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文言文阅读(1)

2018-04-15 作者: 蔡明
3.3文言文阅读(1)

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郑人逃暑①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Www.Pinwenba.Com 吧及至暮,反席子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徒衽③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èn):卧席。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3.3.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徒衽以从阴()

②其阴逾去()

解析:①迁移,搬动②离开3.3.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解析: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3.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解析: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3.3.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解析: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对待不同的事物(或“人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正确的方法”;或“不要凭经验办事”;或“不要墨守成规”等)

(2009·佛山)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孔子见罗雀者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雀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人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

(选自《孔子家语》)

3.3.5按要求完成下面三个小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黄口从大雀()

②孔子顾谓弟子曰()

③全身之阶()

解析:①跟随,跟从②回头看③保全3.3.6下列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人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

解析: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人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

3.3.7翻译下列句子。

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

解析:容易警觉就远离了祸害,贪吃就忘记了祸害。

3.3.8你从本文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解析:一是不要贪图眼前利益;二是要多借鉴长者的经验;三是要有忧患意识;四是要谨慎择友。

参考译文:

孔子看到张网捕鸟的人,捕到都是黄口的小雀。夫子问捕鸟的人:“唯独大雀捕不到,为什么呢?”捕鸟人说:“大雀容易警觉,所以不易捕到;小雀贪吃,因此容易捕到。如果小雀跟从大雀,就捕不到(小雀);如果大雀跟从小雀,也能捕到(大雀)。”孔子回头对弟子说:“容易警觉就远离了祸害,贪吃就忘记了祸害,这是出自它们的本性,但却由于所跟从的对象不同或得到福或得到祸。因此君子应当慎重地选择所要跟随的人,依靠年长者的谋虑就会有保全自身的凭借,跟从年少者的憨直就会有危急死亡的祸患。”

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甲】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也?

【乙】孙莘老识文忠公,尝乘间从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①,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苕溪渔隐②曰:“旧说梅圣俞③日课④一诗,寒暑未尝易也,圣俞诗名满世,盖身试此说之效⑤耳。”

(选自《东坡志林》)

【注释】

①术:方法②苕溪渔隐:即胡仔,宋代作家。③梅圣俞:即梅尧臣,宋代著名诗人。④课:这里指按照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⑤效:应验。

特别提示:这是一道课内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的试题,在全面考查学生文言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同时,加重了对学生比较鉴别、迁移拓展、创新应用能力的考查,代表了中考文言文语段阅读的命题方向,值得关注。课外文言文考查内容与课内文言阅读试题相似,不过更注意能力的迁移,考查的多为课内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与课内相关的内容。

3.3.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尝极东方极:

(2)寒暑未尝易也易:

解析:①极:穷尽;②易:改变。

3.3.10下面各组中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以文字问之B.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羲之之书晚乃善当立者乃公子扶苏D.以临于溪,曰新城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解析:答案是D。

3.3.11请用自己的话说明墨池的位置和形态。

解析:临川城东,临着溪水有一个缓缓隆起的高坡,称做新城,新城之上有一个很深的长方形水池,就是荀伯子在《临川记》中所说的王羲之的墨池。

3.3.1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文言句子。

(1)岂其学不如彼邪?

(2)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解析:(1)莫非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2)要多读书多写作,自然会精湛的。

3.3.13【甲】【乙】两文从不同的角度闸述怎样的观点?要想学有所成,除此之外,你认为还需要哪些条件?

【甲】【乙】

两文的观点:

还需要的条件:(写出两点即可)

解析:勤学苦练的观点。还需要的条件如:明确的学习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用心专一等。

(2006·潍坊)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①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②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释】

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特别提示:这两篇对比阅读的文章,都是写景范文,描写的对象虽各不相同,但借景抒情却是一致的,虽然文中的抒情只一两句话,但却是文章的主旨所在,一定要认真研读。

3.3.14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③梅花为寒所勒④山岚设色之妙解析:①飞奔的马(奔→马,动→名,词类活用)

②发出③约束,阻止④着、涂(现在美术作品中仍用“设色”来表示“着色”或“涂色”)

3.3.15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B.①猿则百叫无绝②月景尤为清绝C.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②皆在朝日始出D.①梅花为寒所勒②歌吹为风解析:答案是C。

3.3.1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

解析:①(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②这种快乐(只能)留下来给山中的僧人和浏览的客人享受,怎么能够对庸俗的人说呢?

