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议论文(2)

2018-04-15 作者: 蔡明
2.3议论文(2)

2.3.68联系你的学习或者读书体验,说说你对作者观点的理解。Www.Pinwenba.Com 吧

解析:不设统一答案。(可以赞同作者观点,也可以不同意作者观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怀疑与学问①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多起来。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⑨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常常书中的学说,常常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⑩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2.3.69第⑨句话中的横线上按顺序应填写的词语是()

A.怀疑辩论评判修正B.评判修正辩论怀疑C.怀疑辩论修正评判D.辩论怀疑修正评判解析:答案是A。

2.3.70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问题:

(2)善:

(3)作风:

解析:(1)指疑问,不明白的东西(2)好的意思(3)风格的意思2.3.71第⑨、⑩句中的“这样”指代的是什么?(用原文作答)

解析: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2.3.72第②③④⑤句是用先从面后从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解析:道理反正2.3.73第⑥⑦⑧句是用从面论证本段的中心论点。

解析:事实正2.3.74本段的中心论点是()

A.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C.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

解析:答案是C。

2.3.75对戴震幼时读《大学章句》一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戴震幼时就鄙视《大学章句》的作者。

B.戴震幼时就有刻苦学习的精神。

C.戴震幼时就否定了《大学章句》的内容。

D.戴震幼时读书就有怀疑的态度。

解析:答案是D。

2.3.76第⑦、⑧两句用大学问家戴震的事例直接证明了哪一句话?

解析: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①有部反映解放战争的影片,其中一位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台词是:“**把劲用到战场上,而我们把劲用到官场上,不败奈何?”一个是“战场”上齐心协力,一个是“官场”上勾心斗角,一字之差,“心劲”殊异。同样,一个人的“心劲”如何用,也有个“方向”问题。

②有一种人把“心劲”用到追求功名利禄上,不是机关算尽,蝇营狗苟,就是逢场作戏,还自以为聪明、得计。

③还有一种人把“心劲”用到事业上,至于功名利禄,淡泊如水,“心劲”自然不往这里用。这种人,在实惠面前,往往“吃亏”,所以,常被人称做“傻帽儿”。然而,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却多是这种大智若愚的人。

④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新婚时竟拒绝父亲为她多置家具。她的婚室里只有一张木桌,两把椅子。这在一般人看来,也属“傻帽儿”,财产还怕多吗?终身大事,能这样寒酸吗?然而,她有她的“理论”:家具多了,得擦洗、掸刷,而她,“没有这个工夫”。原来,她把“工夫”全用在实验室里,她发现了一种新元素“镭”。她一连四十五个月不分昼夜,从两千多吨矿石、水和药品中提炼出一克纯“镭”。从此,“镭的母亲”的荣耀称号传遍了全世界。

⑤常言道“天道酬勤”。不错,成天睡大觉是什么事也干不成的。不过,“勤”在什么“事”上,却大有分析头。贾雨村何曾闲过?审案断案忙得很,“勤”在功名上;王熙凤贾府是哪儿也少不了,无非是想出尽风头和多攒几个“体己”而已。到头来,这两个人并没有好结果。他们这种人,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虽“勤”一生,却“蠢”一世。倒是“镭的母亲”这样的“痴”者,因为事业上的成就“如日中天”,造福后代,所以才名传千古。因此,我以为“天道酬勤”不若“天道酬痴”更正确。

特别提示本文所设的题目都是围绕议论文的几个要素--题目、论题、论点、论据、论证等进行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上是否到位,答题是有一定难度的。

2.3.77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A.点明中心论点B.摆出中心论点的论据C.论证中心论点D.提出本文论述的问题解析:答案是D。论题是一篇文章提出的一个大的方面的问题。如这篇文章第一段提出的心劲如何用,也有个方向的问题,它并不要求讲明其具体的带有实质性的内容,如“方向”对了怎么样,不对怎么样。显然,第一段中只从国民党高级将领的一句台词提出了一个问题,谈不上中心论点,也谈不上论据和论证。

2.3.78简要说明第②、③、④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解析:第②、③段分别从反面和正面写出两种人不同的“心劲”,进行对比。第④段举例论证了第三段的观点。

2.3.79画线部分在第⑤段中证明的观点是(用原文中的句子作答)。

解析:他们这种人,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虽“勤”一生,却“蠢”一世。

2.3.80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A.一个人的“心劲”如何用,有个“方向”问题。

B.只有把“心劲”用到事业上,对功名利禄淡泊如水,才能成就大事。

C.只有事业上取得“如日中天”的成就,造福后代,才能名传千古。

D.“天道酬勤”不若“天道酬痴”更正确。

解析:答案是B。有些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只有在反复研读全文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提炼才能搞清楚,本文即是一例。本题依据短文设计了四个可能作为中心论点的命题:A句如上所述,它仅是论题而不是中心论点;D句是本文的最后一句,虽是结论,但也未说出“痴”的具体内容,论点不明确;C句若仔细分析一下,它实际上离中心论题较远,没有阐明“心劲”的具体方向问题。

