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圣宫会天一道教,两宫争百姓惠利

21天前 作者: 君子以懿文德
第686章 圣宫会天一道教,两宫争百姓惠利

第686章 圣宫会天一道教,两宫争百姓惠利

“国师,事情就是如此。”

圣宫内,一座炼丹炉前,一名老道人盘腿而坐,他就是高句丽的国师白邦,说话之人极具恭敬,正是高句丽大王高振。

“此事本道已经知道了,明日,本道会参加朝会,向天下宣布天一道的决定。”

“那本王就在王宫恭候国师了。”

随着高振的退出,许多道士鱼贯而入,在两边的蒲团上坐定,他们是圣宫中负责各种事务的高功长老。

也被外人称为圣宫长老,多是由白氏之人担任,也有信奉天一道的外姓高功。

他们分别是庶务殿长老、道兵殿长老、宣教殿长老、名籍殿长老、执法殿长老、外务殿长老,以及一些被特许参会的名誉长老。

长老之下是正副殿主、真功弟子、名籍弟子、记名弟子、信徒。

天一道是当初白瑾所创,奉时夏康帝白然之命,与前来辽东传道的天师道、琉璃寺、白院大儒等高功、大师合作,糅合道释儒三家,特别为高句丽所创。

因为天一道信奉只有白氏才是上天在人间的唯一真子,所以高氏王室必须由白氏承认,才能得到上天的认同。

由于忌惮高氏在各地的宗室以及忠臣,圣教军扶持了一个亲圣宫的大王,随即退出了平壤,返回了圣宫。

并向全国下发了高氏派兵进宫圣宫,这是要消灭上天在人间的唯一真所,因此让上天质疑高氏执政合法性的文书。

这些汉人天然的亲近天一道,所以十之七八的汉人官员信奉的天一道,这就让圣教的影响力开始侵入朝政。

但白氏承担着教化高句丽,使其和平融入诸夏的任务,岂能束手待毙。

时任高句丽大王想要快到斩乱麻,当即下令派兵攻伐圣宫,意欲直接消灭圣教。

依靠朝廷官府、圣教道观,高句丽朝廷的政令完全渗透到每一个城市,以往影响国家稳定的部落首领、宗族族长被朝廷所取代。

于是两方开始产生冲突。

时任圣宫国师结合中原的太平道、佛教武僧,创立了护道军,人数数千人,专门保护圣宫。

而时任高句丽大王见识到了天一道对高句丽国内的教化十分迅速,以极快的速度将高句丽由一个半原始、半联盟、半封建国家,转化成完全化封建国家。

废了当时的高句丽大王,并明确表示,只有圣宫承认的大王,才是真王,圣宫不承认的大王只是假王,任何高句丽人都可以讨伐,有功者,可为下一个真王。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夏室的灭亡,大量被中原迫害的汉人涌入高句丽,高句丽也顺利拿到了原大夏的辽州等朝鲜旧地。

随即集合由信徒组成的十数万圣教军,攻入平壤王宫。

这是高氏所不允许的,于是开始出台政令,对圣教进行限制。

再者夏室灭亡,中原又陷入内乱,没了中原王朝的撑腰,高氏手握兵权,丝毫不虚。

所以早先时候,高氏并没有对圣教产生足够的戒备,而圣教也没有兵马,只有手无缚鸡之力的道人,因此两家合作十分和蔼,人间的归高氏,天上的归白氏。

刚开始高氏还是上天任命的唯一真王。

然朝中、军中多有圣教的信徒,时任圣宫国师依据信徒成功抵御住了朝廷军的进宫。

由此圣教开始侵蚀高句丽的军权。

在随后的日子里,高氏、白氏不断争锋,有时候是高氏占上风,有时候是白氏占上风。

但自从夏室亡了,国师一脉在高句丽待了百余年,早已将自己视为高句丽人,只是亲汉而已,也不愿意高句丽亡国。

所以两方人都很有默契的不会杀戮宗室,若高氏胜了,就让现任国师退位,扶立新国师。

白氏若胜了,就让大王退位,入住圣宫,由国师监管,并扶立新大王。

由此高句丽在两氏的控制下,跌跌撞撞的走过了百多年的春秋,而高句丽的国力也一年比一年高。

如今圣宫掌握了国家,本欲与隋朝修好,结果遭到了隋的大举用兵,由不得他们转变态度。

“虽然我等亲近中原故地,但毕竟是高句丽人,如今国家危机,隋朝无罪而开战,这是在羞辱我们。”

“国师,我认为我们应该联合王宫,抵御隋军。”

说话的是道兵殿长老白斗,因为多修武功,而少读道经,素来好斗,是主战派。

“不可,国师,我听闻隋朝这次动用了百余万大军,为了支持这支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军,还调集了数百万的民夫。看来他们这次是动真格的了。”

“反观我高句丽,兵不满十万,民不过两百万,如何挡得住如此大军。”

“不如降了大隋,不管是看在我们让他们不损失兵力,还是我们白氏之名,都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

“顶天了,也是高氏遭殃。”

宣教殿长老王流一直痛恨高氏侵占圣宫的权利,他的父亲就是在上一次政教战争中死去的。

恰好自己慕崇中原,不如直接投降,今后也有机会看看书中的中原,究竟是不是那样美好。

“宣教长老此言差矣,我听说当今隋朝的天子是一個暴虐之人,极其喜好修宫殿,不仅丝毫不体惜民力,还不重视主宗,如今隋国朝堂之上,少有白氏之人。”

“可见隋朝不得白氏看重。”

“若我们不发一兵就投降了,一定会被隋帝轻视,届时他下令征召高句丽的百姓为他修宫殿。”

“到时候我们是从还是不从,从,对得起国内百姓对我们的信任吗?不从,没了高氏,只是圣宫,如何挡得住朝廷的大军?”

“所以我以为此战不能降,至少不能轻降。”

此人乃名誉长老,名白贞,因为多次去过中原游历,故而被特许参会。

“国师,不能降,这次是隋朝侵略,而不是我高句丽劫掠边境,我们没有错,若就这样降了,圣教还如何在高句丽生存?对得起百姓们吗?”

庶务殿长老白象坚决反对投降,支持抵抗。

说起来,高句丽的百姓,因为王宫和圣宫两方并立的存在,生活过得比中原的普通百姓还要好。

因为两家的关系,若是衙门逼迫甚急,百姓就会去当地道观寻求帮助,而道观很乐意给官府找罪受。

若是道观欺压,百姓就会去找官府,官府的官员早就想要对付道观,也会秉公办理。

这让百姓在遭受单独一方的利益受损时,可以寻求另一方的帮助,常常有奇效。

而当地官府道观勾结,这种情况很少见,因为这会被两家同时视为叛徒,没有一个好下场。

考虑了高句丽的国情,又听了如今中原的情报,几方权衡之下,白邦最终下了决定。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