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文学作品(5)

2018-04-15 作者: 蔡明
2.1文学作品(5)

2.1.264读了本文后,你有何感想体会,请作简要阐述。Www.Pinwenba.Com 吧

解析: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文句通顺。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考核南方一家幼儿园公开招聘园长,由于待遇极优厚,一时间报名者云集,其中甚至包括专攻幼儿心理的女研究生和多名早已有职业的收入稳定的女大学生,但经过考试,最终被录取的却不是她们,而是一个相貌平平、扎着小辫子的文静的姑娘--她叫雯雯。

最后一次考试安排在二楼。楼外阳光明媚,春风和煦,鸟儿欢唱;楼梯拐角处,却有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拖着鼻涕,泪汪汪地站在那儿等着什么。众多应聘者,大多面容姣好,打扮入时,举止得体,她们经过小男孩的面前,穿过长长的楼梯,满怀信心地去面试;只有雯雯一个停下来,她不仅掏出手帕给男孩子擦了擦鼻涕,还亲切地说了一句:“小弟弟,是不是找不着妈妈了?别急,等我一会儿,姐姐去去就来,带你去找妈妈。”

面试之后,众多的应聘者匆匆下楼,对楼梯拐角处的小男孩视若无睹,唯有雯雯把脏兮兮的小男孩抱了起来,那么亲切地哄他,那么认真地给他唱歌,那么投入地给他讲故事--而这一切,被早已架设好的录像机全都录了下来!

天哪!考生们谁也没有发现,这个小男孩,原来是幼儿园方面专门安排好的!

一楼厅里,聚满了等待宣布结果的应聘者。当考核小组宣布被录用者是雯雯时,大家都愕然了,惊讶的目光投向着装朴素、相貌平平的雯雯。雯雯也暗想:“我的文化成绩并不十分出色呀……”随后,考核小组播放了刚才的录像,众多的报考者羞愧地低下了头--她们显然已恍然大悟,自己被淘汰乃是一种必然。

2.1.265联系文章内容,概括众多应聘者和雯雯对待小男孩的不同态度。

(1)众多应聘者对待小男孩的态度(用原文中的四字短语概括):

(2)雯雯对待小男孩的态度(用自己的话概括,限用四个字):

解析:(1)视若无睹(2)关怀备至(类似都对)

2.1.266整体把握全文后,说说小男孩在楼梯拐角处“等着什么”。(不超过10字)

解析:等着应试者对他的关心。

2.1.267本文以“考核”为题,整体把握全文后,请指出“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两方面。

(1)(不超过5字)

(2)(不超过5字)

解析:(1)文化知识(2)对孩子的爱2.1.268当“考核”小组宣布录取结果时,大家愕然的主要原因是:。

解析:雯雯的文化考核并不十分出色2.1.269众多报考者看了录像后,她们才恍然大悟:自己被淘汰乃是一种必然。这种必然指的是(用一个转折复句表达)

解析:她们尽管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却恰恰缺少了对孩子的爱。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甲】

生活太沉重了……太丰富了……有时,还奇异得让人无法承受和相信。

……似乎已经走得很近很近了,近得能看见彼此的毛孔,可是,细觅中却发现仍相距很远。甚至,越走相距越远。

看见的毛孔,是彼此的真实么?是真实,真实得每一根绒毛,都在光的微波里发出缕缕亮色。

可是,在相向中越走越远,也是真实的,渐渐,真实得几乎仅剩下一片模糊……走啊,走啊,这是没有尽头的旅程。

用全部生命把时间锻造成一种可以拓展的空间,即便在夜晚,也就可以升起一轮新的美丽的太阳……就是发现冰雪覆盖中由大地冒出的鲜花,也不用惊异。

雪莲,就怒放于冻结的沃土。

这,是丰富和沉重凝结的真诚。

只有在饥与渴的煎熬中,只有在大汗淋漓的烈日下,才会真正享受到水的甜和美;那用金子制成的杯子盛着纯美的牛奶进餐的人,是很难明白水的纯净、甜爽与馨美的……神奇的是在雷电中迸生怒发的生命,哪怕它只是一苗不显眼的嫩绿的小草。

稚嫩托起力量,载重了希冀和耿爱。从追求中拓宽生的境界--走近生命,贴近的是丰盈饱满。

即使是极为短暂,也在尽情尽力地展示美好,让整个时间与空间都感悟美的存在。

不让禁锢心灵的疆界那么狭窄,不受拘禁,才那么自在地在想象与现实的博大空间驰骋。

每一刻,都有新的创就。从耕耘成熟的地原上,会出现新的憧憬……当然,有时收获了却又那么迷惘;有时,成熟了却又丢失。那就再耕耘……纷繁得让人眼花缭乱。

但是,清新的美丽图景,永远映落在沉静的成熟心底。

呵,太沉重了……呵,太丰富了……沉重和丰富,才造就成熟的美。

【乙】

生活若水轰轰烈烈是一种生活,平平淡淡也是一种生活。生活若水,有波澜壮阔的一面,也有涓涓细流的时候。

晋人鲍照写过一首很壮烈的咏怀诗,其中有几句平白如侃的家常话,读来倍感亲切:“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这真是一种田园诗的生活,朴素得近乎完美,令我辈凡夫俗子乐此不倦。

无法超越现实,也无缘企及伟大。因此我格外眷恋“平凡”,格外向往过一种淡淡若水的生活--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有一位不太挑剔的妻子,有一个能哭善笑的小天使。院前植几株树,屋后种一畦菜,阳台上摆几盆花。日落时分,如鸟归巢,一家人围坐一起,看看电视,听听音乐,碗盆交响。粗茶,淡饭,薄酒,闲话……在不知不觉中伴虫声入梦。

走过了喧嚣的浪漫,宁静和朴实更显珍贵。当奢望若彩虹高不可攀时,我们何妨就在平实的土地上“潇洒走一回”?

