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
风裹着雪,雪赶着风,在深山峡谷里发狂似得吼叫着,飞旋着。Www.Pinwenba.Com 吧群山隐退在风雪弥漫的夜幕里。
突然,从陡峭的山崖上,飞过一面鲜红的军旗来,一会儿飘过山间,一会儿又跃上顶峰,猎猎翻卷。紧跟着红旗,一颗颗红五星穿山越野而来,在白雪映照下,越发鲜艳闪亮。
这只钢铁洪流,就是驻军某部五一○一二、五一○一八的英雄指战员。为了落实“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怀着“普及大寨县”的雄心壮志,他们支援跃峰渠建设,连夜冒雪向太行山挺进。
山风,越发起劲地嘶鸣;大雪,仍在不停地随风飞扬。
战士们的脸冻麻木了,耳朵上挂着“冰铃铛”,眉毛上结成层层白霜,身上的雪化了,刺骨的山风一吹,转眼间又冻成了**的“银甲”,一走路刷刷直响。可是,你定眼一看,却见战士们用自己的雨衣,紧紧地抱着枪支、军械。在这支弯弯曲曲的长龙里,从头到尾却是一番龙腾虎跃雄姿,你在抢我的背包,我在拉他攀登山道……路旁一个战士,站在一块青石上,满怀激情地朗诵起**诗词: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仿佛是一阵春风,吹入战士心底,队伍更欢跃了,速度更加快了。
可是,又有谁能够想到,就是这支箭一般行进的队伍,刚刚经过了千里野营拉练,回到营房,也没歇歇脚,就又转战跃峰渠了!你看,那个走在队伍前面的年逾四旬的二营副营长顾丰年,本来身患血管炎、胃病和腰肌劳损等疾病,领导叫他住院治疗,他说什么也不肯,把手有力一挥说:“上跃峰,就是上战场。冲锋号吹响了,我怎么能躺在病床上?革命战士,就要永远冲锋在前!”一连连长范启水,就在部队出发当天,爱人远途来部队探亲,领导安排他留守驻地,但他一心扑在“普及大寨县”上,扑在修建跃峰渠上,他只简单安排了一下爱人的食宿,就投入了这战斗的洪流。一营机枪连战士王进军,队伍出发时他正发高烧达四十度,住在卫生队。当他听到集合的军号,便偷偷地跑出病房,在行军路上,他以惊人的毅力,坚持着,行进着。
猛然,在远方的风雪山口上,灯笼火把在游动。那点点灯火,一下子暖在战士们的心头。只听见口号声在山间此起彼落,遥相呼应,压倒了风雪的吼叫。“热烈欢迎解放军进山!”“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向解放军学习,向解放军致敬!”原来,山寨的贫下中农在大风雪中欢迎自己的子弟兵,他们把热腾腾的浓茶、红豆米汤、鸡蛋送到亲人手里。一双双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这支钢铁的队伍,仅用了二个夜晚,顶风冒雪、穿山跨谷,紧行军一百五六十里路,胜利到达工地。
工地,摆出一副冷峻的面孔,像要与战士们较量似得,横在大家面前:大雪纷纷扬扬,起伏的山峦上,白茫茫一片。零下几十度的严寒,滴水成冰。广大指战员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连夜研究、部署作战方案。第二天,天刚刚麻麻亮,就展开了开挖明渠的激战。
看吧,蜿蜒几千米的渠线上,龙腾虎跃,歌声阵阵。锤声、钎声、号子声,把这寒冷的雪天,闹得热气腾腾。战士们在风雪里,都脱了棉衣棉裤,只穿件衬衣,头上还像蒸笼似的,一团团热气散发开来。
各级领导冲锋在前、干在先,在大干中指挥战斗,在冲锋时呼着口号前进。师部领导同志三昼夜仅仅休息了五六个小时。某团政委赵东林,虽然上了年纪,但他和年轻的战士一个样,一身汗水一身泥,在风雪中也只穿件衬衣,把大镐抡起,掘得冻土山响。他白天施工,晚上在灯下学习马列,做思想工作,一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团长杨振波,五十多岁了,身上带着战争年代留下的伤痕,在渠道里挖土撬石,有一次师里通知开会,他一直干到离开会还有几小时才驱车赶去。
榜样,是无声的动员令。在各级领导干部的带动下,工地上下,像大海涨潮一样,一浪高过一浪。战士们响亮地提出:“大雪大干,小雪猛干,晴天拼命干,要和帝、修、反争速度、抢时间!”风吹来,雪打来,只当是老天给吹吹风,擦擦汗。衣内一身汗,衣外又结了冰,就在这冰天雪地,战士们一口气干了十多个小时,平均每人每天挖土石方三立方半到四立方,某班平均每人每天挖土石方竟达十二立方,这是多么惊人的干劲啊!
