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效率、公平等范畴的含义
(一)效率含义
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成果的比率,也就是在资源有效配置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率的较高增长,即提高投入与产出的比率。Www.Pinwenba.Com 吧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劳动时间的节约,也意味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进步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效率原则是商品经济的通行法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是决定收入分配的主要机制,市场正是借助于人们对自身物质利益的追求,发挥出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二)公平含义
1.公平的内涵
公平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社会财富越增加,公平越重要。社会公正是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的基本标准。公平主要是指一定社会中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根本上是经济利益的公平。公平的内涵包括:
(1)取得收入的机会均等。每个社会成员有同等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收入的机会和权利,排除任何特权、垄断等不平等因素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2)分配的尺度统一。没有统一的尺度,公平无法衡量。按同样的标准和尺度对每个人实行收入分配,一视同仁,同样的付出应得到等量的报酬,消除任何歧视或双重原则的不平等。
(3)公平分配必须消灭剥削。如果存在无偿占有,不劳而获,必然导致两极分化,那就无公平而言。
(4)差距适度。人的能力、才智、积极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是客观自然存在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财产和收入的差异,只要适度,差距处在人们可接受的程度之内,就是公平的。可见,公平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2.“三个公平”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这是对当前人民群众新期待的有力回应,顺民意、得民心。
(1)权利公平。指人的基本权利不能因为出身、职业、财富等不同而区别对待。不管居住在城市还是农村,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享受的权利应该是平等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权利的认知与诉求从生存层面上升到发展层面,对户籍制度、劳动合同、城乡人口选举比例等权利公平更加关注。权利“无添加”,起点要平等,基本权利不能因为出身、职业、财富等附加条件不同被区别对待。
(2)机会公平。“苦累都不怕,就怕没机会”。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能力有高低,努力后的结果也会有不同,但参与竞争的机会要公平,机会公平了,心态就平和了。平均主义不是公平,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
(3)规则公平。指要消除特权,打破“潜规则”。规则公平的重要性往往超过权利公平和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就是法律规定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有特殊人物。有些人超越规则,就形成了“潜规则”和特权,会严重破坏公平。找工作“拼爹”,看病找门路,民营企业遭遇贷款难、融资难等很常见,折射出规则不公平,群众不满意。打破灰色收入、制度歧视和行政垄断等“潜规则”,都是推进规则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必需。
(三)效率优先的含义
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首先表现在二者的先后顺序方面。正确的主张是:效率优先。对于市场经济来讲,效率优先问题是生命攸关的,是市场经济的生命线。因为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就需要效率。虽然经济发展过程的某些时候会突出公平一些,但是效率优先是根本的,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效率。“发展才是硬道理”“先把蛋糕做大”,才能给公平分配一个保障。
1.效率优先的内涵
就是要在分配制度上形成一种机制,让那些诚实劳动、对经济发展贡献大的劳动者获得较高的收入,先富起来,根据贡献程度支付他的报酬,贡献越大,报酬越高,以激励一大批劳动者发挥聪明才智,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效率优先的核心是资源配置效率优先。很多人把效率仅仅理解成是生产效率,实际上从经济的角度、从经济理论的角度讲,所谓效率不仅仅是指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指社会的经济效率,核心是资源配置效率。
2.效率优先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较低,还有7000万人口处于贫困状态。如何加快经济发展,尽快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是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头等大事。我国人均资源量也较低。我国目前人均资源量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一般水平,如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关键。由于我国工业化水平较低,经济发展呈粗放经营的特点,单位资源创造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低效率的状况不改变,经济现代化便无法实现。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把效率原则摆在首位。总之,效率优先的原则实质上是把生产力原则放在优先和突出的地位,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观点。
(四)兼顾公平的含义
所谓兼顾公平,是在强调效率优先的前提下,注意分配的协调性,调节分配差距,保持差距的“合理”和“适度”。一般来说,在市场机会均等的条件下,收入分配的差距可以做到大体合理与适度,当然不会绝对避免财富的不均衡的积累。
1.公平问题是市场经济所固有的无法克服的缺陷
公平问题不是靠市场经济自身能够克服的,而必须靠国家调节,国家调节不可或缺。我们的工业化发展和城市的发展,以及各项改革都是政府主导的,坚持政府指导下的改革,才有可能保持社会公平的实现。**报告强调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2.社会公平不是一下子能够解决的
社会公平是永恒的主题,但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平均主义在中国根深蒂固,我们不能走平均主义的误区。僵化地突出公平原则,认为公平是初期分配领域乃至社会再分配领域都必须遵循的分配原则,是错误的。
3.实现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是收入分配的根本目的
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并非以放弃和牺牲社会公平为代价。发展生产力本身不是目的,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重视兼顾社会公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这是我国收入调控的目标。
二、正确处理收入分配领域的几个关系
(一)把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统一起来
1.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有机统一的内涵