生活若水,惟真惟淡。不求出色,但求充盈--这应该也是一种好的活法吧。

2.1.270甲文对“生活”特点的概括是,乙文所写的对“生活”的评价与追求是。

解析:太沉重了,太丰富了生活若水,惟真惟淡2.1.271甲乙两文都涉及到“水”,其中甲文中的“水”主要是指,乙文中的“水”主要是指。

解析:自然界的水平平淡淡的生活2.1.272请各用一句话概括:甲文的中心内容是;乙文的中心内容是。

解析:生活是丰富和沉重凝结的真诚追求和向往淡淡若水的生活2.1.273甲文中的“毛孔”“绒毛”是指,“没有尽头的旅程”是指;乙文中的“波澜壮阔”是指,“涓涓细流”又是指。

解析:生活的真实漫漫的生活之路轰轰烈烈的生活平平淡淡的生活2.1.274甲文中“它只是一苗不显眼的嫩绿的小草”中的“它”是指;乙文中“乐此不倦”中的“此”是指。

解析:生命田园诗般的生活2.1.275甲文中“收获了却又那么迷惘”表示的意思是,乙文中“奢望若彩虹高不可攀”的意思是。

解析:取得了成果却又糊里糊涂的,感到茫然,不知原因,不知何处去人的愿望总是如彩虹一样美丽,可是太高了,难以实现2.1.276甲乙两文的共同点有(至少写三点)。

解析:都是散文,都表现了对生活的一种感悟,都富有哲理,语言都含蓄凝练深刻,都紧扣“生活”这一话题。

2.1.277甲乙两文的不同点有(至少写四点)。

解析:甲文层次间跳跃性大,乙文层次间联系很紧密;甲文侧重于对生活真谛的理解,乙文侧重于对平淡生活的追求;甲文观点比较含蓄隐晦,乙文观点鲜明直接;甲文侧重于基调积极向上,乙文则流露了遁世思想;甲文内容比较客观,没有主人公出现,乙文内容比较具体,主观色彩浓厚,有主人公“我”。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祖母的葵花丁立梅我总是要想到葵花,一排一排,种在小院门口。

是祖母种的。①祖母伺弄土地,就像她在鞋面上绣花一样,一针下去,绿的是叶,再一针下去,黄的是花。

记忆里的黄花总也开不败。

丝瓜、黄瓜是搭在架子上长的。②扁扁的绿叶在风中婆娑,那些小黄花,就开在叶间,很妖娆地笑着。南瓜多数是趴在地上长的,长长的蔓,会牵引得很远很远。像对遥远的他方怀了无限向往,蓄着劲儿要追寻了去,在一路的追寻中,绽放大朵大朵黄花。黄得很浓艳,是化不开的情。

还有一种植物,被祖母称作“乌子”的。它像爬山虎似的,顺着墙角往上爬,枝枝蔓蔓都是绿绿的,一直把整座房子包裹住了才作罢。忽一日,哗啦啦花都开了,远远看去,房子插了满头黄花呀,美得让人心醉。

最突出的,还是葵花。它们挺立着,情绪饱满,斗志昂扬,迎着太阳的方向,把头颅昂起,再昂起。小时候我曾奇怪于它怎么总迎着太阳转呢,伸了小手,拼命拉扯那大盘的花,不让它看太阳,但我手一松,它弹跳一下,头颅又昂上去了,永不可折弯的样子。

凡·高在1888年的《向日葵》里,用大把金黄来渲染葵花。画中,一朵一朵葵花,在阳光下怒放,仿佛是“背景上迸发出的燃烧的火焰”。凡·高说,那是爱的最强光。在颇多失意颇多彷徨的日子里,那大朵的葵花,给他幽暗沉郁的心,注入最后的温暖。

我的祖母不知道凡·高,不懂得爱的最强光,但她喜欢种葵花。在那些缺衣少吃的岁月里,院门前那一排排葵花,在我们心头,投下最明艳的色彩。葵花开了,就快有香香的瓜子嗑了。这是一种香香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很幸福。

葵花结籽,亦有另一种风韵。沉甸甸的,望得见日月风光在里头喧闹。这个时候,它的头颅开始低垂,有些含羞,有些深沉,但腰杆仍是挺直的。一颗一颗的瓜子,一日一日成形,饱满,吸足阳光和花香。葵花成熟起来,蜂窝一般的。祖母摘下它们,轻轻敲,一颗一颗的瓜子,就落到祖母预先放好的匾子里。放在阳光下晒,会闻见花朵的香气。③一颗瓜子,原来是一朵花的魂啊!

