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二章教育大突围 十二

2014-08-23 作者: 丛林小语
第一十二章教育大突围 十二

万宝强妻子杨建终于在县城郊区找到了一份工作,但还是重操缝纫旧业。Www.Pinwenba.Com 品 文 吧劳动强度与以前(在上海时候)相比,要稍显轻松些,但是工资与以前还存在较大的差别。现在,她早晨七点上班,晚上十点下班,一天要实干十四个小时。服装厂虽然有车子来回接送,但是,她回到租房子的地方,还要走十分钟的山路。我们想象一下,身兼两职的杨建云每天要比常人多所付出多少艰辛。就这样,她内心较为满足,因为她的月工资可以得到一千二百元左右。

她每天凌晨必须五点半起床烧饭,把孩子喊醒后,自己还要把当天的脏衣服洗干净。等到她吃完早饭以后,要一路小跑到山下等厂车,才能不耽误工作。她晚上十点下班,还要从山下那个买菜的人家把晚上以及第二天早上的蔬菜和肉食带回租处;回到住处,还要马不停蹄地把晚饭烧好,等女儿放晚学回家吃饭(县城放晚学一般都在晚上十一点左右)。由于她时间安排比较紧,所以,杨建云不敢有半点偷懒之心。作为一个四十来岁的女人,能经受如此的考验,这其中的酸甜苦辣有多少人承受得起?这其中的付出又有多少人说得清……

杨建云所在的服装厂是一个县建设局领导招商引资过来的日资企业,就坐落在本县城刚刚兴起的工业园区内。这里的大小老板个个笑容可掬,但是,为了多赚钱,他们通过各式各样的途径来“谋取”。其中延长打工者的劳动时间是这些老板常用的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对这个处于偏远的苏北农村服装厂,可谓是鞭长莫及。这个服装厂厂长是一个日本人,人惯称他为“小日本”。他对中国的语言只能说一些简单的口语。听说他刚到本地办厂的时候,工人的工资都在一千八百元左右,工人三餐全免费,工人的住房条件也很好,如果夫妻俩都在本厂上班,还可以享受一间单独的房子。那时,别看它是一所普通的外资企业,由于工资待遇较好,因此,全国各地的打工仔都像长了顺风耳似的蜂拥而至。大概过了半年光景,这里的工人待遇就开始大幅度降下来。究其原因:这个企业的日本老板通过调查发现原来周边工厂的工人人均每月工资要比自己企业低好几百元。现在,这个服装厂的待遇虽然比以前差,但是仍然比本县城许多国资企业好得多……

杨建云来到这个厂不久,让她意想不到的是:本厂工人90%以上都是从农村到这里为孩子伴读的家长。当她发现了这个秘密的时候,犹如发现了天外来客,她战栗了,甚至觉得浑身发冷。虽然当时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但是这个天气也不至于让她到了浑身发冷战栗的程度。她仿佛意识到这个基础教育世界已经到了疯狂的边缘。她极力寻找答案,可是她怎么也想不到……她曾经为此努力地思考过:为什么农村的孩子,他们读书都要往县城里面挤?……为什么我们的家长能够丢下自己红红火火的工作,不顾一切地租房伴读孩子?……为什么有些父母甚至愿意丢掉自己的尊严来为孩子伴读?……为什么孩子公立的学校不去读,偏偏要往私立学校(私立学校的费用相当高)跑?……我又为什么选择重点高中并且不顾一切困难而为孩子伴读呢?……难道我们农村中小学、幼儿园都是那么劣质吗?难道我们农村中学就那么误人子弟吗?难道普通的高中就培养不出优秀人才吗?……杨建云自己怎么也说不清这农村教育天地里面存在的玄机……

“你这样的家庭,还到县城伴读!”

“怎么啦,我家有七八亩地,孩子爸在家每年还能养两头猪!够糊的!”

“你家的小孩今年才上小学二年级,按这样计算,四年后小学才能毕业,七年后才能初中毕业,十年后才能高中毕业,人说十年寒窗图破壁,那是为了自己读书,现在,倒好了,孩子不仅仅要面壁十年,我们家长还要跟着孩子再面壁十年,人的一生只不过区区百年,我们为自己和孩子要花去二十年的宝贵时间,这究竟是“哪家子”教育?这付出究竟值不值得?难道我国的教育非要别人垫背才能从壕沟中爬出来?哎,我们这些可怜的伴读父母们,何时才能熬出头呀!”

“大姐,不瞒你说,我们村里的小孩子,十有六七到县城里了。我们这一辈子已经没有用了,我们总不能再让自己的孩子和我们一样靠农村的二亩地生活吧!”

“孩子太小了,你现在三十才出头,还可以到外面的大城市去闯一闯,等到孩子上初中的时候,再回来伴读孩子也不迟。现在就来为孩子伴读,这未免有点太早了!这付出未免有点得不偿失了……”

“一点都不早!我们村里还有四岁的孩子就被他的爸爸妈妈带到县城幼儿园上学呢……他们才是我们真正的学习榜样呢……”那天厂里停电,杨建云在厂里闲着无事,她继续和同事闲聊。

“你知道现在一个上县城幼儿园的孩子每年要花多少钱?”