收入分配方面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就是主张将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放于第一位,而将对其结果进行适当的再分配以防止收入差距过大放于第二位;就是主张为效率目标服务的市场分配放于第一位,而将为保证必要的收入公平而进行的政府调节放于第二位;就是主张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放于第一位,而将其保障或保险作用放于第二位。把效率一词理解得过于狭隘,以为效率优先就是主张不管什么人用什么手段最大限度地谋取自身利益,这是错误的。讲效率优先根本上是指收入分配制度首先要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效率。另一方面,把公平一词理解得过于宽泛含混,不仅把它与公正相混淆,而且把机会均等、地位平等、经济与社会权利平等概念一股脑地归入其中,这也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分配中兼顾公平指的就是一定程度的收入均等化,是可以用基尼系数来衡量的收入公平。因此,只有学懂弄通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完整且深刻的含义,就不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怀疑。既不能将二者的关系颠倒过来,也不能改为所谓并重。
2.效率与公平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公平说的是公平的竞争、公平的机会。假如没有效率,人类就无法发展了。竞争是公平的竞争,国家只有具有竞争力,民族才有生存权。国家只有发展了,社会才有公平,只有有了效率,国家才能发展,这两点不矛盾。造成当前不公平的根本原因是**,造成垄断的也是**。效率和公平是相辅相成的,公平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不同的生产关系上有不同的标准,只有生产发展了,公平的标准才能变化。追求平均主义是错误的,要反对不公平的竞争,反对垄断。
3.我国目前收入分配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问题,有一些是分配方式市场化带来的,但主要还是分配方式没有充分市场化造成的,特别是与很多非市场、反市场进而损害市场经济效率的因素,如特权、行政垄断及由此形成的寻租、**、权力与资本非法结合并侵害民众权利等存在直接的关联,而并非纯粹市场机制本身。简言之,现在的问题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两者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
(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要既分工又配合
本章第一节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已经做了初步介绍,这里主要强调二者的分工配合问题。强调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能够有效地克服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实现共同富裕。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一对矛盾。如果完全按效率原则进行分配,必然会产生较大差距,与公平原则相矛盾,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但分配越平均,效率越低,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强调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则将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初次分配效率优先,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对社会贡献越大收入越高,这本身也体现了公平;再分配注重公平,照顾到大多数人的利益,有利于普遍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这时公平也是一种效率。这样,政府按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的原则,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按照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则,通过强化政府在收入再分配中的主导作用,理顺分配关系以控制收入差距,制定相关法律以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健全以养老、医疗、伤残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渠道,从而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奠定稳定的社会基础。
(三)正确处理先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走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就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但是,实现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同时富裕、同等富裕,它总会有先有后,有快有慢,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
1.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原因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必然造成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因为:
(1)劳动者之间存在着差别,这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根本原则。
(2)经济条件的差别也必然造成劳动者的富裕有先有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而且经济和文化发展很不平衡。例如,沿海和内地、山区和平原、城市和乡村,经济文化发展参差不齐,就是同一地区的不同部门和企业的生产条件、技术装备和经营管理水平也是不相同的。所以,不可能做到同步富裕。
(3)在我国现阶段,必须实行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和多种分配方式共同发展。地区之间、企业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由于经济形式、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的不同,也会存在较大的经济差别。
(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通过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配置社会资源,他们运用生产要素、掌握市场动态、利用市场规律的能力不同,也会使人们富裕程度的差别存在。可见,人们在致富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先与后、快与慢的区别。
2.先富是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
只有贯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才能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因为:①它可以推动各地区扬长避短,努力发展商品 经济。②它可以推动企业不断提高效益,增强企业活力。③它可以激发广大劳动者学习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
3.先富与后富的辩证关系
