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雾云深处 (九)

2018-04-15 作者: 细沙子一粒abc
第八十一章 雾云深处 (九)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有时一不小心,就选了闹心课也说不定。那是林思选的一节电脑课,在别的校区上,说它闹心,是因为学非所用,就没心学,也没学会。那次,林思还约了一位已经退休的好友一起前往上课,一是她刚好来电话,二是带她出来解解闷,三是顺便发扬一下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一天的课,她们俩人除了去饭堂吃了餐中午饭,就是坐在教室里听课,连个题外话都没时间说。本以为能通过这次课来提高提高电脑操作能力,也有助教学和生活之用,谁想那老师讲的与预期的差了十万八千里,不仅两头都用不上,而且还很难听懂和操作,懂行的人说他讲的落伍了,不懂行的就怪自己电脑盲,听不懂。林思她们俩是两个脑袋当一个用,你一下我一下,也没把老师讲的东西在电脑上成功操作出来,看看旁边的人,也都似懂非懂,摸不到门路,一头雾水,不知如何是好。要说不急是假,可急也没用,他老师讲的东西是教学中不用的,别说过后林思说不上都讲了什么,就是当时她都没记住那些术语和符号,更别说应付下午的考试了。这学分八成是拿不到了,她很担心。再看那些叽叽喳喳手忙脚乱、这耳听那耳出的一屋子乘兴而来的老师们,不知他们会如何应付下午的考试。

吃过中饭,还没说上几句话,上课铃就响起,那老师踩着点出现在讲台上,前排有人说上午讲的没太记住(其实是不好意说没听懂),不知道会否影响考试。看来谁都一样,一上课就想到考试,就必须考试,不然无法证明掌握了、知道了、学会了。见有人担心考试,老师就要先给大家吃个定心丸,大声宣布说:下午把没讲完的讲完就考试。一听见“考试”二字,大家都抬头注视着讲台,也难怪,大家就是为考试拿学分而来,再不专心,也不会漏掉这两个敏感的字。那老师好像没想到这“考试”俩字能帮助整顿课堂纪律,先是一愣,而后马上就知道如何利用这来之不易的安静。“上午还有些内容没讲完,咱们先上课,内容不多,很快就结束,之后就考试。都是讲过的,不难,一点也不难。”也许是怕有人议论,他才特别强调一点也不难。说是接着讲完上午剩下的内容,那不过是借口,以此来减轻听课人的心理负担,这总比说上下午都有新内容更能让大家不急不躁、安心上课,这老师还很懂心理学。

一个多小时后,上课总算正式结束,大家都松了口气,等着老师布置考题。这老师也不难为大家,不考问答题,根据所讲的内容,做些个图形连接起来之类的东东就行,到底叫啥,过后都不记得了。只知道当时教室里一下子就乱炸锅了,可能是难住了。林思她们俩个人一起做,可因为确实没听懂,更没记住,忙了一头大汗,连个眉目都描不出来,当时那个急,不知该怪谁,那就怪选错课了吧。林思知道靠自己是不行了,就站起来四下张望,这一看不要紧,找到了救兵,太妙了。

原来是她发现了本校的电脑老师也来听课了,真是天无绝人之路,不过她也为自己找到了听不懂的理由。林思赶紧走过去,才发现他正在帮助同校的另一位老师在“考试”,见林思来求救,就爽快地答应帮她做,至此林思才如释重负,跟好朋友说起话来,当然主要还是说这课没听懂,这电脑老师应该讲点实用的东西多好。

随着网络的兴起,继续教育也有了新模式,那就是网上授课。听上去这方法不错,省时、省力、省心,可一旦操作起来,一样费劲不说,还外加个烦人闹人急人,除了省了坐车时间,其他各项都耗费不少宝贵时间。如果真有人跟着网上的老师坐在电脑前听讲也行,可是现在打着11个灯笼也找不到这样听话之人;再加上那授课内容,除了考试要用,也没谁会靠它提高自己。网络时代,再等着别人给填“鸭食”,那就真要下岗了。尽管如此,课还是要“听”,不然不仅拿不到学分,还得自己交学费。别看这“继续教育”不受欢迎,那也是用纳税人的钱供养的,考试过了,学费钱由上面教育局往下拨给,否则就得掏自己包包里的钱。

