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元勋朱光亚

2018-04-15 作者: 刘殿学
两弹元勋朱光亚

朱光亚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为我国的原子弹、氢弹的研究和试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表彰他对核物理学研究所作出的成就,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编号为10388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Www.Pinwenba.Com 吧

兵荒马乱中求学

朱光亚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三岁那年,为了生计,全家人随父亲搬到武汉,靠父亲一个人挣钱养家,家里连电灯都点不起。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汉家。家里生活困难,朱光亚十分懂事,学习起来更加用功,每天从学校一回到家,总在天黑前把所有作业都做完。天黑下来,看不见读书,看不见写字,常常一个在睡到床上背书。书上的那些生字,用手指在自己身上画。

朱光亚读中学时,抗日战争暴发,日本鬼子的飞机天天在武汉上空盘旋,看到街有人就往下扔炸弹,学校都不能正常上课,学生只能在家里自习。

一次,朱光亚碰到一道数学难题,左解右解,也解不出来,就想去学校问老师。他看看天快中午了,正是敌人飞机要来的时候,家里人说什么也不让他出门,把他的房门锁上。朱光亚急得不行,就从窗子里爬出去,跑到学校找数学老师。

难题解出来了,朱光亚高兴得忘了敌人的飞机来了,跑出校门不远,“嗡嗡嗡······”日本鬼子的飞机看到街上有人跑动,“啪啪啪!”一梭机枪打下来,打得街边人家窗玻璃“哗哗”碎落下来!朱光亚一吓,连忙伏在一堵墙后。等敌人的飞机飞走了,才敢回家。在战乱中坚持用各种方法学习,成了朱光亚的一种习惯。

日本鬼子的野蛮轰炸,没有吓倒武汉人民,也没有阻挡得了朱光亚的学习,中学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

大学毕业那年,正是中国抗日战争快取得胜利的时候,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快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而这个时候,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还在做垂死挣扎,不承认失败。

1945年8月6日上午9时15分17秒,美国空军的一架B-29重型轰炸机向日本广岛投下一颗原子弹。45秒后,它在离地600米的空中爆炸,一团巨大的蘑菇云徐徐腾飞!广岛成了地狱!

这天,美国总统杜鲁门向日本发出一份通牒:必须无条件投降!否则,将从空中以地球上前所未有的毁灭武器将日本毁灭!

通牒发出后,日本帝国主义表示沉默。

杜鲁门想,广岛那颗原子弹的力量小了些,第三天,日本又挨了第二颗原子弹,地点在长崎!

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日本鬼子无条件投降,最终结束战争。

呀!原子弹的威力真大!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第一次知道原子弹的威力,决定派一些青年人到美国学习制造原子弹技术,挑选了两个年轻人,一个是朱光亚,另一个是李政道。

1946年,朱光亚来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习,但是,外国人根本不让接触与原子弹有关的科研资料。一个月后,朱光亚转学去了中国教授吴大猷任教的密歇根大学,攻读核物理博士学位。

热切盼望中回国

1949年,地球东方亮起了红色曙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朱光亚一得到这个消息,便是彻夜难眠!苦难的祖国终于见到了太阳!他知道,这时候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满目疮痍!山河重整!多么需要人才呀!他马上牵头组织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号召广大留美学生回国。他说:"学工的,回去参加炼钢、筑路、建桥梁。学农的,回去建设中国的新农村。学医的,回去办医院、设诊所、训练卫生干部。学社会科学的,更该早点回去!新中国的工业需要管理干部!新中国的农业更需要管理干部!一句话,祖国需要我们,回去吧!……"

1950年2月底,朱光亚拒绝了美国经济合作署提供的优待金,毅然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回到祖国!年仅25岁的他,成为北京大学物理学系一名最年轻的教授。

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让这个年轻人忘记他核使命,当时朝鲜战争正在鸭绿江两岸打响,这场战争又一次提醒他,一个国家掌握核武器的重要性。1952年,朱光亚被选为“板门店谈判”翻译,他亲眼见到美方谈判代表的嚣张,明明朝鲜战争他们是侵略方,失败方,理应规规矩矩在谈判条约上签字,而美国人仍然是那样目空一切。他们那种底气就是,美国拥有原子弹!

美国人的举动深深刺伤这个热血青年的心,当时朱光亚心里就在说,你们等着吧!原子弹的标签上决不会只有USA,一定会有China!他深信,只有原子弹才能为中国赢得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朱光亚作为新中国核事业的核心领导者,与许多著名科学家一起,组织领导了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为原子弹、氢弹的技术突破及武器化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建立核自卫力量,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以一位战略科学家的远见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参加了历次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工作,参与了国家"863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组织领导了历次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为保证我国科学技术和国防科技的正确发展方向,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权威性、决定性的重大意见,有力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发展。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在中国西部茫茫戈壁滩上,一声巨响,一个巨大的火球光芒四射!随即在空中升腾翻滚,变成了一朵美丽的蘑菇云!这片蘑菇云向世界宣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特大喜讯!随着无线电波迅速传遍全中国!传遍全世界!那一刻,每一个中国人激情澎湃,欢腾跳跃!

朱光亚同样沉浸在无比欢乐之中!他的原子梦终于实现了!中国原子梦终于实现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次失败后的一次成功啊!一激动,这位中国核物理的硬汉子,老泪纵横!似乎能听到他那跳动的心在呼喊:中国万岁!