2.3.81这篇文章的标题最恰当的是()

A.大智若愚B.天道酬勤C.天道酬“痴”

D.“天道酬勤”不若“天道酬痴”更正确解析:答案是C。本题既考查了对全文内容的理解深度,又考查了对标题一般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贴切”是标题的基本要求这一点,即可把A项先行排除;再根据“简洁”也是标题的基本要求这一点,再把D项排除掉。下面的难点就是B项和C项应选哪个为好。通读全文后,根据对全文内容的了解,即可判定:B项只谈了本文的部分内容,本文真正要谈的还是C项的内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缺席的魅力缺席往往指开会、庆典等集体活动没有到场。一般来说,缺席这种行为是应该受到谴责的,因为它无视集体规则,打乱了活动秩序,也辜负了主持方的期待,耽误了到场人的时间。

但是,有的缺席具有特殊的魅力。

西方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萨特很小的时候,有一次跟随外公参加一个聚会,在聚会上主持人宣布,今天除了某某先生,大家都到场了。这时萨特突然有些难过,对那个没有到场的人充满了嫉妒,因为在他看来,每个人心里一下子都意识到了这个缺席者的存在。后来,他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拒绝给人们造成的震动,已远远地超过了获得和领取这个荣誉所能引起的反响。我们且不论此举是否为“作秀”,单从此事造成的影响来看,缺席的空白提高了人们的关注程度,拓展了人们的想象空间,进而增强了缺席的存在价值。因此,这里的缺席并不是放弃,而是另一种在场,甚至是更大的在场。

缺席有时能构成巨大的诱惑力,使人心向往之。在八十年代大陆编写的现代文学史里,颇具名气的作家张爱玲的名字还几乎连提都没有提。据我的一位朋友回忆她当年做硕士毕业论文时,全国的大小图书馆竟都难以查到有关张爱玲的资料,更别提有什么专门的研究。为了写成这篇关于她心仪的女作家的三万字论文,她一个穷学生坐上了那个时代没有提速的火车,咣当咣当地南下深圳,只差没有去香港。进入九十年代后,“张迷”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可见,张爱玲在文学史里的缺席激起了人们产生缩短距离的冲动。

缺席有时候还会积聚起或形成一种力量。如果一个人,能够对名利场的诱惑和锦绣堆的勾引不屑一顾,潜心于学习,埋头于事业而缺席,那么,他一定会有大宁静和大充实。进一步讲,如果一个人,还能够对于不公正评判做到不理不睬,让诋毁者得不到回音,让挑衅者找不到对手,那么他的这种缺席,该是最有力的回应。

诚然,缺席具有特殊的魅力,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享有这种缺席的魅力。在这缺席魅力的背后,应该是劳作,只能是劳作,在无边的劳作中积淀实力,成就影响--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这样做是那样的难!

(根据路也的同名文章改写)

2.3.82从全文来看,缺席的特殊魅力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解析:表现在:一是缺席增强了存在的价值(或:缺席并不是放弃,而是另一种在场,甚至是更大的在场);二是缺席有时能构成巨大的诱惑力,使人心向往之(或:缺席能激起人们产生缩短距离的冲动);三是缺席有时候还会积聚起或形成一种力量。

2.3.83为什么说缺席是一种“更大的在场”?

解析:因为这里的在场不是指人到现场,而是指缺席者在人们心中造成的影响。这种缺席的空白,增强了缺席者的存在价值(或:构成了巨大的诱惑力)。

2.3.84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解析:作用一:本段阐释了缺席的一般意义及其消极影响,为下文正面立论作铺垫(或引出论点);作用二:这样写,使本文的观点不失偏颇,更具严密性。

2.3.85你觉得自己应该在哪些方面“缺席”和“劳作”,才能积淀实力,享有魅力?

解析:示例:作为一个中学生,应该在盲目追星、沉迷网吧(或攀比享乐、封建迷信)等方面缺席,在提高成绩、发展特长等方面去“劳作”,才能积淀实力,享有特殊的魅力。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欣赏使人美丽①面对同一棵树,有人看到了绿叶,有人看到了毛毛虫。真诚的人能够感知到他人的真诚,而骗子总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在说谎。善良的人会被别人的善举感动,在缺乏善心的人眼里,善就是傻……从这个意义上说,会不会欣赏别人是对自身品质的一种检验;学会欣赏别人,则是对自身品质的一种提升;对被欣赏者来说,欣赏是一种引导和激励。

