏台的昆曲并不是阿毛阿狗都可以演的。苏州昆剧院演员档期周转不过来时,曾经有草台班子过来,周庄就觉得不入眼,所以赶紧换了,这几年都是江苏省昆剧院常年演出,合同里就分明写了: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必须有几场演出……

十二年了,周庄的昆曲成了“惯例”,成了品牌。

每周六天有昆曲,每天上午两场,下午三场。

算下来,十二年至少已经上演了一万五千场!

试看今日之中国,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区县乡镇,做到了周庄这样?

谁能做到?

周庄做到了。

周庄是惟一。

为了昆曲,周庄直接的投入已经有一千多万元!镇领导一班人说起来,都显得很淡定,很从容:无论从什么角度看,周庄这样做都是应该的,也是值得的。

昆曲是周庄的文化名片啊。

昆曲回故乡

2013年5月27日,阴,有阵雨。昆山亭林公园古戏台笛声悠悠,雅韵绵绵——由昆山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江苏省昆剧院“昆曲回故乡”百场演出的第九十场正在这里上演。

花木扶疏,空气清新。演出犹如一杯清茶,戏迷和游客静坐静听,悠然品味。国家一级演员、刚刚因主演《梁祝》获得江苏省戏剧表演奖的主持人龚隐雷说,昆山是昆曲的故乡,昆山也有一些昆曲爱好者,下面就请昆玉堂的曲友清唱一段《玉簪记·琴挑》……

百场演出,几乎每场都有不同形式的互动。负责演出全程的国家一级演员钱振荣说,在张浦小学,当小学生走上舞台,学曹志威的《山门》做起模仿秀的时候,尽管不怎么标准,但是全体师生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演出结束,钱振荣环顾了一下古戏台说,这么好的舞台,要是能够经常在这里演出多好!我说,也许将来会的吧,如果百场演出能够继续,或许会成为一个品牌。

我们到昆山文联的会议室聊天。钱说,昆曲回故乡,演出一百场,是好事。当然,比较而言,在城市的剧场演出,不仅设备齐全,更有稳定的粉丝和观众。现在我们一行十六人到昆山,吃住行都得自己操心,条件当然不能和城里比。到学校、企业和社区,一般上午、下午都要演出,而且要赶场次,有点像1949年前的“跑码头”,大家都很累,很辛苦,但是情愿——

最主要的是普及了昆曲。每场演出前,都会有简单的昆曲知识的介绍。然后会说:看过昆曲的请举手!我们惊讶地发现:绝大多数没有看过昆曲,哪怕是电视上看过的,也极少,更谈不上喜欢了。我们送昆曲上门,一百场演出,一场观众多的千余人,最少也有一二百,一百场也有四五万观众。这是个很实在的数字,通过这个活动,至少让他们知道了昆曲,再有,他们当中即便百分之一的喜欢昆曲了,那就是了不起的收获。

教育从娃娃抓起,昆曲也该从娃娃抓起。现在昆山每个镇都有小昆班,我们发现,不只是石牌,近几年成立的几个小昆班,也有一些非常好的昆曲苗子。在淀山湖,小女生演《雅观楼》和《扈家庄》,真把我乐坏了!陆家、新镇和开发区,都有很理想的苗子。

昆山经济发达了,文化上的需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了。昆山是昆曲的故乡,昆山人应该也非常必要受昆曲的熏陶,不要说唱了,最起码也应该知道和理解基本的知识。有的说我们是“及时雨”,在最需要的时候送来了最高雅的文化。在华东台商子弟学校演出后,校长一再表示感谢,还特地制作了一面大大的锦旗送给我们。

钱振荣说,我们这样做,是一种责任。演员不仅辛苦,甚至也有点“心苦”,因为长期在外,很少有时间对艺术进行琢磨和锤炼,更谈不上排练大戏、新戏了。纠结是难免的。但是,昆曲回故乡,理应尽责!即便是“卑微地生存”,也体现了责任,体现了尊严——特别是观众认可的尊严。

百场演出已经临近尾声,钱振荣说起来感慨颇多,他说,尽管很辛苦,但是每当看到热情的观众,看到学校、企业和街道的观众和领导的反馈信息,就感到幸福感到自豪,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昆曲回故乡,不要仅仅是一百场,还要演下去,再演一百场、一千场——

什么时候,也能像遂昌县那样,上万人齐唱“袅晴丝吹来闲庭院”?

至少,有一天问在场有多少人看过昆曲时,希望人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都看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