这网络授课,没上过的人一定觉得很方便,其实这些为防止大家“翘课”的法子却非常折磨人。明明是个流于形式的课,偏偏还要提出那么多要求。首先是要求开机上网时间必须达到十几或二十几个小时,这好说,上课前就在办公室里上网一挂走人,至于讲了什么不需要知道,知道也没用;二是要参与讨论几次,这个不好操作,因为讨论时间受限,要分多次才能搞定;三是网上考试,可不知那老师怎么想的,弄出那么多题目,虽正误选择,但撞大运的几率不高,非常耗时耗神,让人大呼玩不起,最后,还要到教学点再考个笔试。如此一来,一点没省时间,光每次上网去找课程都花了不少时间,再加上莫名其妙的常常掉线,返工都无计其数,加起来都够搭车的时间了。本以为能省下坐车去教学点的时间,实则很难如愿。把零零碎碎的时间加起来,这网上授课耗去的时间差不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有钱用在刀刃上,可这个“刀刃”花多少钱也磨不光;“继续教育”,这些年不知花了多少纳税人的钱,也没赢得听课人的什么好感,更别说双手赞成。

上了那么多年的“继续教育”课,最让林思难忘的就是那次带好朋友去上的那次电脑课。那好朋友从前和她在同一个学校教英语,后来林思去了别的离家近的学校,平时两人多是电话联系,能一起去上课真是最开心的事。

可是,让林思万万想不到的是,后来传来不幸消息,她这好朋友的一次澳洲之旅,竟成了生命的终点,林思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当初她们还约好,等她也退休后一起去玩。而车祸,就是残酷的车祸让她失去了最好的朋友。她不明白,她那么好的一个人怎么也会出车祸,而且还是在异国他乡。车祸,现今社会的一大疯狂杀手,无处不在,防不胜防,像强盗一样意想不到地出现,无情地伤及生命,使她的好朋友就这样走了,让她伤心不已。如今,那一天的电脑课课堂,竟成了她对好友最难忘的回忆。

8

放假了,老师们总算可以喘口大气,好好放松放松,可学生们没老师那么轻松,厚厚的假期作业看一眼就泄气,不知有多心疼给做作业占去的金贵时间。天无绝人之路,互联网时代,做作业也可以联手在网上完成,不说是合作,也算是互助,就像那工作认真的课代表,担心偷懒的学生找借口不交作业,每次都把老师布置的作业上网用QQ发给全班,一个不漏,堵住了懒学生的不知道有作业的借口。可是这一招也可以用来抄作业,学生们都懂得,特别是不想自己完成作业的学生,更是有了依靠,不愁交不上作业。

“放假了,不用再赶课,可那么多作业,也够学生赶的。”放假前发放假期作业时林思跟许老师说。

“是啊,印了那么多题,再加上练习册,真怀疑学生会否认真完成。”许老师也担心。

“赶课累学生,放假了还得赶作业,也别怪学生不认真,学不起劲。”林思也同情学生。

“提到赶课,那不是某个学校某个老师的事,说是全国的特色也不为过。”许老师还真说到了点上。为了高考,哪个学校不赶课?职业学校都难例外啊。

“是啊,为了高考,哪节课不是一路小跑地赶着上的。情绪饱满地上好每一节课没准就完不成教学内容。”林思说,“看看那大量内容和练习,就是拿打气筒不停地打气,也打不出那个情绪,用鼓风机一个劲地吹,也鼓不起那份精神气儿。”林思话里有气,每学期从一开始就觉得课时不够,。

“学生也是不幸加可怜,天天在压力山大下上课学习,没趴下都是奇迹。”许老师也站在学生这边,觉得他们太不容易了。

“主要应该是习惯成自然。从他们走进校门上学那天起,就是踩着这种节奏过来的,习以为常就没感觉了,更别谈能有多大的学习兴趣。”林思觉得学生们可能都麻木了。

“还真是,这还真练就了学生的抗压力啊,不过也有扛不起的孩子。”许老师若有所思地说。

“前几天电视上还说,好像是市里哪个区的学生,跟父母说他‘不想上学了’,结果就真地选择了跳楼,选择了放弃,选择了轻生。”林思是在本市电视的《第一现场》节目上得知的,还说那是个初中生,成绩很好,可为何还会跳楼呢,电视上没说。惋惜之余,不得不承认成绩好的学生对自己要求也高,暂时没达到,或是觉得很难达到,就一下想不开,最终也会走极端,以为这是逃避压力的捷径。