②19世纪末,美国西部的密苏里有一个坏孩子,他偷偷地向邻居家的窗户扔石头,还把死兔子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臭气熏天。他9岁那年,父亲娶了继母,并对继母说:“亲爱的,你要好好注意他,他是全郡最坏的孩子,他让我头疼死了,说不定会在明天早晨以前就向你扔石头,或者做出别的什么坏事,让你防不胜防。”继母好奇地走近这个孩子,当她对孩子有了了解之后,说:“你错了,他不是全郡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引导下,这个孩子的聪明找到了发挥的地方,后来成了美国当代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这个人就是戴尔·卡内基。

③台湾作家林清玄去一家羊肉馆用餐,老板对他说:“你还记得我吗?”林清玄说:“记不起来了。”老板拿来一张20年前的旧报纸,那里有林清玄的一篇文章,那时他在一家报社当记者。这是一篇关于小偷的报道,小偷手法高超,作案上千次,次次得手,最后栽在一个反扒高手的手上。文章感叹道:“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如此灵巧,风格如此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成就的吧!”老板告诉他:“我,就是那个小偷,是你的这段话引导我走上了正路。”如今他开了好几家羊肉馆,成了那里颇有名气的大老板。

④连小偷身上也有可欣赏的地方,连小偷也能在欣赏的引导下走上正路,我们周围还有什么人不能欣赏、不能被引导呢?

⑤学会欣赏别人吧!欣赏你的同事,你和同事之间会合作得更加亲密;欣赏你的下属,下属会工作得更加努力;欣赏你的爱人,你们的爱情会更加甜蜜;欣赏你的孩子,说不准他就是下一个卡内基……学会欣赏你周围所有的人,你周围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丽。

特别提示本文是一篇结构比较简单、条理清晰而说理又十分透彻的小文章。第一段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对同一事物不同视角看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来引出论点;第二、第三段运用事实论证手法来表达说明中心论点;第四段主要是对第三段(也隐含对第二段)的小结;第五段用充满激情的排比句作总结:“学会欣赏你周围所有的人,你周围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丽。”

2.3.86从文章第①段知道欣赏具有双重作用:一是;二是。

解析:提升自身品质引导和激励被欣赏者2.3.87运用下面格式,依次概括②、③段内容。

欣赏,使他变成;欣赏,使他变成。

解析:“坏孩子”的聪明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小偷”的心思、手法和风格很有名气的大老板2.3.88下列句子可以作为本文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A.当我们在生活中学会欣赏,我们会惊喜地发现:那些蛰伏不起眼的种子,原本可以轻易地发芽、开花、结果。

B.敬人者,人恒敬之;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

C.欣赏别人得到的回报是超值的,就如同通过欣赏,本想得到一片枫叶,而得到的却是一片枫林。

D.美是生活的阳光,是大地的精华,是艺术的冠冕,是人心中开放的鲜花。没有对美的渴求,人类可能还混迹于一般的动物群中。

解析:答案是A。这是一道思维拓展性题目,要从四个选项中找出可以作为本文说理论证的论据。论据是为了说明论点的,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呢?“欣赏使人美丽”,那么,作为道理论证的论据,就应该紧扣“欣赏”二字。B、D和“欣赏”二字不沾边,可排除;C讲“欣赏”别人就会得到回报,与全文基调不合。

2.3.89比较文中加线句和下面的改句,谈谈原句表达的好处。

这位小偷心思细密,手法灵巧,风格独特,做任何事情都会有成就。

原句表达的好处:

解析:语气委婉,含有欣赏和鼓励,便于对方听取接受。

2.3.90你有欣赏别人或被别人欣赏的经历吗?请简要叙述并谈谈当时的心理感受。

经历:

感受: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题,重点要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简述心理感受。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年轻人更要善于反省廖廓①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去世后,安葬在圣保罗大教堂,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着他的手迹:“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一位智者在解读兰塞姆手迹时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把反省提前几十年,便有50%的人可能让自己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他们的话,道出了反省之于人生的意义。

②在一些人的意识里,反省,似乎只是老年人的事情。其实反省对于任何年龄的人都是必要的,而年轻人更要善于反省:走过的路短,很容易出现失误和差错;后面的路长,反省就更有必要、更有价值。

③反省首先是对自身所作所为进行的思考和总结。反省不理智之思、不和谐之音、不练达之举、不完美之事,往往能够得到真切、深刻而细致的收获。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反省不但要勇于面对自己、正视自己,而且要及时进行、反复进行。疏忽了、怠惰了,就有可能放过一些本该及时反省的事情,进而导致自己犯错。

④反省也是对别人的经验教训的思考和总结。个人的经验教训虽然来得更直接更真切,但其广度和深度毕竟是有限的。要获得更加广博而深刻的经验,还要在反省自身的基础上,善于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学习。成本最低的财富是把别人的教训当作自己的教训。倘若青年人不但能反省自己,还能反思别人,善于从他人的经验教训中得到启示,就可能取得同样的成功,避免同样的失误。

