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议论文(3)

2018-04-15 作者: 蔡明
2.3议论文(3)

2.3.161从选文看,我们应怎样赏识他人?请选择其中一个角度,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理解。Www.Pinwenba.Com 吧

解析:调整心态转换角度择取合适的标准,能结合生活实际,表述清楚即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知羞耻方成人戴者春①**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提出了一个如何做人的问题。

②一个人不管是干工作还是过日子,首先要学会做人。在做人的道理上,古今中外的哲人们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孟子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荀子说:“人不知羞耻,乃不能成人。”宋代名儒陆九渊说:“耻存则心存,耻忘则心忘。”《元史·扬忍传》中说,“人有三成人”,其中提到“知羞耻成人”。明末思想家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则说:“人是唯一知道羞耻和有必要知道羞耻的动物。”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都不约而同地强调羞耻感在为人处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值得我们后人深思。

③“知羞耻成人”,一直都是仁人志士立身做人的宝贵经验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法宝。清代学者朱起凤年轻时在一家书院教书,因为没有弄清“首施两端”和“首鼠两端”两词通用,而错判学生的作文,遭到众人的奚落。他知羞耻而发愤图强,潜心于词语研究,编成了300多万字的《辞通》,为汉语言文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英国生物学家谢灵顿早年沾染恶习,在向一位女工求婚时,被姑娘一句“我宁愿跳进泰晤士河里淹死,也不会嫁给你”的话深深刺痛。从此幡然醒悟,努力钻研医学和生物学,并最终在1932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所以说,知羞耻不仅是做人的基本,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成就事业的起步。

④“知羞耻成人”,前提是要明于羞耻的界限,保持清醒的认识。当前,我们处于一个急剧转型的社会环境,大量涌入的外来文化和各种各样的外在诱惑,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产生了负面影响,以致使一些人思想混乱、价值迷惘,对什么是羞耻、什么不是羞耻分辨不清。当一个人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缺乏辨别力,头脑中分不清耻与荣时,什么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甚至危害祖国、背离人民的事情都有可能做出来。现代社会是多元的、开放包容的,但在基本准则上依然有自己的底线,人们不论怎么选择,都离不开做人的本色和遵守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善于辨别羞耻的界限,才能知羞耻而成人。

⑤“知羞耻成人”,关键在于严格的道德自律,强化思想内省。“知耻近乎勇。”道德自律产生的羞耻感是人类趋于完善的动力,使人自爱、自重、自尊、自律,使人止于礼、合乎情、趋于善、臻于美,使人深刻反省、改正缺失。

⑥然而,不肖之徒们则害怕自律。莎士比亚名剧《理查三世》中,理查三世痛骂:“羞耻啊,你是个懦夫,你把我惊扰得好苦!你伸出千万条舌头将我指控成一个罪犯!”另一个凶手则说得更直接:“我不再跟羞耻打交道,它叫人缩手缩脚办不成事,偷不得,一偷,它就来指手画脚;赌不得咒,一赌咒,它就阻拦你,一动,它就识破你;它是脸会发红躲躲闪闪的妖精,会钻进肚子造反的家伙。”

⑦可见,道德自律、知羞耻有助于阻人为恶、劝人从善。难得英国作家卡莱尔说:“羞耻心是所有品德的源泉。”增强人们的羞耻感受,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可以造就具有良好品德的人。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首要的就是要教育人们把荣辱、羞耻作为一个社会公民的起码准则。

2.3.162第②段列举了古今中外哲人给我们的建议,其用意是什么?

解析:强调羞耻感在为人处世中起着关键作用。

2.3.163第④段“基本准则上依然有自己的底线”一句中“底线”指的是什么?

解析:做人的本色和遵守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

2.3.164第③、④、⑤段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了“知羞耻成人”?