瓜子晒干,祖母会用文火炒熟,这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那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我们的童年就这样香香地过来了。

如今,祖母老了,老得连葵花也种不动了。老家屋前,一片空落的寂静。七月的天空下,祖母坐在老屋院门口,坐在老槐树底下,不错眼地盯着一个方向看。我想,那里,一定有一棵葵花正在开放,开在祖母的心窝里。

(有删改。选自《知识文库》2005年第11期)

2.1.278上文第三段说,“记忆里的黄花总也开不败”。通读全文,说说“我”记忆里的黄花有哪些。

解析:有丝瓜花,黄瓜花,南瓜花,乌子花,葵花的花。

2.1.279联系上下文,从不同方面体会“这是一种香香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很幸福”一句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答:

解析:①“香香的”表现出葵花子的香味;②表现出等待嗑瓜子的幸福快乐;③体现了“我们”的童真童趣;④使用叠音词,朗朗上口,有韵律美。

2.1.280从上文加方框的三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文句中蕴涵的语言运用的美或情感表达的美。

选句序号:[]答:

解析:①答案要点: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祖母精心伺弄土地,热爱生活;或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祖母热爱劳动,表现热爱生活。(意对即可)②答案要点: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绿叶在地中摇摆的姿态和小黄花的可爱情态,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意对即可)③答案要点:瓜子是一朵花经历日月风光(或吸足阳光和花香)结出的果实;它是祖母深沉的爱的积淀。(意对即可)

2.1.281上文第七段写到了凡·高和他创作的《向日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

解析:表现了葵花对失意、彷徨中的凡·高的鼓舞(注入的温暖);体现了本文的主旨,表现了“爱的最强光”;赋予葵花更深的内涵,使文章更为厚重;《向日葵》也是作者记忆中的开不败的黄花;艺术中的葵花与现实生活中的黄花虚实结合,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加深了文章的意蕴)。

2.1.282祖母摘下成熟的葵花,轻轻敲落瓜子时,跟在祖母身边的“我”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请你联系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生**验,展开合理想象,进行描写,不超过60个字。(可描写神态,可描写动作,可描写语言,可描写心理。)

解析:写出童年“我”的特征,表现出“我”的快乐。(或幸福或期待或迫不及待的情形)

2.1.283“如今,祖母老了,老得连葵花也种不动了。老家屋前,一片空落的寂静。七月的天空下,祖母坐在老屋院门口,坐在老槐树底下,不错眼地盯着一个方向看。”祖母可能在想些什么呢?请你联系文章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进行描写,不超过60个字。

解析:能写出祖母对过去生活的回忆、留恋;祖母对孩子们的深沉的爱;符合老年祖母的特征。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就这样被你感动①丁大卫是个美国人。我认识他是在电视上。这个美国人带给了我深深的感动。受到深深感动的这天是5月14日早上。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组请到了丁大卫。我打开电视,就听到了丁大卫在与崔永元唠嗑。崔永元老笑,而丁大卫很诚恳的样子。

②丁大卫的故事是这样的:5年前,美国青年丁大卫来到中国。他到了中国一所最普通的郊区小学教学。这个美国青年因为做人与教学深得人的喜欢,后来居然当上了校长。大概是1998年底,想到中国西部去看一看的丁大卫到了甘肃兰州。他到西北民族学院应聘当大学教师。

③丁大卫不是一个能侃的人。机智的崔永元是这样“套”丁大卫的。

④“丁大卫,你去大学应聘的时候,是不是这样说的:我曾是一名小学教师,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所以来你校应聘大学教师?”没想到丁大卫这样回答:“大概就是这样的。”

⑤大卫的话让现场很多观众笑了。但,更有意思的还在后头。

⑥学校给丁大卫定的工资是每月1200元。大卫去问别人,1200元在兰州是不是很高了?别人说算是高的了。于是大卫主动找到学校,让人把工资减到900元。学校一再坚持,大卫不让,说:怎么也不能超过1000元。最后,学校给他每月950元。这段经历本来很好笑,但我注意到现场没有一个人笑。崔永元问:“大卫,你每月工资够用吗?”大卫说:“够了,我每月的钱除了买些饭票,就用来买些邮票,给家里打打电话三四百元就够了!”我听见观众中有不少人“哇”地一声发出惊叹。我知道是有人灵魂受到了触动了,而这种触动是我们的教科书和父母的教化所达不到的。而真正让我感动的还是以下一幕:别出心裁的编导在做这一期节目时,让丁大卫带来了他所有的家当--一只还不及我们平常出门旅游时背的那么大而“内容”丰富的帆布袋。而让我们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这便是一个美国青年在中国生存5年积累下的我们肉眼看得到的财富。崔永元让丁大卫向大家展示一下他的家当,大卫脸红了一下,打开了他的帆布袋,里面的东西是这样的:

1.一顶大卫家乡足球队的队帽。他戴着向大家展示时,我看见了他眼里的骄傲。

2.一本相册。里面是他亲人、朋友,还有他教过的学生的照片。

3.一个用精致相框镶好的一家人温馨亲昵的合影(大卫从包里掏出时,相框面上的玻璃被压碎了,大卫的脸上露出不易察觉的心痛的表情。不一会儿,节目组的人把一个赶着去买来的相框送给了大卫。中央台这一看似平凡的举动令我感动和叹服,它是那么及时地体现了善解人意的内涵和我们对外国友人的尊重)。

4.两套换洗的衣服。其中有一件军装上装--那是大卫爸爸年轻时当兵穿过的,整整40年了。大卫向观众展示时,很有些骄傲地说因为它漂亮啊!