⑤反省,主要是对挫折和失败的思考和总结。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正确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加聪慧,错误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加清醒。成功的经验大多相似,失败的原因却千差万别,从失败的教训中学到的东西,往往要比从成功的经验中学到的多,而且更为深刻。

⑥反省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要善于将反省后的认识付诸实践。记得从学校毕业的时候,恩师给我的寄语是:“望你孜孜以求,绘就人生‘前有碧绿、后有金黄’的美好画卷。”现在看来,要使自己“碧绿的青春”得到“金黄的收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辛勤耕耘、善于反省,并将反省后的认识付诸新的耕耘,这样才有可能使过去的失误变成今后的成功,使过去的成功变成今后更大的成功,真正品尝到金秋的琼浆玉液,享受到大地赐予的丰收喜悦。

⑦青年是早晨**点钟的太阳。在任何一个时代,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经验证明,进步较快的青年人,必定是善于反省的人。反省能使人走向成熟,变得深邃,臻于完善。我们希望年轻人善于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教训中学习,克服自身经验的局限,进而从更广阔、更深厚的大地上汲取思想和经验的营养,使自己更好更快地成长起来。

(选自《人民日报》2007年5月9日,有删改)

2.3.9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解析:年轻人更要善于反省。

2.3.92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①强调反省的重要②引出论题(答“引出论点”也可)③作为论据论证论点④引起读者阅读兴趣2.3.93作者认为年轻人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反省”?

解析:①自身所作所为②别人的经验教训③挫折和失败2.3.94说说第④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何作用。

解析:表明“取得同样的成功,避免同样的失误”是有可能但也不确定的结果,语言准确、严密。

2.3.95下列名言名句中最适合用作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A.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B.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C.学而不厌,诲人不倦D.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解析:答案是A。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酸甜咸淡说和谐刘毅现在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到和谐,不禁使人想起许多古代先贤圣哲的故事。最有意思的是晏子,他用不同口味的比喻阐释了和谐的深刻内涵。

齐景公曾问矮小而机智的晏子:“爱卿,我听孔老夫子对他的学生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什么意思?”晏子说:“所谓‘和’者,君甘而臣酸,君淡而臣咸。”

这话的意思是:君主如果是甜的,那么大臣就应该是酸的;君主如果是淡的,那么大臣就应该是咸的。如果君主甜,大臣也甜,满朝文武一个味,这个国家就没有创造力,而且使得世风懒惰,投机取巧。

齐景公又问:“在朝政上,怎么才算是君甘而臣酸呢?”

晏子回答说:“姜太公说过:‘王者帅师,必有股肱①羽翼,以成威神。’舜有诽谤之木②,尧有欲谏之鼓。尧帝在堂上设一大鼓,谁要是想提意见,只要敲响大堂上的鼓,尧帝就会出来听取不同意见。朝政决策时有不同意见,才会做到君甘臣酸。”

西汉刘邦取得天下后,总结成功经验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③。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④,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正因为如此刘邦才弥补了个人能力的不足。这样一种君臣结构,是他得以战胜项羽的主要原因。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⑤出主意,却不知道珍惜,结果只能是“霸王别姬”。由此看来,君甘臣酸不光是听取不同意见,而且更要注意人才能力的搭配,形成互相补充的格局。

君甘臣酸,不光是意见互补、能力互补,而且还要年龄互补。或许可以叫老甘少酸。

战国时期,魏国东面的齐国治理阿县的是一个16岁的少年,魏王听说后,便拣软柿子捏,进犯阿县,结果大败而回,魏王大惊。原来这位县令名叫子奇,他上任时,相邀数名老者辅佐,其中有身经百战的老将,有为吏数十年的能臣,有学富五车的才士,还有算计精明的商人。这一切足以使血气方刚的少年县令如虎添翼。

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上任后,保留了前任总统华盛顿政府内阁官员的原班人马,致使亚当斯在行使总统职权时,总是缺乏沟通和理解,效率不高。美国后来的总统吸取了亚当斯的教训,在政府首脑组阁时,特别注意班子力量的搭配与调整。结果效率很高,合作很好。

由此看来,君甘臣酸,原来是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文化选择。人生的搏斗,文明的复兴,命运的驱动,都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冲突、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实现的。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走向和谐。

(选文有改动)

【注释】①股肱:比喻左右辅佐得力的人。

②诽谤之木:即诽谤木,也叫华表木;尧舜时竖立在交通要道上,让人们写谏言的木牌。

③子房:即张良。

④馈(kuì)饷:粮饷。

⑤范增:项羽的重要谋臣。

2.3.96晏子所说的“君甘而臣酸,君淡而臣咸”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摘录文中的语句加以整合,进行回答。(含标点不超过20个字)

解析:君臣之间要意见互补、能力互补、年龄互补。

2.3.97文章已经列举了我国古人的大量事例,为什么还要再举出美国总统的事例?