解析:第③段:知羞耻不仅是做人的基本,也是立业的起步。第④段: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善于辨别羞耻方能成人。第⑤段:知羞耻成人的关键是严格的道德自律,强化思想内省。

2.3.165第⑦段引用卡莱尔的话“羞耻心是所有品德的源泉”,请结合全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略(所谈只要抓住羞耻对养成良好品德、形成健全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即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习惯于失去周国平①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们暗暗下决心要重新得到,以补偿所失。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获得勾画出来的,而失去则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总之,不管失去是一种多么频繁的现象,我们对它反正不习惯。

②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了。

③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④东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说。照我的理解,布施的本义是教人去除贪鄙之心,由不执著于财物,进而不执著于一切身外之物,乃至于这尘世的生命。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为“六度”之首,即从迷惑的此岸渡向觉悟的彼岸的第一座桥梁。俗众借布施积善图报,寺庙靠布施敛财致富,实在是小和尚念歪了老祖宗的经。我始终把佛教看作古今中外最透彻的人生哲学,对它后来不伦不类的演变不以为然。佛教主张“无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这回事了。无物属于自己,连自己也不属于自己,何况财物。明乎此理,人还会有什么得失之患呢?当然,佛教毕竟是一种太悲观的哲学,不宜提倡。只是对于入世太深的人,它倒是一贴必要的清醒剂。我们在社会上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的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有了这一份超脱,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⑤我失去了的东西,不能再得到了。我还能得到一些东西,但迟早还会失去。我最后注定要无可救药地失去我自己。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还要看重得与失呢?到手的一切,连同我的生命,我都可以拿他们来做实验,至多不过是早一点失去罢了。

⑥我们总是以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属于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觉得蒙受了损失。其实,一切皆变,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占有。得到了一切的人,死时又要付出一切。不如在一生中不断地得而复失,习以为常,也许能更为从容地面对死亡。

⑦大损失在人生中的教化作用:使人对小损失不再计较。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

(摘自《做人与处世》2005年第12期)

2.3.166作者认为“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这种对人生的觉悟指的是什么?

解析:失去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

2.3.167文章最后说“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析:能够接受一切的心灵,不会患得患失,不会因遭受重大失去而一蹶不振,不会计较小损失;能够接受一切的心灵,能在内心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从而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

2.3.168假如你要和周国平先生对话,针对“习惯于失去”这一观点进行辩论,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并请写出你对所提问题的看法。

①问题:

②你的看法:

解析:示例:①我们是不是对所有的“失去”都要“习惯”?

②当然不是,比如理想、信仰、诚信、尊严、操守等。

2.3.169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富有进取心的人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受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B.文章第①段,从“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入手,提出问题,下文采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等方法论证了“要习惯于失去”这一中心论点。

C.作者反复强调得到的东西迟早会失去,人注定要无可救药地失去自己,文字中流露出宿命和消极悲观的情绪。

D.文章启示我们要正确地面对失去,习惯失去,使自己避免遭受失去的打击,这样,我们就能在不断的得而复失中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滋味。

解析:答案是D。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①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②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忆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前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的养分的。

③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是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候作文只需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燕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以后再遇到写鸟就很少以一“飞”字搪塞了。可现在也常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④强调背和记,绝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那个暴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虞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佳句,绝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家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到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虞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章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2.3.170第①段中加点的“此”指代的内容是:。

解析:以记忆为基础2.3.171作者在第②段中说“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为什么又强调“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

解析:因为人脑的生理规律是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

2.3.172第④段画线句子属于论据,是为了直接证明。

解析:事实论据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2.3.173从全文看,作者从哪两个方面阐述“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解析:(1)背书为写作积累语言材料、结构、体式。或:背书是写作的积累。(2)只有记住前人的东西,才有可能创新。或:背书是写作创新的基础。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我能行①一个人的成功,一定要有“我能行”的成功意识和自信心。

②科学家对创造型人才的调查和研究表明,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怕失败,不迷信别人,不迷信权威,他们有一种强烈的自信心。美国的心理学家曾进行过一项历时几十年的研究,他们对具有较高智力的学生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发现智力、成绩相似的学生,几十年后的成就相差很大,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智力的差异,而是人格特征方面的不同。

③“我能行”,并不是一种狂妄。心理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人都能行。人们的智力相差是不大的。据心理学家测试,智力超常者和智力低下者都占很少的一部分,约占95%的人是中等智力。因此,大多数人的确有理由说“我能行”。

