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逻辑分析方法和历史分析方法相统一的方法
1.逻辑分析方法
逻辑分析方法是指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要充分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形式到实质,由一般到特殊,由简单到复杂,在科学严谨的推理中总结出经济活动的规律性,正确地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过程的必然发展进程。Www.Pinwenba.Com 吧
2.历史分析方法
历史分析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过程时,要按照历史发展的真实进程来把握其规律性。也就是要通过考察、研究大量的不同地区、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人类不同发展时期的经济活动形式、内容、制度、政策的典型实物、文献和案例,来说明和揭示经济规律。
作为“社会科学王冠上的明珠”的经济学,除了要正确地运用逻辑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外,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两种方法统一起来,做到逻辑和历史的辩证统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研究方法,可谓坚持逻辑分析方法与历史分析方法相统一的典范。他遵循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变革,看作是一种客观的、必然的历史过程。他对一定社会经济制度及其变革的评价,不是仅仅从道义原则出发,而是遵循生产力标准。他得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和预见,是从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能否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来客观评价的。
运用历史方法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必须排除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偶然现象和因素,以及各种曲折过程,从复杂的、曲折的历史过程中,揭示出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一般地说,逻辑进程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它是社会经济现象历史发展过程的反映。例如,从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出发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就是逻辑分析方法和历史分析方法相统一的具体运用;按从农业到工业再到商业服务业的顺序去研究产业资本、借贷资本、金融资本之间的本质联系,也是历史分析方法和逻辑分析方法相统一的研究方法。
二、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政治经济学,还必须运用科学抽象法。科学抽象法是从具体到抽象与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的统一,它是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进行的。
1.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俗称归纳法
即要求在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必须充分占有材料,详细分析具体对象,暂时舍去与本质规定无关的方面,撇开表面现象,从中揭示出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把握经济运行的规律。马克思从各类商品的“使用价值”差异中抽象出“价值”的共同属性,便是这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就可以使认识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并形成一系列范畴和概念,然后进一步运用范畴和概念去深入剖析具体经济现象,使人们对现象的认识更科学。
2.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俗称演绎法
即用本质来说明现象的叙述方法,也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这种方法是运用通过研究得出的经济关系的本质和规律,通过经济范畴进行理论叙述的,但这种叙述不是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做简单的描述,而是进行深刻和科学的说明。例如,马克思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的抽象的、本质的范畴”,而后运用剩余价值范畴深刻地剖析了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如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的共性和差异,揭示出资本家阶级进行分工和配合,共同开展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的实质。利用这样的分析方法,才使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具有了系统性、科学性和革命性。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软科学或人学,与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不一样。自然现象具有“可重复性或可逆性”“纯粹客观性或确定性”,从而自然科学可以采取重复做科学实验、定量研究等方法以得出正确结论,这决定了自然科学常常以严格检验的结果作为确定其科学性的依据。而社会现象则是一个主客观纠缠在一起的复杂问题,因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个人心理的支配,还受到文化价值、历史传统等社会人文因素的制约。社会现象本身积淀有历史、文化、传统等无法复制的因素,每个民族、地区和国家的经济活动都富有特色,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社会性和传承性,这就使得社会科学充满了不确定性。尽管东西方经济学都以人本身的行为及人的社会关系为研究对象,但是找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济发展之道仍然是不容易的。中国**在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上之所以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便是这个道理。正如韦伯所说,社会现象遵从“或然性”的因果关系规律,不可能做到“条件完全相同,其结论也完全相同”。因此,研究经济活动规律时必须善于抽象和概括。