解析:为了证明“君甘臣酸是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文化选择”这样一种观点。

2.3.98文中“刘邦、项羽”和“美国总统”这两组事例,除了真实典型之外,在各自内部组合上也有共同特点,你能做一点分析吗?

解析:都是正面例子和反面例子相结合。

2.3.99结合你的感悟,说说你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同”的理解。

解析:指的是不讲原则的一致;苟同,盲从,附和。

2.3.100你能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再写出一个能够证明“君甘臣酸”的典型事例吗?

解析:例如:唐太宗有魏征等一批敢于批评朝政的大臣,而他也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终于成就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每人都有一个宝藏邹扶澜①小学时,读唐朝卢纶的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入石棱中。”那时读书多拘于死记硬背,意思是不深究的。只知道一位叫李广的将军,晚上出去打猎,看见一只横卧的虎,就开弓猛力射去,他估计老虎死了。第二天去看,发现“老虎”原是一块巨石,射出的箭深深地扎在石头里。后来又有此诗的演化,说李广很惊奇,不相信自己有如此大的劲,又射了多次,可箭还是一只只折了,最后只好放弃。

②人,包括别的动物,在生命危难的瞬间,释放出的自我挽救能量是巨大的。美国科学家做的“青蛙实验”几乎人人皆知:在锅底慢慢地用温火加热,青蛙悠哉悠哉地在水里漂游,等到水热得不能承受时,却再也跳不出来了。相反,将一只青蛙猛掷入滚开的沸水中,它却能倏忽跃起而逃生。

③可是,为什么平日里我们没有发现自身的这种潜能,而非要等到危险时刻来临时才发出惊奇或无奈的慨叹?要是我们把这种潜能发挥出来,用到工作和事业中去,会产生多么大的成效和功用啊!

④美国戏剧家桑顿·怀尔德在《我们的城镇》中写了个叫艾米丽的姑娘死了,不过她发现她可以再到人世活一天,于是选择了十二岁生日那天。那天开始的时候,她就有一种强烈的想品尝每一寸光阴的**。但她伤心地发现,人们都在漠然地生活,都没有像她那样怀着强烈的感情去感受生活。在绝望中她慨叹道:“啊!人们在活着的时候几乎没有认识生活,大多数人都在虚度年华。”

⑤答案不言自明:是懈怠!是对时光流逝的漠然,对享乐安逸的沉溺和追逐!因为懈怠,让我们失去了拼搏的勇气;因为贪图享乐,让我们再也觉不出潜存的危机。从而像温水中的青蛙,慢慢地被社会淘汰了。

⑥这真是让人痛心不已的事。一个人采取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并不难,可是你不去做,一味地消极避世、得过且过,却是连鬼神也奈何不了的。扪心自问,你是否每天都在一种忧患和危机之中度过,是否真诚地拥抱了每一缕阳光和晨曦?又是否真切地体味了生命的意义与内涵--“认识了生活”呢?

⑦所以,再不要抱怨日子的平淡和生活的庸常无奇了,回头好好地审视一下自己,你都是怎样跨过你的每一天、每一分钟?如果你仍旧放任你的步子在大街上闲逛,那就赶紧停住,去试着做一点有用的事吧。

⑧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蕴藏着无坚不摧的能量和威力。开发需要你自己。当你把自己置于悬崖的边缘而无时不有一种切肤的危机感的时候,你就拿到了开启宝藏的金钥匙。

(选自《海盗般的男孩》,有删改)

2.3.101文章题目运用了比喻,“宝藏”喻指。

解析:人身上蕴藏的能量和威力2.3.102第⑦段有一个病句,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解析:你都是怎样度过你的每一天、每一分钟?

2.3.103文章连续运用李广射虎、青蛙实验、美国戏剧三个事例来证明中心论点。如果将后两个事例调换位置可以吗?说说理由。

解析:两个事例不能调换,青蛙实验论证人身上具有能量和威力,美国戏剧论证要利用这种能力去工作,二者是递进关系。

2.3.104由科学家做的“青蛙实验”,我们会联想到一篇课内文言文的观点,这篇课文是。

解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3.105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人和动物在生命遇到危险时,释放出的自我挽救能量是巨大的。

B.我们要珍惜时间,挖掘自身的能量,将其用到工作和事业中去。

C.要采取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不能一味地消极避世、得过且过。

D.每人身上都有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蕴藏着能量和威力。

解析:答案是B。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过有理想的生活胡爱萍①如果不能过一种理想的生活,那就一定要过一种有理想的生活。

②很难描述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物质和精神要达到怎样的精彩和极致才算是理想。如果真的达到了那种状态,是不是就失去了理想的色彩。“理想只有在不可企及时才以理想的本质存在着。”不可企及,是理想最具魅力、最诱惑人的地方。