④“我能行”,还因为每个人都拥有极大的潜力。脑科学研究表明,一般人的大脑,只开发了很小的一部分。正如一棵平常的西红柿只能结20来个果实,但是日本筑波博览会上的一棵西红柿却结了13000个果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棵这样的潜在的西红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豪地说“我能行”。

⑤但是,有些人却不是这样。让他们学习一种新知识,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他们总是说:“我不行,我不行。”在这种心态下,就不可能主动地学习,就不会勇敢地往自己的肩上增添压力。遇到一点困难和失败就会心灰意懒,这种失败意识阻碍着自己的努力,减少了成功的可能性。因此,“我不行”是一种有害的意识。

⑥我们历来称颂谦谦君子,认为说“我能行”的人是狂妄之徒,这不利于充分发挥人的潜力,这种偏见扼杀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应该创造一种良好的有利于人的潜能充分发挥的社会氛围。

⑦只有坚信“我能行”才能走向成功。

2.3.174第②自然段阐述的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什么?

解析:不怕失败,不迷信别人,不迷信权威,有强烈的自信心。

2.3.175有的同学说,敢说“我能行”的当然是那些智力超常、成绩突出的人,我们普通人哪能做得到啊。请你根据上文第③、④段阐述的科学研究的结果,从两个方面反驳他的话。

解析:心理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人智力相差是不大的;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开发拥有极大的潜力。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能说“我能行”。

2.3.176仔细研读③、④、⑤段的内容,想想看,这三段文字在论证上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解析:对比论证。(或:正反论证或:比喻论证)

2.3.177传统观念称颂做人要谦虚,不要狂妄;而本文却提倡人要勇于说“我能行”,要自信。对此,你的观点如何?请说出你自己独到的思考。

解析:示例一:传统观念不利于充分发挥人的潜力,会扼杀人们的创新精神。在新时期的今天,我们要取得成功,一定要有“我能行”的成功意识和自信心。示例二:为人谦虚、虚心学习他人长处与不怕失败、充分自信是不矛盾的。我们要成为创造型人才,既要充分自信,发挥潜能,也要谦虚谨慎,多看到自己的不足。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心系一处①我的书房里悬挂着一个条幅,上面是我自己书写的四个字--“心系一处”。最初知道这句话,是在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文章里:“一个和尚曾给我传授过成就大事的秘诀:心系一处,守口如瓶。”我之所以单取“心系一处”为座右铭,是因为我觉得,对我而言,“守口如瓶”并不重要,能做到“心系一处”才难能可贵。

②做到“心系一处”需要有坚强的毅力、持久的韧性。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仅用五年多时间就获得了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学位,并在40岁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人问他成功的原因,丁先生说:“与物理无关的事情我从来不参与。”事实的确如此,他是麻省理工学院咨询委员会成员,但几十年来他仅参加过两三次咨询会议,他把精力主要集中在科学上,集中在探索宇宙的奥秘上。他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有时候连续四五天不睡觉,他的专心致志使得他的实验获得成功。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天才,但丁先生却说:“绝对不是,我最大特点是比较专心。”

③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守住内心的一片宁静。在这个越来越繁华的世界,我们的目光能够不被五光十色的景色所吸引,的确不易。作家苏童自他的作品《妻妾成群》被改编成电影后名声大振,上门的采访者、崇拜者络绎不绝,但是苏童很冷静,他对记者说:“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我是过室内生活的人,一直很安静,现在更安静。”另一个作家张炜,则奉行“三不主义”--不看热闹的书,不去热闹的地方,不交热闹的朋友。对于许许多多的成功者而言,其实没有多少秘诀,无非就是他们比常人更能“心系一处”而已。

④“心系一处”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不是一意孤行的固执,而是繁华过后的觉醒;不是缺乏思想的单纯,而是一种去繁就简的境界。倘若一个人懂得了“心系一处”,那么,可以说他已经找到了通向成功的大门。

⑤愚公移山,终得天帝相助;达摩参禅,石壁为之感化。在这里,“心系一处”变为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任何艰难困苦,在它面前都会变得微不足道。是的,当你处在人生的低谷,“心系一处”会让你学会坚持,要给你重振雄风的希望;当你处在人生的峰巅,(选文有改动)

2.3.178“心系一处”这个词语的含义是什么?