5.一双未洗的普通运动鞋--那甚至不是一双品牌球鞋,大卫将它拿出来的时候,说什么也不让崔永元碰一下,他说:“这鞋很臭的!”

6.几件以饭盆、口杯、牙刷、剃须刀为阵容的生活必需品。

7.随身带着的鲜艳的五星红旗。

⑦当美国青年丁大卫将一面中国国旗打开,向现场的观众展示时,偌大的演播厅鸦雀无声,现场的乐队深情地奏响了《我的祖国》的旋律。

⑧崔永元问大卫:你怎么会时时将五星红旗带在身边?丁大卫说:“我时时带着它就是为了提醒自己,我现在是在中国,我要多说美丽的中文,有人到我的房间里来,看着墙上挂着五星红旗,也会缩小我们之间的差距。再说,看到这面国旗,我就会告诫自己:你现在是一位中国教师,你要多为中国教书育人。”

⑨丁大卫普普通通的话,让我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我们的国旗,也让我的眼泪不听话地掉下来。当崔永元问丁大卫在中国感觉苦不苦时,丁大卫说:“很好的,比如这次你们中央台就让我这样一个平凡的人来做嘉宾,而且还让我坐飞机,吃很好的饭菜。”我看到崔永元有些不好意思地脸红了,他幽默地说:“我觉得你挺像我们中国的一个人--雷锋!”丁大卫想了想,说:“还真有点像。”大伙儿“轰”地笑开了。“只是,雷锋挺平常的,他只是一个凭良心做事的人,这样的人不应该只有一个,每个人都应该做得到的。”他认真地补充道。

没有人再笑了,就连崔永元的脸上都显出了小学生的表情。

节目快结束时,崔永元对丁大卫说:“丁大卫,你听到过人家对你的评价吗?”丁大卫笑笑说:“没有。”崔永元说:“好,现在我们就让你来听听。”--我们于是看到了这样的一组外采镜头:许多丁大卫的同事,丁大卫教过的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在镜头前交替着出现,他们一一地说着丁大卫的可敬与可爱之处,有的人情到深处时,甚至泪盈于眶。一个大学女孩对着镜头说:“丁老师从来没骂过我,但我真的好怕他啊,因为,我怕看到他因我而失望的样子!”而最后我们看到的一个镜头是:丁老师教过的那所小学的孩子们,一个个争着抢到镜头前流着泪喊:“丁老师,我们好想你啊,你回来教我们吧!”

我们看见,丁大卫不敢再看大屏幕,他深深地把头埋下。一个美国青年,却在中国得到了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我的心为之一颤,眼泪再一次不听使唤地流下来。朴素的平凡的甚至不很英俊的丁大卫,你是我最好的老师,你给我上了最有教益的一课--这样的一课,课本上没有。

【帮帮你】

任长霞:“感动中国”推委会委员李大同的推荐词为“事迹可以笔下生花,然而14万自发上街悼念的群众更是生花的笔。人民悼念谁,则此人必有大功于民”。“感动中国”推委会委员谢国民的推荐词为“伟大在于平凡,感动在于本色和本分”。

徐本禹:评选委员会授予他的颁奖词为:“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2.1.284阅读文章,仿照例句,在横线上写出作者感动的原因。

例句:怎能不感动?为他的诚恳;为他的;为他的;为他的。

解析:憨厚;朴实;奉献;敬业;心胸开阔;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写出三点,且符合文章即可)

2.1.285品味文中加点的语句,说出你的理解。

“很多观众笑了”是因为;“没有人再笑了”又是。

解析:丁大卫很憨厚,被崔永元套出了实话因为听丁大卫说“每个人都可做得到”像雷锋那样,心里受到很大触动(意近即可)

2.1.286阅读文章,要分析典型材料。从文章第⑥、⑩段中选取一个典型事例,具体说说它对表现人物所起的作用。

解析:⑥段示例:段中“随身带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这个细节描写设置了悬念,与下文照应,突出了丁大卫对中国的深厚感情和他的敬业精神。段描写学生的镜头,说明丁大卫深受学生与家长的尊敬和爱戴,突出了他的性格特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1.287阅读文章,要品味关键语句。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

解析:丁大卫这个美国青年,受到了中国人的敬爱,让“我”的心灵受到触动,他的所作所为,感动了我。(意近即可)

2.1.288感动是一种养分。从2003年起,“十大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启动。有人准备把丁大卫推荐为2005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请参考下面2004年“十大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推荐词、颁奖词,为丁大卫设计一段推荐词或颁奖词。(不超过150字)

解析:推荐词:一个普通的外国青年,做出了一个中国人应该做的事情。感动是无国界的。颁奖词:一个美国青年,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走进教室,担起了本不属于他的责任。感动无国界,丁大卫触动了我们的心灵深处。(简要叙述事迹;点明感动的原因;语句通顺简洁;语句有意蕴,能运用一定的修辞。)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乡村教师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哪知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

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不去了。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10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将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教室里的13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他一面叫孩子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

老师再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出来。

他把那个女孩背到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我们都猜了出来:“最后救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是的。”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背出来的同学是谁么?”我们都摇摇头。

娟子说:“是老师的女儿呀!”