3.3.17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析:寄情山水、热爱山水、欣赏大自然之美,洗掉内心的尘垢,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和独立的人格、情操,但又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

(2006·太原)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注释】

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3.3.18【甲】

文第一段描写的内容是;【乙】

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解析:(潭)水和(游)鱼清流触石,洄悬激注3.3.19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以其境过清③南流数十步④不可名状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了解。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要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把词放在具体的语境中,依靠文意,句意来确定词意。①大约、大概②凄清、冷清③向南④说出3.3.20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解析:中考文言文翻译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的直译能力,因此答题时必须认真领会词义,紧扣原文,既要做到字字落实,又要根据句意,段意甚至文意组织好文字,力求做到准确、顺畅。①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②秀美的树木、奇异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掩映。

3.3.21面对美景,【乙】

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

解析:古诗文中,作者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例子比比皆是,回答这类问题,关键要把准作者的感情脉络,要从作者的生平、性格爱好、特别是仕途情况去了解。并且要结合本文作者所流露的情感去分析,也可以从某些注释中去寻找蛛丝马迹。这里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2008·上海)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误认卓茂①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②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

【注释】

①卓茂:人名。②公:对人的尊称。

3.3.2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幸至丞相府归我()

(2)乃诣丞相府归马()

解析:(1)还,归还(2)往,到……去3.3.23对画线句“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就连忙跟他解释。

B.心里明白这个人不辨是非,就连忙跟他解释。

C.心里明白这个人不辨是非,但还是解下马给他。

D.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但还是解下马给他。

解析:D3.3.24卓茂问“子亡马几何时矣”的用意是。

解析:想确认马是谁的3.3.25这件小事表现了卓茂的品质,表现了“马主”的品质。

解析:仁厚(宽厚、宽容)诚实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3.3.26下面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持,控制)

B.利尽南海(利用)

C.国险而民附(归附)

D.时先生屯新野(驻扎)

解析:答案是B。物资。

3.3.27下面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贤能为之用不足为外人道也B.而其主不能守舍生而取义者也C.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D.今操已拥百万之众辍耕之垄上解析:答案是C。

3.3.28句子翻译。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译文:

解析: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这个意思吗?

3.3.29填空。

选文中诸葛亮对三方形势的分析十分准确。分析曹操,指出他具有政治和的优势;分析孙权,指出他具有地理和优势;分析刘表,既指出他具有交通和优势,也指出了他软弱无能的一面。此为刘备争霸天下定了大计。

解析:兵力(军事)人才(民心)物产(资产)

3.3.30简答题。

选文中“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一句,反映诸葛亮什么样的思想?

解析:天命观(或唯心主义)。

(2009·模拟)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一)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

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④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⑤者众也。

(节选自《新序》)

【注释】

①出亡:国亡后出逃。

②发政举事:施政做事。

③侍御:侍从妃子。

④被:穿上。

⑤谄谀:谄媚奉承。

3.3.3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臣之妻私臣私:

(2)君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

解析:(1)偏爱(2)当面3.3.3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解析: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太深了。

3.3.33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

解析:①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家比国,以己比君。②使用排比的方式,增强语势,有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③语言委婉含蓄,使对方受到启发。④处处为国为君着想,晓以利害。(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3.3.34齐威王和宋昭公的周围同样都有谄谀者,然而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宋昭公却不得不“出亡”,结合语段说说造成这样不同结局的原因有哪些。

解析:齐国有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大臣,齐威王也善于纳谏。而宋昭公却一直被谄谀者包围,听不到谏言。(齐国、宋国情况均要答出。齐国情况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3.3.35从上面两个语段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解析:示例: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和建议,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阿谀奉承者蒙蔽,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等)(言之成理即可)

近年,文言文阅读考查形式多样,选材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此题以课内外材料相结合,从内容的“异”到主题的“同”,巧妙地采用比较阅读的形式,引导考生由词到句,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感知选文的内在联系与内容,综合考查了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