解析:专心致志地做某件事。

2.3.179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做到“心系一处”?

解析:做到“心系一处”需要有坚强的毅力、持久的韧性;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守住内心的一片宁静。

2.3.180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解析:运用了事实(事例、举例)论证的方法。文章列举苏童、张炜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守住内心的一片宁静。

2.3.181仿照文章第⑤段画线部分,将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写在下面。

当你处在人生的峰巅,解析:示例:“心系一处”能让你保持清醒带给你再创辉煌的动力2.3.182请你再举出一个“心系一处”并获得事业成功的例子。

解析:示例:居里夫人专心致志搞科学研究,终于提炼出了放射性元素--镭,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读诗与识法①年轻人差不多都爱读诗。拈几首有兴趣的,譬如喝水,三下五除二,咕嘟几下,解渴了事,这是一种读法。另有一些人,古代有欧阳修、苏东坡,近代有康有为、梁启超,当代有钱钟书、程千帆等,他们年轻时读诗,“灯下读诗兼品味,识来妙法与甘辛”,譬如饮茶,慢斟细啜,品出滋味,直欲舌夺精髓,这也是一种读法。与前者相比,后者不但能知其妙,还能知其所以妙,所以,有些评论家将这两种读法分别称作欣赏和鉴赏。

②识法,就是知其方法。以诗为例,例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欣赏者的文章可以写出上千个字,说意境如何优美,诗情如何动人,可能对读诗者会有一些启发,但要使读者真正读透这两句诗,还须教人以读法。如果一法不谈,读诗者读前是此等人,读后还是此等人,就算白读了。这里“两个黄鹂”是两个点,“一行白鹭”是一条线。春日景色无奇不有、无物不美,杜甫不可能都写,他选择了两个点、一条线。这就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用点线经营诗境空间的方法,叫“点线经营法”。用此法如果能读出唐代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白日”如点由上落下,“黄河”如线自西往东,那简直就大彻大悟了。

③十四年前,我曾与几位女中学生讨论过唐代张祜的《宫词》。诗曰:“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当时,她们正在为这首诗是写宫女的哀怨,还是作者对宫女的同情争执不休,我发表了我的意见。我认为,这么成功地写出宫女哀怨正是成功地表现作者对宫女的深切同情。这首小诗,可以让我们学习的东西很多。倒如“故国三千里”是写空间之远大,“深宫二十年”是写时间之久长。这是“时空经营法”。一个宫女的浓重哀怨,不用多言,仅以一个空间一个时间便表达出来了。如果用其他方法来叙述描摹,何能简约精妙如此?

④读诗识法,虽非易事,但只要有好书或老师点拨,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首先,必须广泛阅读和深刻理解诗歌名篇,有意识地多读多思考。其次,须识活法。若学一法便拘泥一法,学一句便咬定一句,不能融会贯通,终究难免东施效颦、泥里行舟之病。宋代朱熹:“读书之法,既先识得它外面一个皮壳,又须识得它里面骨髓方好。”这清楚地说明了读诗与识法的关系。

2.3.183细读第①、②段,概括画线词“欣赏”与“鉴赏”的含义。

欣赏:

鉴赏:

解析:“欣赏”指读诗只凭兴趣,领略意境的优美和诗情的动人。“鉴赏”指读诗兼品味(不仅知其妙),识得妙法(还知其所以妙)。

2.3.184“东施效颦”讲的是美女西施因病而皱着眉头,邻居丑女东施见了觉得很美,就学西施也皱着眉头,结果显得更丑。现在常用来比喻胡乱模仿,效果很坏。第④段中的“东施效颦”在本文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解析:指读诗学一法便拘泥一法,不会融会贯通。

2.3.18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运用了诗歌创作中常见的“点线经营法”,下列诗句中运用此法的一项是()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解析:答案是C。

2.3.186全文的主旨句是什么?(用原文中的句子作答)

解析:读书之法,既先识得它外面一个皮壳,又须识得它里面骨髓方好。

2.3.187作者认为:“如果一法不谈,读诗者读前是此等人,读后还是此等人,就算白读了。”你是否赞同此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赞同,只有识法,才能深入理解诗歌,得其情味和意蕴。

