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白高和高句丽安,来势猛去世亦猛

21天前 作者: 君子以懿文德
第687章 白高和高句丽安,来势猛去世亦猛

第687章 白高和高句丽安,来势猛去世亦猛

“出兵!”

看着国师下令决定,圣宫众人便不再反对,开始讨论如何抵挡隋军。

“据隋朝的探子来报,隋帝组织了两路大军,一个陆路,很明显,冲着辽东而来,一个海路,就是不知他们要从哪个海岸登陆了。”

负责情报的外务殿长老张正龙,说出了圣教探子探听的情报。

“国师,辽东方面好说,可以效仿上次高元的方法,清野坚壁,依据辽东复杂的地势,筑高城,等拖到冬季,隋军只能退兵。”

“就是这海路,我实在不知道如何应对。”

道兵殿长老白斗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看着铺在地上的高句丽舆图,国师说了此次会议的最后一句话:

“无论如何,这次事关高句丽的生死存亡,你们要放下与王宫的私怨,全力与朝廷合作,应对隋军。”

白邦做了一个稽首礼,然后在高振的带领下,两人并肩踏入王宫,而王宫禁卫军与圣教道兵一人一边,把守着宫门、王道两侧,毫不相让的看着对方。

“本道让你们收起来!”白邦怒了,这次是来与高氏合作的,不是来打仗的。

高振当先开始进攻,也是想要将圣教众人,抹黑成为只会投降的懦弱之人。

次日,白邦罕见的带着圣宫一众长老,在数百名道兵的护卫下,进入平壤城。

众长老、高功当即稽首道:“谨遵圣令。”

“大王多礼了,大王是高句丽的王,无须多老道如此重礼。”

即使迎接的朝廷官员中,有对圣教众人怨恨的官员,此时也随着高振行礼。

高控也拔刀而对,于是整座王宫,站在两侧的王宫、圣宫士兵均拔刀而向,战争一触即发。

“昨日,本王前往圣山向国师求教隋军来犯的对策,今日国师莅临王宫,定然是有了决策,不知国师认为我等该怎么办?”

“大王,臣以为不能投降,若国师想要投降,自己去投罢,臣宁愿死在战场上,也不愿屈辱的死在床榻之上。”

而王宫门口的大王高振好似对此看不见一样,上前对着白邦恭敬道:“下王高振,恭迎国师。”

道兵殿长老白斗当即拔剑相向。

“我的刀难道就不利吗?”

听到这话,白斗看向白邦。

“是降,还是死守保国?”

“放肆,国师乃国家柱石,岂容你侮辱,岂非我的剑不利乎?”

高振的亲信大将高控跳出来对白邦说道。

白斗横了眼对面的高控,将剑插回剑鞘,闷闷不乐的站回原处。

王宫大殿,高振、白邦并肩而坐,下面左边是朝廷官员,右边是圣教长老,泾渭分明。

“收起来!”

平壤百姓得知国师下山,车队会穿过东城,于是整座城池的百姓都匍匐在车道两侧,展现自己作为天一道信徒的虔诚。

“武威将军,你也收了刀吧。”

知道了白邦这次来不是与他争斗的,高振也就命令高控收刀。

“是。”

只见白邦缓缓站了起来,看着下面两宫众人道:

“高句丽,是我们的国家,不管好与不好,都是我们自己决定的,不是由外人来决定。”

“如今隋国无罪而伐我,这是对高句丽最大的羞辱,我们坚决不能同意,这不仅是尊严问题,还是百姓对我们的认可问题。”

“天一道决定,全力抵抗隋军的入侵,并动员所有的信徒,援助此次战斗中的朝廷军。”

高振坐在王座上,他也在权衡利弊,他知道,不管怎么样,自己作为高句丽的王族,是不能投降的。

之前没有明确的答复,是顾忌白氏的意见,因为仅靠白氏,自己是无法抵抗隋军的进攻的。

如果白氏选择投降,无论如何,高句丽是活不过明年了。

因为在他看来,就算高句丽没了,依仗了白氏在中原的力量,他们也不会有事,但自己就不确定了。

如今既然白氏选择了抵抗,自己还有什么犹豫的呢?

“好,国师说的很对,此战乃高句丽的国战,全国上下,无论男女老幼,皆要为此次抗战做出力量。”

“本王宣布,各地官府配合道观,安抚百姓,征召壮丁,一個月内,召集十万壮丁,编练成军,以供前线军队使用。”

顺着高振说的话,白邦出言道:

“天一道会派出三万道兵,前往辽东城,协助朝廷大军防守,迁徙当地百姓,让中原之兵,在辽东的土地上,找不到一粒粮食。”

随着两宫之间达成合作,整个高句丽以极快的速度动员起来。

当地官府与道观合作,征收军粮,安稳地方,朝廷大军与道兵一同开往辽东城,开始筑造城防工事。

才召集起来的十万壮丁,正在平壤城下日夜不停地训练,随时可以投入到辽东战事。

而高句丽的战船也不断游弋在渤海、黄海海面上,防备隋水军的突袭本土。

大业八年四月,隋军前锋十万大军抵达辽西郡,开始向高句丽境内的据点用兵。

但在高句丽军的拼死抵抗下,收效甚微。

不过后续的数十万大军,正在源源不断的开往过来。

五月,隋军三十万大军在辽东城外三战三捷,将辽东城团团包围,开始进攻。

但高句丽抵抗太过于激烈,半个多月的进攻,就连外城墙都没有攻破攻破。

为了打击高句丽国内的抵抗意愿,隋军开始绕过辽东城,攻打辽东城两边的新城、海城。

六月,隋军攻破新城,切断高句丽北面对辽东的支援,同月攻破海城,宇文述、于仲文等九路大军,在杨广的指挥下,再次攻破乌骨城,抵达鸭绿江边。

七月,来护儿率领水军登陆平壤附近的沙里院,轻松击溃了高句丽国内为数不多的战船,成功上岸。

此次运送而来的隋军多达十万。

由于两线作战,高句丽国内不得不再次征兵,在平壤城周边布置了二十多万守军。

在高句丽军民一心的抵抗下,一个月的时间,来护儿都没有摸到平壤城。

无奈,军粮耗尽,在丢下三万多士兵的尸体后,乘船返回东莱。

月末,由于开战前,杨广下令隋将不得擅自作出任何有关作战决定,必须先向他报告后再听从命令。

导致隋军在战场上很被动,隋将在做每个决定的时候都要先派人驰报远在后方的杨广,这就延误了军情。

于是高句丽军方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重整和反击。

七月十六日,在解决完南边登陆的来护儿所部后,平壤二十多万大军在大将军乙支文德、圣宫道兵统帅白猛的带领下,于清宁城下击败隋军三十万大军。

随后高句丽军展开追击,隋军夺路而逃,完全没有了建制。

最终逃过鸭绿江的随军士兵只有二千七百人,所带的资储器械全部损失殆尽。

而此时,辽东城还是没有拿下来。

随着寒天逐渐到来,眼见损失如此巨大,辽东都没有攻下,杨广没办法了,再不撤军,军队就要哗变了。

七月二十七日,杨广下令全军撤军,结束了此次征伐之事。

此战出动百万大军,损失高达三十多万,可谓伤筋动骨。

此战,也将文帝时期所积累的国家钱粮、常备府兵损失了将近一半,许多地方因此没有足够的府兵镇压地方秩序,一些动乱便开始发生。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