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乡村教师。我是其中一位。

2.1.289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上文的故事内容,不超过55字。

解析:乡村教师从火海里救出娟子等12个学生,最后去救女儿时不幸与女儿一同遇难。娟子大学毕业后决定回乡村作教师。

2.1.290小说作者叙述故事为什么用插叙而不用顺叙?(至少讲两个理由)

解析:造悬念,行文曲折;表现主题的需要,突出乡村教师无私博大的爱以及这种爱的无限延伸(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使结构紧凑,内容更丰富。(其他言之成理的也可以)

2.1.291见文中划线的句子。乡村教师在“看了她俩一眼”到“最后咬咬牙”的瞬间是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文,悉心揣摩,合理想象,用3-5句话描写出他此时的心理活动。

解析:略

2.1.292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那位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乡村教师,也有人说是娟子。请对娟子这一人物形象作一点简要的分析(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从她的表现看她是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

解析:示例:贫穷农村的孩子都希望改变命运跳出“农门”,而大学毕业的娟子却毅然决定回老家当一名乡村教师,为建设落后的家乡做贡献,这说明她是个有使命感、责任感的热血青年,她爱家乡,不忘本,有志向。娟子这一形象一方面在衬托她的老师,同时也在表现“乡村教师”这一代又一代的爱的延伸,也给只为改变个人命运而奋斗者立了一面镜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神舟六号”,我们看见……从“神舟六号”升空的那一天起,数以亿计的人们就开始举目苍穹,(a.遥望b.仰望c.远望)太空,心系飞船远航,关注载人航天。大家为火箭腾空的奇伟壮观欢呼,为勇士飞天的神武英姿喝彩。

神舟飞船划过太空的优美轨迹,全世界都看见了。航天员们走出船舱的灿烂笑容,全世界都看见了。但还有很多东西,人们看不见。

9米来长的飞船内部机关密布,仅大大小小的各式发动机,就装了56台;几百吨重的火箭中线路纵横,零部件竟达十几万个。这个复杂的系统是怎样组装而成?我们很难看见。

比零部件更多的,是站在它们后面的、为载人航天工程服务的幕后英雄。十多年来,100多个科研院所、基地、高校和工厂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和试验任务,3000多家单位的数十万人承担了工程协作配套和支援、保障任务。这支庞大的队伍靠什么运转自如?我们很难看见。

载人航天,要求万无一失。要达到这样的成功率,数以十万计的零部件,每个零件的故障率必须小于十亿分之一。这样的质量和精度究竟该如何保障?我们很难看见。

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往东北走出去近10公里,便是东风革命烈士陵园。陵园里长眠着600多位为中国航天事业英勇捐躯的英雄,从元帅到士兵。

导弹兵李再林是渴死的。他在执行导弹残骸搜索任务时,永远倒在了茫茫大漠里。他的身后,有一条几百米长的爬行轨迹,他的头向着导弹的落点。21岁的李再林只见过导弹残骸,却未曾有机会目睹它壮阔的升空。

胡文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第一位高工。在他积劳成疾(a.去世b.逝世c.牺牲)后,同事们在他的办公室里,找到的只有300多万字的课题研究资料和计算数据,没有遗嘱,没有存款,有的只是档案上的一串数字:4项科技成果奖,15次嘉奖,5次立功。

如今,这些曾经惊天地的壮士静静地长眠在这里,他们那血与火映衬的忠魂,我们可曾看见?

离妻别子,隐居山野,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只求奉献,不问回报……在共和国航天事业的历史画卷上我们看过了太多这种情节近乎雷同的故事,甚至认为它们的千篇一律,也许将弱化其在文学上的价值。但在这些故事的主人公眼里,航天不是文学,而是科学。奉献不是职业,而是事业。观念可以疲倦,但他们自己,永远也不能停歇。

在某航天基地的养殖场,记者曾采访过两名年轻的士兵。他们从江南水乡应征入伍,来到这里,从事着与“飞天”相差甚远的工作。长期的封闭环境,让他们有些沉默寡言。然而说到火箭,说到卫星,说到飞船,他们的眼睛豁然亮了起来:“载人航天,也有我们一份!”那一刻,两张年轻脸庞上的生动和光彩,相信每个人都能看见。

是的,我们看见了。透过历史的风烟,我们看见,半个世纪前,一大批科技精英从海内外聚集起来,团结在新中国的旗帜下,终于成就了“两弹一星”的旷古伟业;我们看见上个世纪90年代初,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高瞻远瞩,着眼未来,果断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将我国航天事业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我们看见,凭借惊人的毅力和高超的智慧,我国航天科技和航天工业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和失败的挑战,迎来了辉煌的胜利;我们看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火热的集体,继承老一辈的光荣传统,在实践的磨炼中迅速成长,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后继有人,前景光明。

人民将(a.牢记b.铭刻c.铭记)这一切,历史将(a.铭记b.牢记c.铭刻)这一切!