③A理想不是以想象的对象来否定现实的自己;B有理想也不是高挂起一个愿望,对它冷若冰霜。

④有理想就是在未来的日子里,你应该怎样寻找更高的成就感和真切的幸福感。有理想就是日日更新着自我,又时时否定着自我。有理想就是不耽于现实,不溺于幻想,敢破旧,敢立新。

⑤有理想不是要追求什么职业,而是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⑥有理想的人不奢侈,不自私,做善事,有自我。自爱爱人,自信信人。不妄自菲薄,亦不趾高气扬。有雅趣而不浮于情调,有俗务而能轻松身心。能放松自己在原则底线之上,要提升境界达毕生追求之巅。

⑦有理想的人眼神明亮坚定,眼光高远清幽。他心胸开阔,处事从容,生活简单,情感单纯,他要把一部分爱和力量献给自己的理想。

⑧有理想的生活使你每天充实自信,精神愉悦。有所追求,故不会懈怠;有所期望,故不会苟且。有理想的生活,在感觉最寒冷迷茫的时候,你可以向心中的理想借来火,温暖你的心,借来光,照亮你的路。C⑨有理想就有了信仰。平凡的工作,世俗的生活,却保有一颗超凡脱俗、不染尘埃的心灵。于是,你的言谈举止在寻常之中就有了一层源于内心的光辉。

平淡的生活里,有了理想,灵魂就有所归依,心灵就有所扶持,人生就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过有理想的生活,什么时候开始都为时未晚。

2.3.106本文中心论点是:。

主要论证方法是:。

解析:过有理想的生活(过一种有理想的生活或一定要过一种有理想的生活)道理论证(理论论证)

2.3.107第⑤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解析:“过渡”或“引起下文”或“启下”。

2.3.108从文中第③段画线的A、B两个分句中任选一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解析:A句理解:努力奋斗,实现理想,但不妄自菲薄。B句理解:有远大的理想,更要付诸行动。

2.3.109请为文章第⑧段C处补写一个与上文连贯的事实论据。

提示:如张海迪、邰丽华、洪战辉等人的事例。

解析:23岁的大学生洪战辉就有崇高的理想。他自立自强,勇挑重担。在家庭屡遭变故的情况下,他克服重重困难,照顾病父,靠做小生意和打零工赚来的钱维持家用,养活捡来的妹妹,并供自己读书。理想照亮了他前行的路,使他成为生活的强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低头与昂首①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在谈起成功之道时,他说这一切源于一次拜访。在他年轻的时候,一位老前辈请他到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中见面。富兰克林来了,他挺起胸膛,大步流星,一进门,“砰”的一声,额头重重地撞在门框上,顿时肿了起来,疼得他哭笑不得。老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了笑说:“很疼吧!可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察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

②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当成一次悟道,他牢牢记住了老前辈的教导,把谦虚列为他一生的生活准则。

③要取得成功,首先就要学会低头。这恰如演奏一支高昂的曲子,起首往往是低调的。低头,既是正确认识自己,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什么时候都高昂着头,实际上是抬高自己,看低别人。你瞧不起别人,人家干嘛要瞧得起你呢?因此,你再优秀,再有名,也没有人愿意与你合作。

④当然,低头并不意味着把自己不当人。低头不应该是流水,越流越低。一支曲子,越唱越低,就会唱不下去。有人把低头理解为唯唯诺诺、忍让一切,理解为逆来顺受、低声下气,这是不正确的。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公司招聘员工,门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应聘者一个接一个进去接受考试。每进去一个,主考官不由分说,凌空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捂着脸出来的人都落选了,他们是低头的人。后来有个年轻人进去,主考官同样劈来一记耳光,说:“这是什么滋味?”年轻人定了定神,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力量,给主考官同样一记耳光,说:“就是这个滋味。”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年轻人被录用了。

⑤富兰克林以低头抵达成功,年轻人却以昂首被录用,这是不是矛盾的呢?

⑥不,其实为人处世真正的法则是把自己摆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在摆放自己处的位置时,我们应该是富兰克林;而在摆放我们自己心的位置时,我们必须是那个年轻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

2.3.110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解析: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

2.3.111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解析: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要取得成功首先就要学会低头的道理。

2.3.112文中的年轻人回敬了主考官一记耳光反而被录用了,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解析:他没有为了一时利益而放弃尊严和人格。

2.3.113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应该怎样把握“低头”的尺度和“昂首”的尺度。

解析:谦虚但不能放弃尊严;自尊但不能看低别人。

2.3.114文中说低头不是“逆来顺受、低声下气”。但生活中也有人赞赏忍气吞声、甘受胯下之辱的韩信,称道曲意逢迎、讨好夫差的勾践,认为正是当初他们肯“低头”,才让韩信日后有机会成为三军统帅,让勾践最终有机会吞并吴国。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解析:答题要点:外表低头,心中昂首。

(2008·长沙)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柯登地①关于天才,大小词典有相仿的释义:有卓绝聪明才智的人。不知从何时开始,我渐渐质疑甚至厌烦起这种说法来。

②古今中外无数事例几乎都与词典上的释义相左: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30年时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用了37年时间;歌德写《浮士德》用了60年时间;诺贝尔研制无烟炸药,屡败屡试,煎熬8年才出成果;陈景润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拖着病体,顶着压力,于斗室之中、油灯之下埋头演算……真令人感叹!