不赞同,开卷有益,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只要去读,就会有所收益。

(2008·哈尔滨)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绝境是人生的醒悟和升华①生活的道路不可能永远是坦途,必然会遇到令人无奈的困境,甚至是人生绝境。

②如果你已经陷入绝境,那么就证明你已经得到了上帝的垂爱,将获得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如果你已经取得了成功,你要由衷感谢的不应是你的顺境,而应是你的绝境。

③顺境中,你收获的仅仅是代表财富的东西,然而大部分时间里,你是在不断地丧失,丧失着生命中原始的豪迈与激情。顺境是一种麻醉剂和腐蚀剂,让你完成从呼啸山林的兽中之王到懒猫的转化,让你经历从将军到囚徒的蜕变。

④绝境不仅仅是一场磨难,更是人生的一种醒悟和升华。

⑤置身人生绝境,你必然会饱受痛苦的煎熬,忍受非人的折磨。它迫使你不得不躲在一个偏僻的角落,反观自身的内心和灵魂,扫清思想上的障碍,触摸心灵中最脆弱的部分,对生命进行深层的、近乎本质的思考,正视这突如其来的人生绝境,把它当做一块磨炼人的砺石,锤炼自己,激发生命活力。

⑥越王勾践面对亡国的人生大耻,痛定思痛,卧薪尝胆,终成复国大业;音乐巨匠贝多芬面对双耳失聪的人生厄运,告诫自己,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于是演奏出了辉煌的《命运》绝响;海涅面对手足瘫痪、视力微弱的人生绝境,信念不倒,笔耕不辍,吟唱出了誉满人间的不朽诗篇……由此可见,在绝境中成功者往往会突破思想上的樊篱,超越世俗常规,书写连自己都不曾想过的神话。

⑦巴尔扎克说:“绝境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

⑧其实,要想取得成功,仅有清醒的认识还不够,要把想法变为现实,还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失败者并不是天生就比成功者差,而是在逆境或绝境中,成功者比失败者多忍耐了一分钟,多思考了一个问题,多走了一步路……因而,在不断地努力中成功者就多了一分坚强,多了一条途径,多了一次机遇……而失败者在逆境中怨天尤人,在绝境中慨叹命运不济,最终放弃了改变命运的努力。

⑨所以说,绝境是你错误想法的结束,也是你选择正确做法的开始。走出人生绝境就会迎来人生佳境。

⑩多一次逆境,就多一分成熟,多一分感悟;多一次绝境,就多一次机遇,多一次超越。

(选文有改动)

2.3.18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解析:绝境是人生的一种醒悟和升华。

2.3.189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顺境是一种麻醉剂和腐蚀剂”?

解析:顺境往往会使人丧失斗志,不思进取(或“顺境往往会使人丧失豪迈与激情”),甚至贪图享乐,腐化堕落。

2.3.190第⑥段中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解析:举例论证。说明了在绝境中成功者能突破思想的束缚,超越常规,创造奇迹。

2.3.191从文章第⑧段来看,成功者和失败者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解析:成功者能坚持不懈地努力,而失败者放弃了改变命运的努力。

2.3.192文中说“走出人生绝境,就会迎来人生佳境”,但实际上很少有人希望自己陷入绝境。可恰恰还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敢于为自己创设绝境,并最终获得了成功,创造了辉煌。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韩信的“背水一战”,项羽的“破釜沉舟”。(参见【相关链接】)对于这种自断后路故设绝境的做法,你是怎样看待的?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你的观点和理由:

【相关链接】

(1)背水一战:韩信攻赵,让士兵背水列阵,置己方于前有强敌、后无退路的绝境,结果士兵个个奋勇向前,大败赵军。取胜后,有将士问背水列阵的缘故,韩信说:“大敌当前,只有后无退路,才能坚定战士拼死求胜的决心。”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

(2)破釜沉舟:项羽与秦军作战,领兵过河后,下令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弄沉,使士兵们陷于缺粮、无船、没有退路的绝境,以示不胜利不再回来的决心,最终大败秦军。

(据《史记·项羽本纪》)

解析:略

(2009·模拟)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人贵敢说“吾不如”