先富和后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部分人先富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部分人先富要受共同富裕的制约和指导,而共同富裕又是以部分人先富为基础、为途径、为前提的。部分人先富是一种示范的力量、牵引的力量,先富带动后富,后富追赶先富,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贯通、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以局部促进全局,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质的飞跃,从而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我们不能把部分人先富和多数人共富孤立起来,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否则,就将在实践中走向反面,带来危害。
(四)政府和市场的分工配合:市场主要管效率,政府主要管公平
效率高低反映了生产成果在生产要素之间的分配是否合理,主要由市场决定。市场经济制度的伟大之处,在于其设计了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市场中的各个活动主体都按照自己的目标来选择行动,追求效率,在追求公平方面,政府更有效。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一个都不可少,社会公平主要靠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效率则要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各有分工,不可越俎代庖。公平主要是指经过再分配后形成的分配最终结果的公平,它反映了生产成果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是否合理,主要由政府决定。在认识到了市场不是万能的之后,人们找到了政府存在的理论上的可能性。在追求或保护公平方面,政府制度的作用更大。
必须强调:在一次分配中政府不要越界,主要通过健全各生产要素分配规则、消除市场壁垒、改革财税制度、监督处理要素市场分配违法违规行为等来解决存在问题,并把握好一条界线:凡属老百姓依法赚钱的事就不要插手、不分利,凡属危及公平正义的事就要管;同时在二次分配中更好地发挥再分配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共同促进分配问题的逐步解决。
(五)提高“两个比重”,切实缩小收入差距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两个提高”是针对当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的,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
1.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这涉及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关系。国民收入是由居民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三部分构成的,或者说,国民收入最终要被居民、企业和政府三大主体所使用。合理调整三者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分配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居民收入、企业收入和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发生了较大变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02年到2011年,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企业的收入比重不断上升,政府收入比重提升更快。国家和企业把收入的“大头”拿走了,劳动者个人的收入就会不断减少,使他们无法纳入良性消费的轨道,社会再生产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环节就会发生断裂,经济运行必然出现危机。这种变化趋势,影响了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的合理结构以及内需与外需的合理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要实现这个转变,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是根本举措之一。主要措施是:一要控制投资过快增长;二要调整鼓励出口的政策,控制净出口的规模;三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标准;四要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多渠道扩大农村居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五要鼓励依法创业和投资,保护各类合法收入;六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2.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这是与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密切相关的。在一般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是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关系,是按照生产要素市场价格决定的分配,政府一般不干预。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我们虽然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尚不完善,特别是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健全,一些生产要素的价格还没有市场化。例如,在资本要素方面,反映资本价格的利率尚未真正市场化;在土地要素方面,在获得土地的机会上不均等,还有相当部分靠行政审批和政府定价,没有按市场化运作;在劳动力要素方面,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还未形成等。此外,垄断经营、分配秩序混乱都会使初次分配关系出现扭曲。总体看,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机制还不健全。解决这个问题,一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二要随经济增长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三要加强国家对企业工资的调控和指导,发挥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价位、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对工资水平的引导作用;四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深化改革和宏观调节,规范初次分配秩序,使劳动报酬增长与经济增长和企业效益增长相适应;五要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六)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为确保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应有之义。坚决堵住国企改制、土地出让、矿产开发等领域的制度漏洞,深入治理商业贿赂。严打侵吞公有资产、贪污贿赂等行为,查处走私贩私、操纵股市、制假售假、骗贷骗汇等非法活动。要大力规范灰色收入,要完善监管制度,严格规范礼金、红包、出场费、好处费、各种名目的福利等灰色收入,加快建立收入信息的监测系统。今后一段时期,国家将治理以不正当或非法手段谋取财富的行为,尤其打击通过权钱交易而一夜暴富的违法行为,为公平分配创造良好条件。
总之,在收入分配问题上,除了要坚持正确的分配制度原则外,还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先富和共富、政府和市场、三大主体的收入比重、依法鉴别收入等方面的关系。落实好中央所制定的科学系统的分配政策。只有这样,我们需要的收入分配机制才能科学构建出来,才能发挥激励作用,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为促进社会经济增长提供强大的动力或激励,将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所造成的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