2.1.293请在选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词语。

解析:答案是abcc2.1.294文章先说“看不见”和“很难看见”,后说“都能看见”,这是不是前后矛盾?为什么?这几个句子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解析:不矛盾。因为前面说的“看不见”确实看不见,后面说“看得见”也确实看得见,文章正是通过这个“看不见”和“看得见”的对比,来赞颂为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伟大精神,不论是看不见的还是看得见的同样是功臣。这几个相关句子从内容和结构上起过渡衔接的作用(或起线索作用)。

2.1.295请结合上下文说说加点句子的含义。

解析:航天人讲的是科学和奉献,不在乎人们对他们的评价,也不在乎他们得到什么,他们都永远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勤奋工作;我国的航天工业已经在市场经济中找到发展的路子,也经受了失败的考验。

2.1.296选文中有两个加线的句子,从意思来看,删去并不影响表达,你认为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解析:不能删。因为前者说明在这些为航天事业而献身的人当中,不但有士兵,也有元帅或者说也有当领导的。后者表明他把航天事业作为他的最大目标和任务。

2.1.297从写作来看,你觉得这篇文章有哪些值得你借鉴学习?可全文谈也可局部说。

解析:选材恰当,以点带面,过渡自然,前后照应,由主到次,结构严密,对比衬托,巧用数字,语言生动形象而准确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①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②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

③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

④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得到了上海的票,去上海的得到了北京的票。

⑤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太空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⑥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看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可以赚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都可以赚钱。

⑦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第二天,他在建筑工地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不见泥土而又爱花的上海人兜售。当天他在城郊间往返六次,净赚了五千元钱。一年后,凭“花盆土”他竟然在大上海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

⑧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较黑,一打听才知道是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不负责洗招牌的结果。他立即抓住这一空当,买了人字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已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⑨前不久,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车票。

2.1.298请选择恰当的一项作为小说的标题()

A.偶遇B.换票的悲剧C.换票D.成功与失败解析:答案是C。A项为“偶遇”,给人的感觉是重点叙述一次偶然相遇的情景,不符合这篇小说的情节;B项是“换票的悲剧”,但小说笔墨刻画的重点是成功者取得的成绩,不是体现悲剧;文章的重点不是说谁成功或是失败了,是想告诉读者,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将决定人的不同命运,D项也不恰当;C项“换票”既点出了小说的关键情节,又暗示了人有不同价值观、人生观,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所以选C项。

2.1.299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解析:小说叙述了两个外出打工者不同的追求、经历和不同命运的故事。

2.1.300小说描写了两个打工者的两次相遇,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1)第一次相遇:

(2)第二次相遇:

解析:(1)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埋下伏笔(铺垫)。(2)通过鲜明对比,使小说情节富有戏剧性,给人以深刻的教益。(分析作用一般要从结构或内容两方面入手分析)

2.1.301通读全文,简要概括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1)成功者:

(2)捡破烂的人:

解析:(1)精明能干,勤劳务实,积极进取。(2)愚钝无能,目光短浅,不思进取。

2.1.302品读小说第⑥至⑧段,写出自己的感悟。

解析:示例:生活中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发现机遇,还要善于把握机遇。

2.1.303问题探究:假如当初两个打工者没有“换票”,小说的结局又会怎样呢?为什么?

解析:结局不会改变(与换票的结果一样)。因为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决定了两个人不同的命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甲】

怀鲁迅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的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觉出了民族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乙】

悼冰心60年前,我是诵读冰心阿姨那本毛书页的小读者。

在蓝天下,碧海上,闪烁的星星下,大船的甲板上。

你母亲抱着你,你出了一身大汗,病好了。

我为你欣喜,感觉到了自己母亲的爱。

我也生过大病,妈妈也这样抱过我。

60年来,在艰难困苦的时候,我时时想到你那些温馨的语句。听说你病了,在医院里,大家送鲜花,送爱,送关怀给你。

可是没有你妈妈来抱你了。

于是你倦了,你去找妈妈了,投入她温暖的怀抱。

我们失去了你,但是你找到了亲爱的妈妈。

在蓝天下,星光下,在碧海上,你在妈妈的怀里。带着我们千千万万的小读者、大读者、老读者的爱。

2.1.304《怀鲁迅》的第1、2、3段中的哪些词语表达出作者听到鲁迅逝世消息后的震惊和急切赶去参加葬礼的心情?

解析:“晴天的霹雳”写出了震惊,“发出了”、“荟萃”、“跳”、“吞”、“跑”等词语表达了急切的心情。

2.1.305《怀鲁迅》中“生死,**,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一句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是。

解析:在鲁迅灵前,不应仅仅流露出一般人失去亲友的悲伤和痛,更应在他的思想和精神鼓舞下去战斗。

2.1.306《悼冰心》中“小读者、大读者、老读者的爱”能否简化为“所有读者的爱”?为什么?

解析:不能。因用“小”、“大”、“老”,写出了冰心是深受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爱戴的作家,如用“所有读者”不能表达这个意思。

2.1.307联系《悼冰心》全文,你认为“妈妈的怀里”指的是什么?