①“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舍长以就短,智者能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这首古诗言简意赅,形象地告诉人们一个“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众生芸芸,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是没有的,再伟大的天才也总有不如人的方面。生而为人,只有具备了这种自知之明的心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才有可能找准适当的人生坐标,从而赢得成功的契机。

②历史上的圣哲先贤,他们之所以能建功立业,名垂千古,原因就在于他们都具备博采众长的精神,敢于宣称“吾不如”。

③孔子问学生子贡,你和颜回,谁的能耐大?子贡回答说,颜回闻一而知十,我顶多只是闻一知三。子贡慨叹“弗如也”,寥寥数字,掷地作金石声。

④《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总结楚汉之争的得失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刘邦如此知人善任,得天下当然是势所必然了。

⑤读《广师》,我们可以领教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类似高论:“艰苦力学,无师而成,吾不如李学中;险阻俱尝,与时屈伸,吾不如路安卿;好学不倦,笃于朋友,吾不如王石山。”顾老夫子谦逊若此,被誉为“一代通儒”,令人诚服。

⑥瞿秋白在29岁时被选为**中央政治局负责人,在一次会议上他恳切地表白:“搞农运,我不如彭湃、**;搞工运,我不如苏兆征、邓中夏;搞军事,我不如叶挺、贺龙。”虚心谨慎,溢于言表,瞿秋白之所以为瞿秋白,基于此。

⑦确实,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面对比自己强的人,由衷地说一句“吾不如也”,不但不会贬损自己,而且是一种值得称道的美德。世界上,任何人在体能、技能、智能上的发展不可能至周至全。同理,一个人在品格修养上也不可能尽善尽美,总有“吾不如也”的时候。只有敢于承认“吾不如也”的现实,才能看清自己的特质,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到举优抑劣,扬长避短。怕只怕明知“吾不如也”,却偏要与人争个胜负,分个雌雄,那就是自己难为自己,令人不敢恭维了。

⑧生活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只有敢说“吾不如也”的人,方可望成为生活中的强者、事业上的翘楚,因为他们的胸怀比长天更广阔,精神比高山更巍峨。

2.3.193文章开头引用的一首小诗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解析:引出论题,为行文作铺垫,并充当道理论据。

2.3.194作者认为,敢说“吾不如”的作用是。

解析:拥有了自知之明的心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找准适当的坐标,成为生活中的强者、事业上的翘楚。

2.3.195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文中都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你能举出具体实例说明吗?

解析:举例论证,如:子贡、刘邦、顾炎武、瞿秋白等敢说“吾不如”,谦虚好学,最后都有所建树。道理论证,如:开头引用的古诗。

2.3.196文中第③④⑤⑥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解析:不能调换,这几段的事例按时间顺序排列的。

2.3.197阅读全文,你有何感想?请结合实际谈谈文中的“吾不如”与我们常说的“自卑、自暴、自弃”有无区别。

解析:有区别,这里所说的“吾不如”是一种审时度势、以退为进的积极态度,而后者则相反。

(2009·模拟)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做人就是修桥①从报纸上看过一篇散文,好像是写建筑工人修桥的,文中有一句话使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那就是:做人就是修桥。

②人生之桥和物质之桥极为相似。都是以自己的力量沟通着事物表面上互不相干的两端,把它们连接成一个整体。物质的桥架设在沟壑、河流之上,做人的桥架设在人心之间。

③人生在世,都在以不同形式修造着人生之桥。你是一个农民,通过辛勤的劳动收获了庄稼,把粮食卖给国家,你建筑的是温饱之桥:你是一个作家,呼唤科学民主、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挞社会的假恶丑,你筑起的是艺术之桥;你是一个医生,努力钻研医疗技术,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尽最大的努力减轻他们的痛苦,你建造的是人道之桥;……或许这是我们作为人的一种宿命;只要你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与别人发生联系,你就有意无意地在修桥。