第1题考查了词语理解,按“课标”要求以考查对关键实词的理解能力为主。解答时必须通读全文,结合具体语境释词,并注意古汉语中的语言现象。第2题考查对关键词句正确翻译的能力。此类题虽是常考题型,解答时必须做到四点:(1)弄清句式特点;(2)抓住句中关键词语;(3)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翻译;(4)以直译为主。第3题、第4题均考查了对内容的理解,不同的是第3题考点单一,只需读文(一)便可解答;第4题考查的是比较阅读,解答时须仔细阅读,尤其是结合注释认真读懂课外选文,才能分析出同样的环境,为什么齐威王和宋昭公却会有不同的结局。解答时须理解两段选文从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同一个主题,才能围绕“说话(劝说)要讲究方式”,“要善于听取意见”,谈出自己的体会。

(2008·甘肃金昌模拟)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3.3.3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解析:(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3.3.37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解析:线索:渔人的行踪。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3.3.38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解析:(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避秦时乱。

3.3.39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解析: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①桃花源中生活安宁;②能安居乐业;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3.3.40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解析:

表达作者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2008·江苏无锡模拟)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芳容至孝周孝子名芳容,华亭人。其父文荣,游楚客死归州官舍矣。芳容十四岁,祖父母相继死,临终抚芳容叹曰:“安得汝为寻亲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芳容泣而志之,由是始有负骨归葬之念。芳容自顾年已及壮,可跋涉险阻,乃自奋曰:“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乃焚香告家庙曰:“此去不父骨,誓不归矣。”

自出都后,芳容日行风霜雨露中,寒燠(燠:读yù,热)失度,饥饱无时。投止旋店,头晕目眩,遍身焦灼如火。次日,病不能起。主人见芳容病状,惧不敢留,欲徙置邻庙。芳容乃曰:“吾病虽剧,心实了然,药之可以即愈。且吾有大事未了,为吾招里正(里正:古代地方官吏名),当告以故。”未几,里正至,闻言色动,邀医至。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麻鞋短服,日行三四十里。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或赤脚行山蹊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终至归州,赖老役指迷,获父骸。

芳容负骨登舟,半月余竟达里门。葬父于祖墓旁,得报祖父母遗命于地下。

3.3.4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芳容泣而志之(2)药之可以即愈(3)且吾有大事未了(4)闻言色动解析:(1)记,记住(2)给……吃药,吃药;用药治(3)结束,完,了结(4)脸色,神色,面色3.3.42下列句中的“于”与“葬父于祖墓旁”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告之于帝B.贤于材人远矣C.仓鹰击于殿上D.万钟于我何加焉解析:C3.3.43翻译下列句子。

(1)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

(2)为吾招里正,当告以故。

解析:(1)天下哪里(难道)有没有父亲的人呢(吗)?

(2)替我叫来(招呼)里正,(我)到时候(当面)把原因告诉他。

3.3.44全文表现了芳容哪些美好的品格?

解析:

有孝心,懂得感恩,有毅力,意志坚定,一诺千金。

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杨震①拒贿年五十,乃始②仕州郡。大将军邓骘③闻其贤而辟④之,举茂才⑤,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⑥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⑦,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日:“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⑧,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

【注释】

①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郡华阴县人。官至太常,位列朝廷九卿之一。②乃始:才开始。③邓骘(zhì):汉和帝邓皇后的哥哥,封上蔡侯。④辟:举荐。⑤茂才:即秀才,汉代推荐人才的科目之一。⑥故:先前。⑦谒见:进见,拜见。⑧故人:老朋友。这里是杨震自称。

3.3.45“故人知君”的“君”,是古时对别人的尊称。文中与其用法相同的词是。

解析:子3.3.46“当之郡”的“之”的意义和用法是()

A.结构助词,的B.代词,指杨震C.动词,往,到解析:答案是C。“当之郡”的意思是“当他去到东莱赴任时”。“之”在句中当“往,到”讲。

3.3.47“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与“密愧而出”中的“而”用法是否相同?