某团二营、三营和直属连,住地离工地较远,每天提前上工,步行五六里路,按时开工。中午在工地就着风雪吃饭,一碗饭吃不了几口就冰凉了。但是,大家却乐呵呵地说:“想想大寨贫下中农治山治水吃冰碴饭,比比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一口炒面一口雪,咱这点困难算个啥!”
千米渠段上,地质复杂:有的地段是大青石,有的是“狗头胶”卵石,天冷地冻,又黏又硬,有的全是“火焦岩”,闪闪发亮,铁一般硬。猛抡几十锤,钎头进不了半寸。可是,战士们豪迈地说:“石头硬,硬不过我们的钢铁意志,困难大,大不过我们普及大寨县的决心!”百分之七八十的人,虎口震裂了,手上打起了血泡,没有一个人叫声苦。
七连一个班长,叫邢金珠,右手打了八个血泡,磨破了,钻心地疼,他用手帕一包,又猛干起来。二连战士畅全省,两条腿生了疮,化了脓,用棉花和塑料布裹着,领导叫他休息,他只找卫生员换了点药,又继续战斗下去。通讯连战士李福泰,在掌钎时左手被打肿,吊着绷带,首长要他休息,他说:“这点伤怕啥?我左手不能动,右手照样干,肩膀还能抬!”
在这样英勇的战士面前,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有什么样的碉堡不能拿下?
在那激战的日日夜夜,哪里有苦难,哪里就闪烁着红色的五星;哪里有艰险,哪里就有英雄的战士!
海军驻邯办事处派车支援来了!
一○三三工区的大车小辆奔赴工地!
九四八部队,有车出车,有人来人,十一连有三个来队家属,主动给连队做饭,替下炊事班人手,投入跃峰渠的战斗了。
革命老前辈,爬过雪山、跨过草地的老红军彭润清,和几个退了休的年过六旬的老干部,也精神焕发,上跃峰渠参加激战。他们像年轻的战士一样,在十冬腊月的飞雪中,甩掉棉袄,只穿单衣,还汗流浃背。
在那高高的峭壁上,大字书写着:“修好一条渠,育红万人心。”是的,百里长渠,处处课堂。某部二营副教导员李政廷,到文教营给革命师生上理论辅导课、讲革命传统。住在界城公社的某部指战员,白天在烟尘滚滚的山上挖渠,晚上到李家山民兵连访问,军民一起,回忆抗日战争那烽火岁月,大摆地雷阵,炸飞鬼子兵的故事,学习**的人民战争思想。
三五五部队八连一个战士,在文教营帮助施工,由于干劲大、担负重,把扁担压折了,他就从营地拿了根扁担,送到文教营。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动人故事,到处传颂。
我们的军队不愧为伟大的军队。这只钢铁洪流,挟带着湘江水那一泻千里的气势,高攀着井岗山头那朝霞一般鲜红的旗帜,沿着古田会议指出的金光大道,踏着雪山草地上的长征足迹,一往无前!
他们顶风冒雪,苦战十二天,动土石十二万五千六百多立方,开挖明渠近八华里,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风雪红星闪闪亮,百里长渠腾热浪。以英雄的解放军为榜样,跃峰渠工地更加火红火爆了!
一九七六年四月二十四日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