④修造人生之桥和修造物质之桥也很相似。修造人生的桥也像修造物质的桥一样需要基本的建筑材料。物质之桥的建筑材料是钢筋、水泥、沙石,人生之桥的建筑材料是品质、才华、智慧、毅力、勇气。一个人的品质好比钢筋,才华、智慧、知识等等就像水泥,而勇气、毅力自然就是沙石了。无论什么桥要修得经久耐用,必须拥有一流的材料。生活中永远有三种桥:有的桥是铁骨钢筋的,它们外表富丽堂皇,内质却是典型的“豆腐渣工程”,时刻有垮塌的危险。这样的桥为数不多,但害处不可低估。有的桥钢筋合格甚至优秀,但水泥、沙石等方面稍有偏差,它们外表朴实,桥体也有一定的硬度,能承受一定的压力,但不能做到万无一失。这是桥中的大多数。还有一种是钢筋、水泥、沙石都搭配得恰到好处的,这种桥外貌美若天仙,桥体坚如磐石,无论你用什么东西碾压它,它们都巍然屹立。此类桥是桥中的杰作。

⑤人的素质决定着一个人修筑的人生之桥的质量。在修筑人生之桥的过程中,有的人自私自利,虚伪欺骗,草率从事。这种靠偷工减料修筑起来的人生之桥肯定是“豆腐渣工程”,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一旦垮塌,必留骂名。相反,有的人则克己奉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这样修筑起来的人生之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风雨的洗礼,其名字将流芳百世。历史上的英雄被我们一代一代膜拜,他们的人生事迹各有不同,但有一点绝对一致:他们都曾经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精力,为他人、为我们这个民族修筑了一条通向远方的坚固美丽的桥。

⑥不要嘲笑桥的平凡,也不要拒绝修桥的艰辛,用自己的生命建造起高质量的桥,为他人,为自己,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有温馨,我们的社会才能有美好的明天。

2.3.198“人生之桥又何尝不是如此?”这句话放在文中哪一段的结尾作为该段的结束语合适?

解析:第④段。

2.3.199第④段中写道:“修造人生之桥和修造物质之桥也很相似。”请问它们二者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

解析:相似之处:①需要基本的建筑材料;②要经久耐用,必须拥有一流的材料;③修桥者必须有良好的素质。

2.3.200模仿第③段中画线句的句式,给这段话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解析:示例:你是一位教师,努力教书育人,把学生当作自己儿女,尽最大的努力教育他们,你建造的是人类知识之桥。

2.3.201你对作者的观点是否认同?请结合论述内容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略

2.3.202本文不少语言极富哲理,读后让人回味,请挑出一句作点赏析。

语句:

赏析:

解析:示例:语句:这种靠偷工减料修筑起来的人生之桥肯定是“豆腐渣工程”。赏析:用语形象、幽默、精辟,“偷工减料”比喻为不修人品,不练内功,处事草率马虎等,“豆腐渣工程”暗示了人生结果。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黑森林的猫安轶①从小我们受到的教育就告诉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但是我们要知道中国有13亿人口,那些资源如果平均到我们每一个人头上就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值了。

②同样是创造1万美元的价值,中国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2.5倍,是日本的11倍多。近些年来石油价格不断上涨,多次突破70美元大关。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不断冲高的油价必定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长期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数量扩张型的粗放增长方式,呈现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低回报、低效益的局面。针对现状,政府指出“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节约型经济”。这一切都说明:节约能源已刻不容缓!

③这让我想起以前曾经听到过的一个故事。据说日本人煮鸡蛋用的锅非常讲究,煮一个鸡蛋,用煮一个鸡蛋的锅,煮三个鸡蛋用煮三个鸡蛋的锅。而且煮鸡蛋的水刚好没过鸡蛋,不多不少。假设煮鸡蛋九成熟最好,日本人会在七八成熟的时候,将燃气关掉,用开水的余温将鸡蛋继续煮熟,既节省了燃气、节约了水,鸡蛋煮得又恰到好处。我还听到过这样一件怪事:在德国黑森林地区的家猫很多都没有尾巴,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黑森林地区的德国人是出了名的抠门。由于黑森林地区冬季很寒冷,每家都要开暖气。猫出来进去都要开门,而猫的尾巴很长,开门的时间也就长了,暖气就会流失,最终就浪费了能源。所以抠门的黑森林人就把猫的尾巴截了下来。这些人的做法的确有些极端,但从一个侧面也已显出了德国人的节能意识已经深入到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④我们经常能够在电灯开关边看到“节约每一度电”的宣传口号,但是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口号而是实际行动。我们有时会看到有的房间开着空调却同时开着大门,以及人去而灯不灭的现象,这都是生活的细节。这些看似渺小,但是如果全国13亿人都这样做,你还敢忽视它吗?我们粗放豪爽、大手大脚的习惯该改改了!