解析:有两重含义:一就是妈妈的怀抱,二指“大自然”、“死后达到的天堂”。

2.1.308甲、乙两文都是悼念名人的文章。想一想:两篇文章在文体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解析:《怀鲁迅》是记叙文,《悼冰心》是散文诗。《怀鲁迅》先叙后议:先记叙惊闻鲁迅逝世赶去参加葬礼的情况,后议鲁迅逝世的影响和后人应如何去做。在叙和议中夹有抒情,表达了对先生的崇敬和哀悼。《悼冰心》用形象、概括、含蓄的笔调,抒发了对长辈深切的热爱和祝福。

2.1.309联系初中阶段读过的鲁迅和冰心的作品,比较《怀鲁迅》、《悼冰心》两文的语言风格,说说各自有什么特色以及它们的共同点。

解析:可联系鲁迅作品《藤野先生》、《“友邦惊诧”论》,冰心作品《寄小读者》等。《怀鲁迅》语言锐利、深刻,感情强烈,充满哲理;《悼冰心》语言优美、自然、感情真挚,含蓄隽永。两位作者都在模仿被悼念者的文风。

(2004·太原)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特蕾莎修女①她只是一位满面皱纹、瘦弱文静的修女。

②1997年9月,当她去世时,印度政府为她举行国葬,全国哀悼两天。成千上万的人冒着倾盆大雨走上街头,为她的离去流下哀伤的眼泪。她就是被誉为“活圣人”的特蕾莎修女。

③18岁的时候,特蕾莎修女从她的家乡--马其顿一个偏僻的乡村来到遥远的印度,来到被称为“噩梦之城”的加尔各答。在这里,她看到有病的人无人照看,孤独的男人和女人躺在街头等死,成百上千失去父母的儿童四处游逛……她感到了工作的召唤,于是脱下修女服,开始了护理和救助穷人的工作,并一直延续了半个世纪。

④特蕾莎修女清醒地认识到,居高临下的给予,接受者会有被施舍的屈辱感觉,这对于一个人的尊严是极有害的,它可能导出苦涩和敌意,而不是和谐与和平。在街头,这个瘦小的修女亲手握住快要横死的穷人的手,给他们临终前最后一丝温暖;在医院,这个受着病痛折磨的修女亲吻艾滋病患者的脸庞,为他们筹集医疗资金;她给柬埔寨内战中被炸掉双腿的难民送去轮椅,也送去生活的希望;她细心地从难民溃烂的伤口中捡出蛆虫,帮助他们减轻痛苦……⑤在特蕾莎修女的感召下,数以万计的人参与了她的“慈善传教士”活动,数以千万计的人从这个修道会的社会福利和救援工作中受益。

⑥1979年,特蕾莎修女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颁奖辞说:“她的事业的一个特征就是对单个人的尊重……最孤独的人、最悲惨的人、濒临死亡的人,都从她的手中接受到了不含施舍意味的同情,接受到了建立在对人的尊敬之上的同情。”面对巨大的荣誉,特蕾莎修女的答辞是:“今天,我来接受这项奖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这个奖是对贫穷世界的承认。”她把奖金全部用于救助那些穷人和受苦难的人,并向诺贝尔委员会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取消例行的授奖宴会,因为那太浪费了。几句朴实的话语,一身寻常的打扮,但特蕾莎修女身上的光芒却照耀着整个颁奖礼堂。委员会接受了这一请求,并且将省下来的7100美元赠与她领导的仁爱修会。

⑦特蕾莎修女自己也是一个穷人,她的生活朴实无华;但同时她又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因为她拥有爱、给予爱、收获爱。她曾动情地说:“我们所做的不过是汪洋中的一滴水,但若欠缺了那一滴水,这汪洋总是少了一滴水。”特蕾莎修女说这些话的时候,就好像母亲给孩子讲故事,没有花招、没有卖弄,有的只是一颗直白坦率的心灵。她微笑着说:“让我们记住一点:没有人不需要关爱,我们要总是以微笑相见,尤其是在微笑起来很困难的时候,更需要微笑。”

⑧是的,我们的生活中太缺少这样的微笑了。那些脸上肌肉只会作机械运动的美女模特们,当她们面对特蕾莎修女的微笑的时候,才会发现什么是真正的美。美与爱联系在一起,美是爱的一部分。不懂得爱的人,永远跟美无缘。

【注释】修女:天主教或东正教中出家修道的女子。

2.1.310阅读文章,要把握人物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特蕾莎修女是一个怎样的人。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学生语言概括表达能力。答此题应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紧扣具体内容、具体的语言材料来概括,从人物的事迹、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以及对人物的评价等方面去考虑。答案是:特蕾莎修女是一位把毕生精力投入到慈善事业中的人。

2.1.311阅读文章,要分析典型材料。从文章第②⑥两段中选取一个典型事例,具体说说它对表现人物所起的作用。

解析:答案是:第②段的事例描写了特蕾莎修女去世时人们悼念她的隆重场面,借雨和泪突出了人们对她的真挚情感,从侧面烘托出了她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第⑥段中特蕾莎修女面对诺贝尔奖巨大的荣誉,她只是用朴实的语言提醒大家关注贫穷世界。这个典型事例突出了她对穷人的关心,表现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本题考查对记叙文材料与中心关系的分析能力。注意:第②段的事例是侧面描写,主要是烘托人物品质。第⑥段是正面描写,通过人物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品质。

2.1.312阅读文章,要品味关键语句。联系课文《麦琪的礼物》或课外阅读,谈谈你对结尾画线句的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关键句子含义的理解和把握。但答此题时要结合课文《麦琪的礼物》或课外阅读的文章来谈自己的理解,可结合上文“当她们面对特雷莎修女的微笑时,才会发现什么是真正的美。”一句来考虑,就可得出答案。