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1.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方法是大量运用经济指标的数量分析来揭示经济规律的研究方法。数量分析可分为三类:一是总量分析,适用于宏观经济分析。二是个量分析,适于微观经济分析。三是数量结构分析,适于对总体分解后内部结构分析,如产业结构分析、部门结构分析、地区结构分析等,实际上是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中观经济分析。这三类数量分析,借助于建立经济变量之间的数学模型或函数关系,进行经济关系的推理和分析。总之,定量分析方法是把数学推理和逻辑分析大量运用于经济现象的研究之中,从量的方面研究经济运行和发展。
2.定性分析即非数量分析
定性分析方法在经济学的研究中也是大量用到的。主要包括:一是经济制度和体制分析,如产权问题、经济体制市场化问题、社会利益分配的合理化问题等,不可能完全借助数量模型进行分析。二是经济理论分析,即要研究在经济活动中“应不应该做”“值不值得做”“做得对还是错”等价值判断问题进行研究和判断。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通常是综合使用的,这符合量变和质变辩证统一原理。定性分析是开展定量分析的前提,在一定经济属性判断的基础上开展数量分析,把握数量界限,提供数量依据。另一方面,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延伸和扩展。定性分析是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深入观察事物数量变化的具体过程,观察其对事物性质产生的影响,最终形成对事物性质的正确判断。二者各有特点和长处,只有把定向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完整的科学的分析方法体系。运用质量互变规律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就要局部的“量变”究竟积累到何种程度,才能达到“质”的变化,并对经济发展究竟会产生什么根本影响,进而理解和把握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如关于通货膨胀究竟是有益还是有害问题,经济学家奥肯已经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结论是“适度、温和、可控制”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利,而“恶性、奔腾式”的通货膨胀则十分有害。
四、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实证分析法是严格依据经济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事实来探索经济活动规律性的研究方法,它超脱既有的价值判断,旨在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的问题,而不讨论“应该是什么”。
规范分析法是以一定的价值标准为基础来研究处理社会经济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方法使显示活动达到或符合这些标准。它要回答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在理解以上两种经济分析方法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价值判断
《简明帕氏新经济学词典》指出:“价值判断可被定义为对所认定的客观效力的赞成或不赞成的判断。”这就是说,价值判断是指对经济事物社会价值的判断,亦即对某一经济事物是好是坏的判断。大的方面可以指一种社会制度的好坏,小的方面是指某一具体事物的好坏,是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还是消极意义。可见价值判断属于社会伦理范畴,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阶级性。实证分析法避开价值判断问题,在避免先入为主的错误前提下,确保所研究经济现象的客观性、科学性。而规范分析法是从既定的价值判断出发来研究经济问题,要判断某一具体经济事物的进步或消极意义。这是实证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的重要区别之一。
2.两种方法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实证分析法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即要确定事实本身的状态,研究经济事实本身的内在逻辑,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据此开展分析和预测。规范分析法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经济事物是否符合某种价值判断。
3.两类方法并非绝对排斥
事实上,规范分析法要以实证分析法为基础,而实证分析法也离不开规范分析法的指导。一般来说,越是具体的问题,实证成分越多,而高层次、宏观性的问题,则更具有规范性。
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早期多强调从规范分析角度来分析经济问题,这与该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主张的推翻封建社会制度、创建资本主义制度有关系。19世纪中期之后,则逐渐强调实证分析法,而且认为只有走实证分析之路,才能使经济学成为像物理学、化学等一样的硬科学。这与该时期资本主义制度业已确立,经济学家们肯定其制度的合理性,着力探索制度不变条件下的经济活动的自由限度等有高度关联。
改革开放前,我国对社会主义经济的研究,一般采用规范分析方法,注意力集中在社会主义经济“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等方面,从既定的条条框框(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规定)中严格依据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如今,在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时,我们仍然需要关心社会主义经济“应该比资本主义经济更公平、生产力更发达”等价值判断,但更应注意的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问题,“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短时期内不可能根本改变。实际上,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其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性、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多元化、人们的思想觉悟差异性等客观事实及其内在联系等都需要实事求是地予以承认和描述。没有这种分析,就不可能拿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等正确解决方案。