⑤如果我们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不经意间既省了钱又节约了能源。省的钱是有限的,但节能的意义是无限的。我们不应该因为是公家付费还是私人付费而有所区别,因为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

(选自《课外阅读》2006年第5期,略有改动)

2.3.203从全文内容看,点明中心的句子是:

解析:节约能源已刻不容缓!

2.3.204第③段举了日本、德国的两个事例,意在说明:

解析:在有些国家,节能意识已经深入到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2.3.205结合语境,解释第③段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原来黑森林地区的德国人是出了名的抠门。抠门:

解析:节约。

2.3.206政府向全民发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你一定积极参与其中了吧!请举出一种发生在你身边的浪费资源的现象(文中提到的浪费资源的例子除外),写出一个节约资源的好办法,拟出一条有关节约资源的公益广告语。

(1)浪费资源现象:

(2)节约资源好办法:

(3)节约资源公益广告语:

解析:(1)示例:许多餐馆使用一次性筷子,浪费了木材资源。(2)示例:少用纸巾多用手帕。(3)示例:节约能源,功在当代,利泽千秋。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讲话是一门学问和艺术讲话,是传情达意、交流思想的手段。尤其在改革开放的快节奏社会生活中,确立相适应的口才观,在各种场合发表颇具吸引力的讲话,显得十分重要。但是,现在不少人讲话太长,语言无味。听众对这种讲话不满意地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某某来讲话。”所以,在我们的社会现实中,讲话不可少,但是讲话必须精。

精,首先就须主题突出,要旨鲜明。北伐时,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在广州邀请瞿秋白作报告。主持人介绍:请著名理论家、宣传家、曾多次见到列宁的瞿先生作“关于如何做好北伐战争宣传报道工作”的讲话。与会者认为机会难得,纷纷做好记录准备。不料瞿秋白登上讲坛,开口干脆利落:“宣传关键是一个‘要’字。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拳拳打在要害上。”讲毕下台,全场愕然。几秒钟后,突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可见,讲话必须中心突出,观点明确。现在有些人的讲话,海阔天空,漫无边际,想到什么说什么,叫人摸不着头脑,活活受苦。

精,要求话语简洁,惜语如金。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纪念碑揭幕典礼上的讲话只有52个字。林肯在葛提斯堡的著名演说,上下台前后不到3分钟。简洁,并非一味求简,只是尽可能将信息内容简化,不要像一些人的讲话,拖泥带水,庞杂冗长。

精,还须力求新颖,活泼生动。幽默的谈吐,能使人容易接受说话者的观点,而且生动有趣,令人回味无穷。如果捧着讲稿照念,板着脸孔,从头念到底,这样的腔调如何不让人沉闷难受?

讲话是一门学问和艺术。知识是口才的基础,言语乃有声的思想。正如古人所说:“一言知其贤愚。”如果你想把话讲得精,就必须注意丰富知识,重视严格的说话训练。

2.3.20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解析:讲话必须精。

2.3.208作者主要针对哪种现象进行议论?

解析:作者主要针对现实中不少人讲话太长、语言无味这种现象进行议论。

2.3.209围绕中心论点,作者从哪三方面加以阐述?

解析:①讲话须主题突出,要旨鲜明;②讲话须话语简洁,惜语如金;③讲话须力求新颖,活泼生动。

2.3.210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有何作用?请举例简要加以说明。

解析: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能有力地证明所要阐述的观点。如将列宁、林肯讲话(演讲)的简洁与一些人讲话拖泥带水、庞杂冗长加以比较分析,对比鲜明,是非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3.211说说你对“一言知其贤愚”一语的理解。

解析:要点:知识是口才的基础,言语乃有声的思想。从一个人的讲话中,我们能品出其知识储备的多寡,能感觉到他是聪明还是愚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