解析:两个“而”的用法是不同的。“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的意思是“大将军邓骘听说他贤良因而举荐他”,“而”在这里表因果关系。“密愧而出”的意思是“王密惭愧地退出”,“而”在这里起顺接作用。

3.3.48与“怀金十斤以遗震”中的“遗”音、义相同的一项是()

A.遗之以书B.路不拾遗C.不遗余力解析:答案是A。“怀金十斤以遗震”的意思是“王密从怀中取出十斤黄金,献给杨震”。这句中的“遗”当“给”讲,读wèi。

3.3.49在下面空格中填写两个字,能够集中表现杨震廉洁的品质:

太守解析:四知(2008·重庆)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3.5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无丝竹之乱耳()

解析:(1)名:有名(或“出名”“著名”“成了名山”)(2)鸿:大(3)调:调弄,这里指弹奏(4)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泛指奏乐的声音3.3.5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解析:(1)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或“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或“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

3.3.52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解析:答案是D。“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

3.3.5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解析: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2008·河南)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

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3.3.5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解析:(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

(2)感激3.3.5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是亦不可以已乎?

(2)此之谓失其本心。

解析:(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

(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3.3.56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解析:对比论证法。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3.3.57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

解析: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2008·山西)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霪(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3.5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连月不开()

(3)薄暮冥冥()

(4)至若春和景明()

解析:(1)雄伟景象(2)放晴(3)迫近(4)“日光”或“阳光”

3.3.5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日星隐耀(曜),山岳潜形(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解析:(1)太阳和星星隐藏(去)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迹(体)。

(2)浮(波)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水面映着月光,金波闪动),静静的月影像沉下(水中)的玉璧。

3.3.6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①段中“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是从时间上描写洞庭湖千变万化的特点。

B.选文第①段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引起下文。

C.选文第②、③段除写景之外,还分别抒发了迁客骚人登楼时“喜”和“悲”的情感。

D.选文写“暗景”用语雄浑沉郁,状“明景”用词清丽明快。

解析:答案是C。②③段阐述上文“览物之情”“异乎”,而非抒情。

3.3.61赏析下面的句子。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解析:这一句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极写洞庭湖浩大的气势。

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3.3.62与“疾在腠理”的“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疾风知劲草B.痛心疾首C.疾恶如仇D.积劳成疾解析:答案是D。本题考查对字义的理解。A项“疾风知劲草”的意思是“在猛烈的大风中,才能知道什么草是坚韧的”。这里的“疾”当“迅速”讲。B项“痛心疾首”的意思是“形容痛恨或悔恨到了极点”。这里的“疾”当“疼痛”讲。C项“疾恶如仇”的意思是“痛恨坏人坏事像痛恨仇敌一样”。这里的“疾”当“恨”讲。D项“积劳成疾”的意思是“长年操劳过度而得病”。这里的“疾”当“病”讲。再看题干的例句的意思是“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这里的“疾”当“病”讲,与D项的**相同。

3.3.63对文中语句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的意思是:那地方是掌管生死的神所管辖的,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

B.“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意思是:扁鹊发现桓侯一看他,转身就跑。

C.“使人问之”说明桓侯的态度有所改变,派人去扁鹊那里了解自己的病情。

D.“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的意思是:桓侯的病情恶化了,派人去捉拿扁鹊,要治他的罪。

解析:答案是A。本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B项意思应该是“扁鹊远远地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C项的意思应该是“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D项的意思应该是“桓侯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

3.3.64对本文阐述的道理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高明的医生是无须仪器检查就能判断出他人是否有病的。

B.病人与医生如果缺乏密切配合,是难以达到医疗效果的。

C.过分相信自己而不相信群众是极端错误的。

D.它告诉人们,不要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讳疾忌医。

解析:答案是D。

(2008·北京)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若夫淫①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②,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注释】

①[淫]有版本写作“霪”。②[曜]有版本写作“耀”。

3.3.65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樯倾楫摧摧:

(2)浮光跃金金:

(3)把酒临风把:

解析:(1)折断(2)金色(3)持(执)

3.3.6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山岳潜形翻译:

(2)长烟一空翻译:

(3)静影沉璧翻译:

解析:(1)山岳隐没了形体(2)大片烟雾完全消散(3)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3.3.67登楼者面对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或“感极而悲”,或“其喜洋洋”,这样的情怀分别源自他们怎样的人生经历或思考?(用原文回答)

“感极而悲”源自:

“其喜洋洋”源自:

解析:“感极而悲”源自: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其喜洋洋”源自:宠辱偕忘。

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舟首尾长约八分有余,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3.3.68判断下列句子后面的括号内对“之”的指代对象说明的正误。

(1)箬篷覆之(指代“船舱”)()

(2)闭之(指代“小窗”)()

(3)石青糁之(指代“一种青色颜料”)()

解析:第(1)句前是“中轩敞者为舱”,此处的“之”是指前一句中的“舱”,所以判“√”;第(2)句前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此处的“之”是指前一句的“窗”,也可判“√”;第(3)句结合上文的句子来理解。这里的“之”就应指代“刻着字的凹处”,所以此句应判“×”。

3.3.69对“雕栏相望焉”解释正确的一句是()

A.隔着雕栏和栏杆可以互相望着B.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C.石雕和栏杆互相对望D.雕刻花纹的栏杆互相看得见解析:答案是B。“互相望着”、“互相对望”、“互相看得见”都不妥。

3.3.70这段文字写出了核舟的两点奇妙之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两点内容。(要求:总共不超过八个字)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了解,也考查概括能力。答案是:“体积小容量大”或“体积很小容量很大”。

3.3.71请用文中的词语写出这段介绍核舟的主要内容。

解析:舟长、舟高、船舱、小窗、雕栏、右刻、左刻。

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王育①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②,近学堂。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后截蒲③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豕,其主笞之。育将鬻④己以偿,于是郭子敬闯而嘉之,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⑤,官至太傅。

【注释】

①王育:东晋十六国时期的著名学者。②羊豕(shǐ):猪羊。豕,猪。③截蒲:截断水杨树枝条。④鬻(yù):卖。⑤仕伪汉:在伪汉做官。汉,指当时北方的一个政权,因作者视东晋为正统,因此以“伪汉”称之。

3.3.72为句中加点字注音。

①代育还羊豕()

②给其衣食()

解析:①huán②jǐ3.3.73解释带点的词。

①为人佣()

②后截蒲以学书()

③闻而嘉之()

④育遂博通经史()

解析:①被②写字③赞许④广泛。

3.3.74下面加点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其主笞之B.仕伪汉C.一狼洞其中D.不耻下问解析:答案是B。

3.3.75“育将鬻己以偿”的正确译文是()

A.王育准备卖掉自己,来赔偿主人的猪羊。

B.王育准备卖掉家产,来赔偿主人的猪羊。

C.王育已经卖掉自己,赔偿了主人的猪羊。

D.王育已经卖掉家产,赔偿了主人的猪羊。

解析:答案是A。

3.3.76这段文字可分四层,请用简短的文字概括层意。

①第一层(开头至“近学堂”)

②第二层(“育常有暇拾薪”至“日夜不止”)

③第三层(“亡失羊豕”至“令育与其子同学”)

④第四层(最后一句)

解析:①写王育家贫,从小便替人放牧。②写王育日夜勤奋学习。③写王育有幸得到郭子敬的帮助指点。④写王育终成大器。

(2009·成都)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3.3.7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然相许许:赞同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扛C.寒暑易节易:交换D.何苦而不平苦:劳苦解析:D(苦:愁)

3.3.7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解析:答案是C。C项都是“却、可是”;A项“凭”/“因为”;B项“他”/“的”;D项“向”/“比”。

3.3.7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解析:

答案是A。愚公妻子只是“献疑”,并不是“强烈反对”。

(2009·成都)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①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②。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③,傍有积薪。客谓主人:

‘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④,馀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害:妒忌,怨恨。②报闻:汉代制度,上书言事,皇帝不采用的,就来个“报闻”,意思是知道了,表示作罢。③突:烟囱。④上行(háng):上位。

3.3.8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而又行以逆道道:道理B.宜以时抑制宜:应该C.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过:拜访D.终亡火患亡:通“无”

解析:答案是A。道:道路。

3.3.8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

译文:

(2)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译文:

解析:(1)奢侈就不谦逊了,不谦逊必定会轻视(怠慢)上级。

(2)把烟囱改为弯曲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

3.3.82“曲突徙薪”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上书人引用“曲突徙薪”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答:

解析:

说明了凡事要先考虑到危险的存在,提前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的道理。作者借这个故事委婉劝诫皇上,为徐生鸣不平,希望皇上能对上疏提醒霍氏权盛隐患的徐生进行嘉赏。

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永之氓①成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②,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其侣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⑤。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⑥曰:“汝愚之甚,蔽⑦之甚!身⑧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注释】

①氓(ménɡ):百姓。②中济:渡到河水的中间。③寻常:古代以八尺为寻,两寻为常。④偶:同伴。⑤怠(dài):懒惰,松懈。此为疲倦无力。⑥号(hāo):大声喊叫。⑦蔽:蒙蔽,指为金钱所迷惑。⑧身:自身,自己。

3.3.83与“水暴甚”中的“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一暴十寒B.不畏强暴C.暴病身亡解析:答案是C。“水暴甚”的意思是“河水突然涨得很大”,“暴”当“突然”讲;“暴病身亡”的意思是“突然生病而死”,“暴”也当“突然”讲。

3.3.84对“绝湘水”中的“绝”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断绝B.横渡C.尽解析:答案是B。“绝湘水”的意思是“横渡湘水”。

3.3.85与“吾腰千钱”中的“腰”字用法完全相同的一句是()

A.左右欲刃相如B.有好事者船载以入C.孟尝君客我解析:答案是A。“吾腰千钱”的意思是“我的腰上缠着上千钱币”,“腰”当“腰上缠着”讲,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左右欲刃相如”的意思是“秦王的侍从想要杀相如”,“刃”当“杀”讲,这里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3.3.86这篇短文的中心是()

A.批评“永之氓”的同伙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本质。

B.通过记叙一个腰缠千钱的“永之氓”因贪财而溺死的故事,无情地讽刺了那些贪得无厌、爱财如命的人。

解析:答案是B。

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甲】韩子①曰:“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②正己。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恶。目失镜,无以正鬓眉③;身失道,无以知迷惑。”

【乙】客有任④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⑤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⑥,泰然⑦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⑧,客终不悟,悲夫!

【注释】

①韩子: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人,是荀卿的弟子。为当时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②道:指学说、主张、思想等。②鬓眉:鬓角、眉毛,指代容貌。④任:信任,相信。⑤乌:哪,怎么。⑥黑子:黑色的病和斑点。⑦泰然:心情安定,若无其事的样子。⑧匿笑:暗笑。

解析:【甲】文选自欧阳询的《艺文类聚》,【乙】

文选自钱大昕的《潜研堂文集》。两篇短文都是选自课外,是典型的比较阅读题。综合起来看,它有两个特色:一、选文短而精当,哲理性强,通过正反对比阐明道理;二、选文内容上有内在联系,都讲镜鉴之优劣得失,告诉人们洁身自好必须以镜为鉴的道理,富有教育意义;三、选文通俗易懂,难易适中;四、论题标准化,便于客观答题。

3.3.87下面对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道无明过之恶②客有任目而恶镜者A.①wù厌恶②wū罪恶B.①è罪恶②wù厌恶C.①ě罪恶②ě恶心D.①wū哪里②è厌恶解析:答案是B。第①句“道无明过之恶”的意思是“学说不因证明过失而有罪恶”,这里的“恶”应译为“罪恶”,读è。第②句“客有任目而恶镜者”的意思是“有个客人相信(自己的)眼睛,却厌恶镜子”,这里的“恶”应译为“厌恶”,读wù。

3.3.88下面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故以道正己(正直)

B.镜无见疵之罪(毛病,缺点)

C.鲜当意者(少)

D.左右匿笑(暗笑)

解析:答案是A。A项“故以道正己”的意思是“所以要用学说来检查、纠正自己”。这里的“正”应释为“纠正”。B项“镜无见疵之罪”的意思是“镜子不因照见缺点而有罪恶”。C项“鲜当意者”的意思是“很少有适合自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