③。然而,我读他们,非但没有读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反而读出了他们的傻劲。写一部书,有的几乎用了毕生精力,能说不傻?有的除了疯狂地埋头于自己的选择,简直不知世上还有其他可爱的事物,能说不傻?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人生可享受的美妙也数不胜数。许多聪明的人,有条件享受的,就去享受;没有条件享受的,也挖空心思创造条件享受。哪像他们,糊涂到这般地步,不仅连常人最基本的享受都随便放弃了,而且千方百计自找苦头来吃。

④这些人物取得杰出的成就,究竟是凭傻劲还是靠聪明?

⑤一生拥有1300多项发明专利的天才发明家爱迪生肯定地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现代人才学家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他们研究得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其专业知识或技术只起15%的作用,而其他方面要起85%的作用。这其他方面都与“傻劲”有关:执著、正义感、责任感……这个结论同样把聪明才智放在第二位。

⑥如此看来,词典里的天才释义有些偏颇,建议对“天才”的释义重写,尽量强调有益于人类的成就,尽量突出“傻劲”的意义,淡化聪明才智的作用。

2.3.115请在下列段序间用“‖”将本文分成三部分。

①②③④⑤⑥解析:①‖②③④⑤‖⑥2.3.116联系上下文,为第③段开头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连贯通畅。

答:

解析:示例:以上人物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按通常的理解,他们都有卓越的聪明才智,都属于天才。

2.3.117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观点鲜明。

B.作者认为“天才”就是有非凡毅力、刻苦精神、卓越聪明才智且取得杰出成就的人。

C.文中“傻劲”是不会享受、糊里糊涂的意思。作者认为“天才”需要这样的“傻劲”。

D.作者列举了不少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解析:答案是C。

2.3.118请简要谈谈对作者观点的看法。

答:

解析:示例:赞同。一个人要取得杰出的成就,关键不是其天赋,而是后天的努力(非凡的毅力、执着的精神、高度的责任感等),也就是说,要有一股子“傻劲”。如果答“不赞同”,言之成理也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小议“慎独”

①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②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③“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君子慎独”。一个人越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的思想境界。

④“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来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王密说:“暮夜无知。”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杨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

⑤“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人一旦缺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一旦“传染”开去,别人也会以他为“榜样”,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风日下就成必然。

⑥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工夫,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⑦“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

⑧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他一个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⑨“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我自己认为,在1950-1960年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那时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都是在坚持不懈地努力。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远远不够,自省也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科学家们这种勤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⑩“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踏实做事,坦荡为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2.3.119选文的中心论点是解析: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2.3.120第③、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

解析:不能调换。第③段论述“慎独”对完善自我的重要性,第④段推及他人,论及“慎独”对辨别人品高下的重要性,第⑤段上升到社会,论述“慎独”对净化社会的重要性。这三段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地论证了“慎独”的重要意义。

2.3.121阅读第⑥~⑨段,将下面的结构图补充完整。

怎样做到“慎独”→(1)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刘备自律名言(3)

(2)爱因斯坦每天上百次提醒自己吴阶平年老时还不忘反省自己解析:(1)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工夫;(2)王顺友严格要求自己,把邮递员工作做到了极致。(3)离不开自我反省。

2.3.122下面三句话均出自选文结尾段,请选择其中的一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1)“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2)“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3)“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

解析: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时间的价值[埃及]艾敏①时间的价值正如金钱的价值,二者的价值在于很好地使用它们。死到临头才舍得花钱的(lìn)啬鬼,实际上是个穷光蛋,他的钱就好像是一堆伪钞。同样的,谁要是不把时间用在增加自己和他人的幸福上,他的岁月年华也是虚假的。

②我们生活在有限的时间内,昼夜相循,运行有序,各不相犯。生命被划分为各有其名称的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每一阶段都有不适于其他阶段的特殊工作,就像耕种庄稼,如果误了节令,便不能在别的时令播种。

③因此,时间是有限的,不能将其缩短或加长。时间的价值在于很好地使用它。我们应当爱惜时间,很好地利用它。

④从时间中获益和爱惜时间的办法只有一个,这就是你在生活中要有一个目标,符合道德要求的目标,而且要把你的时间用在为达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奋斗中。