因此,综合中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历程,我们必须注意一个现实,即经济学教学必须开展实事求是的实证分析,这要比“规范的说教”更能够唤起学习者的热情和探索兴趣。但同时也必须注意,经济学具有社会学或意识形态属性,不可能完全摆脱价值判断。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搞经济活动,必须保证经济建设的成就和果实要使绝大多数劳动者的生存和发展得到满足。这就是说,必须把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很好地统一于经济学研究之中。
【阅读资料1.6】经济学的社会科学性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不能如同物理、化学一般被“硬化”,那种首先对人的心理和经济行为进行公理性假设,再在假设基础上进行逻辑演绎并提出理论模型,最后对逻辑框架模型进行教条式应用的研究方法,难以实现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性。
首先,人们的经济行为,是主客观共同决定的,不是单一假设所能够描述或涵盖的,其中个人的主观心理,不仅会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中发生不同的反应结果,还会受到其教育、社会角色、所处经济环境和社会历史背景的制约,其复杂性和相对性远远超出想象,由此决定单纯化的公理性假设是不可能的。
其次,人类基于分工的经济行为,属于具有群体互动特征的社会行为,不仅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会对这个互动过程产生制约,而且社会群体的性质也可能大不相同,也会对整个过程发生深刻影响(如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制度不同,同一民族中的个体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更多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能够克服或弥补纯定量分析中的机械性和僵化性,这不仅把社会历史等人文因素回归到经济学的分析之中,也使得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找到了一个更加有弹性和包容的分析框架,使得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最大可能地实现与研究客体性质上的相互兼容。
五、均衡分析法
1.均衡与均衡分析法
“均衡”是经济学对物理学名词的借鉴和运用。经济学的“均衡”,是指当经济体系中相互抗衡的力量处于势均力敌状态时,整个经济体进而处在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那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经济主体或决策者意识到重新调整资源配置方式已不可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从而不再改变其行为。譬如,“物价稳定”是一种良好状态,它表明消费者(需求方)和厂商(供给方)双方均对交易过程满意,双方各取所需,等价交换。这时出现了“供给量=需求量”“收入=支出”“卖出价=买入价”的均衡状态,货币量和实物量都处在收支平衡状态。反之,如果厂家有“囤货惜售”“囤积居奇”“待价而沽”等状,消费者有“持币待购”“罗锅上树,前(钱)缺”等状,则属于“不均衡”现象。可见,均衡分析法是一种带有对立统一思想的经济分析方法。
最早把均衡分析法引入经济学的,是19世纪末期的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他提出了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同时进行分析的均衡价格论,“均衡价格”“均衡产量”等是其核心概念,为微观经济学奠定了理论框架,成为数量分析的重要手段。
2.均衡分析法分类
均衡分析有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考察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单个市场均衡的建立与变动。一般均衡分析考察市场体系均衡的建立与变动,是在各个市场的相互关系中考察某个市场的均衡问题,一直扩展到国民经济的整体均衡即“总供给=总需求”分析。
3.非均衡分析法
与均衡分析相对的分析方法,是非均衡分析法。非均衡分析法认为,经济活动的均衡状态是“特例”,而“非均衡”是常见现象。经济现象及其变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不能单纯用数学变量之间的均衡与不均衡来加以解释,其主张运用历史的、制度的、社会的等综合因素来进行分析,即使运用数量分析,非均衡分析也不注重强调各种力量相等时的均衡状态,而是强调各种力量不相等时的非均衡状态。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在《短缺经济学》一书中,运用非均衡分析法,从微观角度系统地分析了社会主义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行为和家庭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不同于西方经济学家的计划经济宏观非均衡模型。非均衡学派打破了长期以来在西方经济学中占据支配地位的均衡观念,对传统均衡理论进行了修正与发展,建立起与现实更加接近的非均衡的宏观、微观结合的经济理论,为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短缺经济等非均衡问题提供了较为令人信服的微观分析基础。
六、边际分析法
边际分析法是对最后增加或追加一单位自变量所引起因变量变化值的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是基于经济变量存在的函数关系为前提的,是相对于平均分析而言的。确定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是开展边际分析的前提条件。对于平均分析来说,每一个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发生的影响是没有差异的。边际分析把每一个自变量看成不同价值效用的特殊个体,旨在促使人们从差异中看出经济变量变化对整体效果的影响。例如,某厂商生产电视机,月产量3000台,获得利润150万元,则每台的平均利润为500元;如果产量增加1台,达到301台,获得的总利润是150.08万元,则边际利润,即最后所增加的那台电视机所产生的利润是800元,最后这台电视机给企业带来的利润具有不同一般的特殊性。这种分析思想的价值在于对管理者开展产量或销量决策有益。边际分析对于人们形成“适度”的经济观念,即凡事掌握一个“度”,不能“过”,欠时增加一点,多时减少一点,都以不超过“最佳”控制点为宜。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