答案是:美不仅是外在的容貌、漂亮的衣着,美更应该是爱的代名词。简·爱容貌普通,却赢得了最美好的爱情;德拉剪掉了美丽的金发,在杰姆的眼中却更加动人,这都是因为她们心中有爱。美,只有与爱结合,才能散发永恒的魅力。

2.1.313诺贝尔委员会授予特蕾莎修女的颁奖辞语言精练、饱含情感,极具感染力。2004年2月20日,十大感动中国2003年年度人物评选揭晓,入选人物是杨利伟、钟南山、陈忠和、尾山宏、梁雨润、巴金、高耀洁、达吾提·阿西木、成龙和衡阳武警消防官兵。请你选择其中之一(尾山宏除外),运用个性化的语言为他设计一段精彩的颁奖辞,100字左右。

人物:

颁奖辞:

【帮帮你】

若设计有困难,可参照评选委员会授予尾山宏的颁奖辞:“一位70岁的日本老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用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对日本政府侵华战争的罪行进行着不懈的追问。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跨越国家和民族的正义力量,这力量启示着人们,在捍卫正义的道路上,人们可以超越一切界限,而唯一不能失去的就是正义响在心中的声音。”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写作。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挑战性。思考时要阅读尾山宏的颁奖辞,揣摩其要点,(一方面概述其事迹,另一方面对他的为人作出高度概括的评价。)然后答题。

答案是:人物--杨利伟。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军人,但他却是实现中华民族数千年飞天梦想的第一人。当成功的花环将他簇拥的时候,我们没有忘记他为这一天流下的汗水,作出的牺牲;没有忘记他超乎常人的坚毅、执著和镇定。不管过去了多少年,我们都能回忆起他自信的目光和灿烂的笑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甲】

青春世界上,还有什么字眼比“青春”这两个字更动人,更富有魅力?

青春是早晨的太阳,她容光焕发,灿烂耀眼,所有的阴郁和灰暗都遭到她的驱逐。

青春是江河里奔涌的激浪,天地间回荡着她澎湃的激情,谁也无法阻挡她寻求大海的脚步。

青春是一只高飞在天的鸟,她美丽的翅膀像彩色的旗帜,召唤着理想,憧憬着未来。青春是一棵枝叶葳蕤的枝,她用绿色光芒感染着所有生灵,使春天的景象常留在人间。

青春是一支余韵不绝的歌,她把浪漫的情怀和严峻的现实交织在一起,拨动每一个人的心弦。

青春是蓬蓬勃勃的生机,是不会泯灭的希望,是一往无前的勇敢,是生命中最辉煌的色彩……当我写着上面这些文字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心跳在加快,无数年轻时代的往事浮现在记忆的屏幕上。

是的,青春总是和年轻人在一起。年轻人可以骄傲地大声宣布:青春属于我们。一个人,从出生,经历过婴儿、童年、少年、青年和中年,最后进入老年,这是铁定的自然规律,没有任何力量能改变这样的规律。在人的生命中,青年只是其中一个阶段。青春,难道只属于这个阶段?当发现自己鬓发染霜,肢体再不像从前那样灵活,眼睛也不像从前那样锐利明亮时,青年时代便已经成为过去。这时,青春是不是也已经如黄鹤一去不回,只留下青春有关的记忆,安慰日渐衰老的心?

然而青春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她更是一种精神。在青年人的生活中。我感受着青春的活力,在很多中年人和老年人的思想中,我也感受到青春的魅力。八年前,我去看望冰心,我和她谈了一个多小时,谈文学,谈人生,也议论社会问题,展望未来的中国。和她谈话,使我忘记了她是一个90岁的老人,因为,她的感情真挚,思想犀利,她的精神状态中没有一点陈腐和老朽。从冰心的家里回来,我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只要心灵不老,只要思想年轻,青春就不会离你远去。”

【乙】

青春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弘的想象、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A.涌流B.溢流)。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二十后生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唐必至灵魂。忧烦、惶恐、丧失自信,定使心灵扭曲,意气如灰。

无论年届花甲,抑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奇迹之诱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

人人心中皆有一台天线,只要你从天上人间接收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你无不青春永驻、风华长存。

一旦天线降下,锐气便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即便年方二十,实已垂垂老矣;然则只要竖起天线,捕捉乐观信号,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龄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

2.1.314我们知道,古代称“三十岁”是“而立之年”,“四十岁”是“不惑之年”。那么乙文中提及的“花甲”是指多少岁?文中“八十高龄”该称什么?

解析:六十岁耄耋2.1.315乙文中第一段中的“恢弘”能否改为“恢宏”为什么?

解析:能两词通用2.1.316为乙文的横线上选择确切的词语。

解析:A.涌流2.1.317仿照甲文中加直线的句子,再写两个句子。

(1)

(2)

解析:示例:青春是一条奔腾的河,是一座高耸的山,是一片浩瀚的海,是一片蔚蓝的天。

2.1.318甲文融叙述、议论、抒情于一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解析:表达出作者对美的事物的歌颂与赞美。

2.1.319有人说“文章的建筑之美在于结构”,请你从乙文的段落安排角度举例证明。

解析:排比段的安排体现出建筑之美。

2.1.320甲文最后一段的中心是什么?请用简明连贯的语言加以概括。

解析:青春是一种精神。

2.1.321请你整体感知甲乙两文的语言,看一下两文都使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选择一例进行赏析。

解析:略。

2.1.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