⑤首先,人不能没有一个奋斗目标。那个随便抄起一本书便无目的地去读的人,是多么浪费时间啊!那个没有固定目标,从这条街逛到那条街,从这家店铺逛到那家店铺的人,是多么劳累啊!确定目标可以使时间充裕很多,容易让人在生活中步入正途。这个人在遇到什么问题时,他知道如何选择有助于他的目标的东西,避开不符合他的目标的事物。人们发现,做事最多的人是时间最宽裕的人。这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是明确固定的。他们把工作的方向定于达到既定目标上,而不将时间消耗在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上。他们不让自己成为环境手中随便摆弄的一个球。恰恰相反,他们要创造环境,根据自己的生活目标,去支配环境。

⑥其次,加剧时间浪费的另一个因素是,一个人虽然有某个确定的目标,但他不忠于这个目标。不努力去达到这个目标,不去做符合这个目标的工作。

⑦没有目标和对目标不忠,这是两个偷盗时间并把时间的功效抛掉的窃贼。

⑧爱惜时间并不是要我们连续不断地工作,不留一点休息时间。而是要我们好好利用休息和空闲时间,以更胜任工作。假如我们把空闲时间用于怠惰、无(liáo)之事,那我们就不会从中获益,也无助于我们的工作。

⑨如果我们把空闲时间用于有益的游戏、活动和体育锻炼上,那必定会有益于我们的工作,必定会让我们得到能够用来为我们目标服务的力量,这就需要合理地安排和利用。

2.3.123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lìn)啬(2)无(liáo)

解析:(1)吝(2)聊2.3.124文章开始用金钱的价值与时间的价值作类比,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解析:说明时间的价值在于很好的使用它,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2.3.125本文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该怎样理解?

解析:比喻论证。时间失去了就无法挽回。

2.3.126本文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解析:对比论证。表明确定目标的必要性。

2.3.127若不能有效地使用时间会产生哪些不良后果?根据文章内容加以概括(至少答出两点)。

解析:没有目标,碌碌无为;对目标不忠,劳而无功;不能正确利用空闲时间,无益于工作。

2.3.128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解析:层层深入,条理清楚。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学会谅解①谅解是人类的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有人这样形容: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谅解是,能;谅解是,能。这生动地道出了谅解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一位伟人意味深长地说:“同志之间的谅解、支持与友谊比什么都重要!”

②确实,谅解非常重要。先哲们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圣人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推理别人的处境。这种以己推人的思想就包含了理解他人、谅解他人的深刻含义。唐代韩愈在《原毁》中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强调做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同样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谅解精神。

③谅解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

④唐太宗李世民谅解、重用魏征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魏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玄武门之变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但是,李世民十分欣赏魏征的才干和人品,于是便谅解并重用了他,让他做了宰相,帮助自己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这里虽然有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尊贤爱才的一面,但我们不能不认识到,这也与他的宽宏大度、谅解他人分不开。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的画卷,齐桓公谅解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了霸业;蔺相如谅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相反,那些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之人,又有哪一个能作出一番事业呢?

⑤古人尚能如此,在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更需要谅解。那么,怎样才能学会谅解呢?

⑥谅解,需要沟通。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个人的思想认识常常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误解和冲突。因此,当自己与他人产生矛盾或误会时,要主动与对方交谈,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

⑦谅解,需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更容易谅解别人。

⑧谅解,需要忘却。忘却,是谅解的良方。克制的谅解,不是真正的谅解,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的脓水,医治感情上的创伤。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谅解,才是真正的谅解。

⑨我们提倡谅解,但是,谅解也不是无原则的一味迁就、退让。对于那些有损民族、国家和集体利益的行为,还需要勇敢地站出来,与之作坚决的斗争。

⑩让我们学会谅解吧!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2.3.129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对“谅解”进行论述的?

解析:文章一方面论述了谅解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论述了我们怎样才能学会谅解。

2.3.130文章第④段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论证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文章第④段先列举三个典型事例从正面论证,有力证明了谅解的重要作用。接着,又从反面进行论证,形成对比,进一步论证了论点,使论证更充分。

2.3.131文章第⑤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解析:承上启下。

2.3.132如果将第⑨段删去,对文章的论证会产生什么影响?

解析:这一段强调了谅解是有原则的,如果删去,将会使文章的论证不严密。

2.3.133依照文章第①段中的画线部分,将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写在下面。

谅解是,能;谅解是,能。

解析:略(句式与画线部分的句子基本相同,语言通顺,比喻恰当)

(2008·山西)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让有些话穿耳而过段奇清①李肇星曾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了他儿子3岁时的一些充满童趣的奇言妙语。有次他儿子在回答“人为什么会长两只耳朵”时说:“可以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光进不出就会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