王淦昌与“反西格马负超子”

王淦昌是我国杰出的物理学家,中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他研究发现了神秘的“反西格马负超子”,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数学使他入了迷

王淦昌小时候生活很苦,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13岁那年,母亲又得了肺病,也相继离开人世。只有年迈的外婆照顾他,供他上学。1920年,王淦昌有机会跟着亲戚来到上海浦东中学读书。王淦昌上小学时,就对数学着迷。进了中学,数学成绩特别好,他最感兴趣的课仍是数学。在课外数学自学小组里,王淦昌是个活跃分子。初中一年级里就学完了大学一年级的微积分课程。1925年,他以优异的数学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第一届新生。

王淦昌进了清华,并没有考虑从小就喜欢的数学系,而是选择了物理系。因为当时的清华大学物理系,是由著名实验物理学家叶企孙教授主持的,所以,王淦昌毫不犹豫选择了物理系。

有一次,叶教授在课堂上提了一个有关“伯努力利方程”的难题,王淦昌很快给出了答案。叶教授很高兴,下课后,把王淦昌找去了,了解他的学习情况,并对他说:“以后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来找我。”

老师的鼓励,使得王淦昌更加爱上了实验物理。

1929年6月,王淦昌大学毕业。老师舍不得这个人才离开,就把他留下来当助教,并且给了他一个研究题目:清华园周围氡气的强度及每天的变化。目的是要研究北京附近气象因素对大气放射性的影响。当时,这项研究在国内没有人做过。王淦昌在老师的指导下,查阅了大量资料,然后进行实验。每天从早晨9点到11点,重复着那一套繁琐、艰苦而又需要一定技巧的实验,要记录下当天的温度、大气压、风速、风向、云的性质与分布等大量数据。从1929年11月到1930年4月,王淦昌坚持下来了他得到了北京上空大气放射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的大量科学资料,写出了科学论文。

1950年4月,王淦昌到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1954年在云南落雪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高山宇宙线实验室,很快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外同行的注意。1956年秋天,他作为中国的代表,到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学习。

数学帮他找到粒子

1930年英国科学家狄拉克首先从理论上预言存在电子的反粒子——正电子。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安德逊,利用云雾室从宇宙线中发现正电子以后,实验物理学家一直在寻找各种粒子的反粒子。如果所有的粒子都有反粒子,这将证明微观世界中一个重要的规律——就是对称性——粒子与反粒子,正与反的对称。各种介子的反粒子已经确证了,摆在实验物理学家面前的一个挑战性课题,就是寻找反超子。

王淦昌果断地把寻找新奇粒子作为小组的主要研究课题。北京联合所的加速器是建成了,但是配套的设备如探测器、测量仪、计算机等都没有。一切都要从头做起。反超子的寿命很短,用能够显示粒子径迹的气泡室作为主要探测器比较理想。王淦昌和他的助手们,建起了丙烷气泡室,用π介子作为炮弹,在加速器上进行实验。

1959年3月9日,终于从4万对底片中,找到了一个产生“反西格马负超子”的例子,发现了超子的反粒子——反西格马负超子。这一发现,轰动了世界物理界,受到各国物理学家的赞扬。此项成果,王淦昌理所当然地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多大荣誉对王淦昌并不重要,他的理念是,热爱自己的祖国,就要使得她日益强大起来,不再受到别人的歧视。他身先士卒,他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地为这项神圣的事业奋斗了16年。

当时,核武器研究所没有试验场地,只能借用解放军的靶场。王淦昌一点没有大科学家的架子,和科技人员一起搅拌炸药,指导设计实验元件,指挥安装测试电缆、插雷管。一阵阵“轰”、“轰”的爆破声,震撼着古老的长城。一年中,他们做了上千个实验元件的爆轰实验。到1962年底,基本上掌握了获得内爆的重要数据和实验技术。

1963年春天,是中国历史上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王淦昌不顾生活困难,条件艰苦,带头离开北京,到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去。在海拔3200米的青海高原,高寒缺氧,气压低,水烧不开,馒头蒸不熟,年轻人走路快了都喘气,年过半百的王淦昌仍坚持深入到车间、实验室和试验场地指导工作。

一次,王淦昌到广州开会,见到了陈毅副总理。豁达的陈毅副总理做了一个握紧拳头又猛然放开的手势,问王淦昌:“你那个东西什么时候响?”

王淦昌蛮有信心地答道:“再过一年。”

陈毅副总理高兴地说:“好,有了这个,我这个副总理腰杆就更硬了。”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茫茫戈壁滩上,升起了一个巨大的火球,接着是轰轰轰的爆炸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啊!······”人们叫着!跳着!抱着!忘情地欢呼着!

这时的王淦昌,却悄悄地擦擦泪,激动的泪!酸楚的泪!多少年的艰辛!多少年的期盼!······年过花甲的他思绪万千!感慨磅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过了两年8个月,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了!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从原子弹到氢弹发展最快的国家。

70年有科研生涯,王淦昌的心血,洒遍了中国核工业艰难曲折的路!洒遍了整个核基地!

1998年12月10日21时48分,这位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在北京与世长辞!他给世界留下的——是那永恒的反西格马负超子!

注:“反西格马负超子”——1958年秋,王淦昌研究小组开始了6。8GeV/c的π-介子与核作用的数据采集。1959年春又建立了8。3GeV/c的π-介子束,开始新的一轮数据采集。前后总共得到了近10万张气泡室照片,包括几十万个高能π-介子核反应的事例。1959年秋,从4万张照片中发现了第一张反西格马负超子(-)事例的图像照片,经过计算正与预期的一致,而且是一个十分完整的反超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