“学费每年三千二,午餐每月二百,再加上其他杂费每年四五百元,大约每年六千多元,如果再加上父母伴读的费用,那就更不好说了!……”

“那私立初中呢?”“计划内的学生,培养费每年四千八,补课费、资料费、空调费等每年一千七八百。如果你是计划外的学生,境况就更惨了,有些人培养费三年培养费多得三万五千元,其他费用一个子儿不少;如果父母再给孩子上一个补习班或者课余兴趣班,那孩子的教育费用只能用“天文”数字来考量了……”

“不是说国家教育部明文规定,减轻学生负担,不准任何学校、任何形式来补课吗?怎么还要收补课费呢?……”

“那你就不懂了,现在教育主管部门虽然查得紧,但是有些学校,阳奉阴违,根本就不把教育部下的文以及教育法规当作一回事。更有甚者,有些老师还会和教育主管部门捉迷藏,大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想方设法在很偏僻的地方租个房子,偷偷地给自己班级的学生补课,以获取高额的汇报……据一位知情的老师透露,有些县城的教师,每年假期补课费就多得近十万元……私立学校的个别教师更是有恃无恐……”

“难道县城私立学校的老师就不怕教育局处罚他们吗?难得他们就不怕自己的铁饭碗被教育局给砸了吗?”

“怕什么!他们又不拿教育局的一分钱!有一些教师,根本就不是正式在编教师,教育局根本就拿他们没有办法!……不说了,车间主任来了!”杨建云的这位同事,别看她是从农村来的,对县城伴读教育这方面的事情真是了如指掌,她可算万事通了。看来,县城的伴读生活,对现在的农村影响真大!

听了同事的一番高论,杨建云开始对自己长期居住街道生活感到不满,认为自己太落伍于现实、太落伍这个新时代了……

和杨建云比较熟悉的还有一个姓鲍的辅助工,也是来县城伴读的。别看她现在是一个辅助工,她的来头可不简单。她原是苏州市某工厂里面的工程师,她大学毕业后,一直在苏州工作。她从车间技术员干到办公室科员,再从办公室科员荣升到公司某个部门的中层领导,深受公司董事长的器重。几年前,儿子上初中,老是上网玩游戏,并且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经过学校多次教育,仍然改变不了坏毛病。后来学校建议她让儿子换一所学校就读,她和老公考虑再三,没有任何办法。她便主动辞去公司的工作,把自己的儿子带到老家就读。

她凭借自己以前的同学关系,让自己的儿子在县城一所顶尖中学就读。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迷途知返,她便决定在县城中学附近租房伴读。在伴读的过程中,她实在忍受不了闲暇时候的孤独。她便来到这个工厂,做起了工厂的辅助工。说实在话,她不是来工作的,而是为了消除因为伴读而产生的孤独感……仅仅是为了让儿子迷途知返的……她为儿子才来过上伴读生活的……

根据杨建云观察,来这个工厂工作的伴读父母亲,素质有高有低,甚至还有让你不敢恭维的……有点近乎“高尚”之人的……比如说这个工厂的车间主任,她本来家里很穷,丈夫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由于她头脑灵活,又有心计,很快凭借自身的“美貌”取得了老板的信任,工作没有二年,她就荣升这个厂里的车间主任。她在工厂管理方面确实是一个天才,一张能让你心服口服的嘴,说起话来滴水不漏,根本让你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她对上司,嘴里往往流出的是甜甜的笑声,可是对待普通职工所露出的那可是一副非常严肃的面孔。她其实自身并不美,可是她凭借现代高科技的美容产品,让自己的面容变得十二分嫩白,让你很难猜到她究竟有多大岁数!据说这张脸很值钱,不仅仅摆脱了贫困的处境,还能为自己伴读“增光添彩”。

厂里职工的工资讲的是多劳多得,但是实际上是由车间主任和班组组长操纵的。他们两个人为了迎合和取悦于本厂的老板,争取更大的实绩,随意强迫这里的工人延长劳动时间,甚至随意克扣这里工人的工资。由于到这个工厂工作的人,大多数文化素质比较低,不识大字的文盲要占到四分之一,小学毕业生要占一半以上,初中生在这个工厂里就是说一个高学历的人才了,而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伴读父母是为了孩子读书才留在这个工厂而没有到苏南发达地方打工的。所以这些伴读的家长们,被人侵权了也无动于衷,被人“奴役”了也心甘情愿……

听说这个鲍主任很会训人,她训人的时候,能够轻松抓住你的“要害”,让你心服口服。什么道理都会说,什么方法都会用。对于初次见过她的人,肯定认为她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大人物”。有一天,县里开年终表彰大会,由于她“管理车间到位”,老板推荐她作为工厂的先进代表发言。面对台下黑压压的一片,她竟然吓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让台上台下的人大跌眼镜。有人说她小学没毕业,可是她的履历表上却明明写着初中毕业生。原来这个老板引以为傲的人才,竟然是一个舞池的旱鸭子。

在中国教育的征程中,现在风行的伴读是一个新生事物。伴读的父母亲更是备受社会的尊重。倘若有人要问我:“伴读的父母他们在伴读过程中究竟怎么样?”我的回答只有“神圣”二字。如果有人愿意从极个别的事例去推论,那是他们的事情,与我无关。因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

我生平优点不多,但是热爱教育事业是不敢落后的。面对社会暴风骤雨般的伴读行为,我真忐忑不安。伴读的路太艰辛,伴读的成本太巨大!面对我国严峻的教育现状,我们该怎么办?这实在是一个非常沉重的研究课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地努力!我记得民国时期,有一个叫张謇的人,他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为我国民族资本企业吹进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他创办的大生纱厂已经成为那个时代的标杆。究其我国近代民族资本发展的曲折历程,这是由于当时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我国民族资本有了喘气的机会,才得到较快的发展。而万宝强的妻子杨建云面对家庭经济的困难,便一心想通过“伴读打工”的策略,振兴家庭孩子教育。她现在也碰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期,连偏僻的农村也遍地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但是,她的伴读策略、伴读方法、伴读方式、伴读经验以及她的自身素质都无法与大城市的孩子父母相提并论,这必然使她在伴读教育方面不可能有太高的效益。因此,她在伴读教育的道路上一直是在成功与失败的边缘上摇摆不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