“有人说这是个案,是极端行为,我觉得还是心理不够成熟。可是,当官的不是也有跳楼自杀的吗?”许老师一时也说不清楚了。

“也许形式一样,但是性质不同。当官的自我了结多是逃避责任和刑法,而学生多数是学习原因,成绩好与差不重要,重要的是压力确实存在,毕竟每人各自的要求不一样。”林思觉得如今的学生只要对自己有所要求,都会感到学习中的压力,毕竟现在是以成绩论英雄。

“越是成绩好的学生,压力感往往来得越大,用尽了能量,筋疲力尽,剩下的就是绝望。而要求越高,失望越大,不堪学习压力,只有死路一条。”许老师和林思想得一样。

“相比之下,学生的压力有时比成人的还大,除了服从,他们一点选择权也没有。”林思指的是整体现状。

“这种让成绩说话的教育方式,对学生和教师都是伤害,你看看咱们哪个学期不是在赶课,不是给教学量压得喘不过气来?很多学生早都想明白了,考个及格就挺OK,总得留点精力干自己喜欢的事。”许老师说的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很多学生只要及格了就欢呼雀跃十分高兴。

“这是想得开的聪明学生。你赶你的课,不跟你一路狂奔了,反正到头来考个及格就行。”林思认为学生挺务实。

“好像是哪个学期了,因为赶课,你都冒火了。”许老师话赶话地问道。

“那不是冒火了,那是招架不住了。”林思马上解释:“教学是个双边活动,这就需要合理设计,不是说备课要备学生吗,言外之意就是要考虑学生的承受力,多大的课程量老师都不在话下,一路说,不就讲完了,问题是学生消化不了。”这,才是她担心的。

“那次你是怎么想的,就不怕得罪科组长。”许老师当时就捏把汗。

“还能想什么,我是给气糊涂了,那还是教学吗,那简直就是蛮干。”林思好像又要冒火了。

说到那次“冒火”,是发生在哪个学期的事林思已经记不清楚了,只记得当时一看到科组长定的赶课计划,一股大火忽地窜上脑门,“这哪里是教学,这是胡来”,她当时就是如此想。当然,那次赶课也有人为因素,不然她也不至于爆发,气得还写了两千多字的帖子,标题就是:“如 此 赶 课 为 了Why?”把赶课的原因里里外外分析个透。

当时她就想,看看那整个教学计划,不是梦中写就是醉后画,也不知道怎么还通过了。先说期中考试前,那差不多可上30节课,可计划上只写讲5个单元,一个单元讲4节课,20节课足够了。期中考试后,不算元旦后的5节期末复习课,总共只有18节课,白纸黑字却写要上6个单元,那需要24节课,这么简单的算术,那科组长竟然没算清楚,或许也是因为老了,糊涂了吧。“18个苹果24人分,一人怎能分一个!你是科组长,又兼高二课,你是如何把的关,你不负责谁负责?如此计划不是失误是什么?造成的结果不是事故是什么?矿工砸在矿井里,酒店餐馆起了火,总要有人来负责。难道学生只有食物中毒才算事故吗?不幸,太不幸。一次计划不认真,几百名学生成了赶课牺牲品!罪过!”这是林思帖子里的原话。

“你当时真冲动,说写就写,说得那么犀利逼人。”许老师明显还没忘记那件事。

“你说,18个苹果24人分,怎样每人都分一个?”林思听了许老师的话,较劲的毛病又犯了。

“分半个可以,分整个的就难,除非弄几个假的来。”许老师还真有高见。

“每到年关,当个老师最幸运,把课一赶就过关,不像企业要查数据报表还要验收等。”林思一想起这事,就难免话多。

“报表数据还有假的呢。”许老师立时接过去说,“这年月有假不怪,没假才奇。”

“也是,墙里墙外都有假,学生只能是牺牲品了。”林思明白许老师是啥意思。

“你不是还写了个痛斥小文章吗,看来是真上火了啊。”许老师一下子又触到了林思的敏感神经。

“我那是气坏了,明明不可为之事,他还一本正经地下命令,能不气吗。”林思就是认死理,看不惯就得说,不认真的事就不做。她不是领会不了科组长的意思,她只是真的不想糊弄学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