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教育大突围 一百一十三

2014-08-23 作者: 丛林小语
第一百一十三章教育大突围 一百一十三

县城中学“火箭班”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免费进入的。Www.Pinwenba.Com 品 文 吧他们拥有全校一流的教育资源,一流的教育环境,而那些普通班的学生有不少是交了几万块钱培养费才进入这个学校的。这些交了高价培养费的学生,做梦都没有想到他们会在这样的学校接受如此不公平的待遇;他们实指望自己能够在一个知名度比较高的学校里接受比较好的教育;他们做梦都没有想到他们在这里只是充当别人家孩子的作嫁衣裳。

当他们回过头来明白这些道理的时候,已经是夕阳如血、尘埃落定了……

县城中学除了每年招收前一百名免费生意外,他们还招收全县前三名特招生,这种特招生,待遇更为丰厚,他们在学校不但不交任何费用,包括食堂就餐费,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到学校食堂免费就餐(如果这些特招生,不愿到学校食堂就餐,这些学生每个月还可以从学校领取伍佰元左右的生活补助费),除此之外,这些特困生,三年还可以从学校获得一万元左右的奖学金。

县城中学为了弥补“这些亏空”,就肆无忌惮地招收大量的“高价生”。这些大量的“高价生”都被分配到普通班,使普通班的学生人数剧增,每个班级人数往往超过八十名,大大地降低了学校整体教学效果。

因此,很多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由于选择了县城中学而名落孙山。当这些名落孙山的学生与当年在中考中成绩平平的学生相比的时候,他们这才如梦初醒,由于县城中学大势敛财,而使他们的美好理想遭遇滑铁卢。因为,他们在比较中,发现那些当年中考成绩与自己相差“甚远”的部分同学,由于没有选择这个学校,却在高考中金榜题名……很多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懊悔不已!……但是三年如金岁月已经不能重来!

试想一下,当我们吃下苦果,再去诅咒这个“无能”的学校又有什么用处呢?毕竟这个世界上没有卖后悔药的……所以,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应该好好地反省自己的办学行为,我们绝对不能贪图自己的一己之利,而毁掉很多优秀学生的前途。要知道人的青春毕竟只有一次!

当许多考生家长大呼“上当”的时候,我们再把眼光投向别的高中学校。我们不难发现今天全国很多地方都是这样的,绝不是某一个学校这样做的,而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教育主管部门明文规定,小学每班不能超过30人,初中不能超过45人,高中每班不能超过45人。可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学校目无王法,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呢?是谁在背后给他们撑腰呢?是我们的校长头高万丈,还是我们地方政府设施区域保护呢?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不是精通时务者,只能够望峰息心,很难识破庐山真面目的!

为什么都是同样的学生,交比“火箭班”学生多很多的钱,为什么还要受到这么多不公平的待遇呢?这里面是大有学问的。这可不是我在上面文字中所能够表达清楚的。这些学校除了沽名钓誉之外,当然还有很多猫腻这里面……如果,要想把这些猫腻都说清楚,这可不是我们普通教师所能够说清楚的,因为这里面的水太深!……

但是,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他们希望用这些优生先天独到的天资,为他们在高考中挣得更大的荣誉,提高这些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他们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奠定必备的人才储备;为他们打好招生仗挣得更多的宣传材料。要知道这些学校考取一个清华北大,对他们而言,这无异于我们国家“神九”、“神十”升天!他们所放的庆祝烟花就多得上万元!……社会上赞誉的声音,就会很快淹没这个学校所有的“杂音”……我们试想一下,这样的经济效益、这样的社会口碑、这样的“美好”前程,即使有些“免疫”能力很强人,甚至超过坐怀不乱的柳下惠,他们也会随之利益的驱使,而丧失抗争的勇气。正如有位哲人所言:按照正常人的思维逻辑,在巨大利益驱使下,人人都有可能演变成为贪官。因此,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强大的抗诱惑能力,必须具备强大的“免疫”功能,我们国家的教育未来才能呈现勃勃生机。

亲爱的读者,当你们读到这里的时候,你们就会不难发现这些学校为什么会如此大势炒作原因,因为,这些“显著”的办学成绩,借此就可以为他们获得更好的生源奠定扎实的基础!甚至连周边的县市都会嗅到这独特的“状元”清香。而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一旦嗅到这些醉人的“芳香”,他们就会毫不吝啬地把大把大把钞票“捐献”给这些能够为他们带来“福音”的名牌学校。

我们都知道很多三流“人才”都是利用炒作成名的,因此,不会炒作的学校往往是很难成为名校的!现在很多学校利用“炒作”大作文章,把整个学校弄得乌烟瘴气。

现在很多学校通过这些“高妙”的手段,把老百姓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全部收敛到学校的大帐上。为这里的领导大行“奢侈”之风,提供了滋生毒素的温床;为这里的“干部”提供高楼、轿车等高档的消费品带来乘势而上的可能;同时也会为地方政府带来难以企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我们国家每年都在推行科教兴国战略,每年都在积极减免学生的学杂费,每年都在积极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可又为什么要把老百姓从国家政策中省下来的钱,拱手递给这些贪婪的学校呢?

一些民办学校,尝到了教育赚钱的甜头,大肆和某些部门联姻,或者在某些要员那里寻找保护伞,有些部门表面上大力支持发展地方教育,实际上是在积极地寻找“扔包袱”的地方。因为每年地方上的教育支出都是一笔非常大的财政开支,某些部门认为,民办学校能够为他们放下了包袱,可以为他们节约一笔可观的“教师工资”……要知道某些部门的初衷根本就不是让民办学校为老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资源!

他们可以把这些节约下来的钱到外面去招商引资,可以用这些节约下来的钱去兴办地方的节庆活动,提高地方的“财政收入”,殊不知政府部门卸下的包袱却转嫁给了地方的老百姓、学生的家长们。这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与整体的地方经济发展没有任何的益处,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背道而驰。同时这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极端不利。

作为普通教师,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是在背后干着急,说多了还能“自毁长城”。但是,有些话已经到了嗓子眼上,不吐不快。每年有很多家长、学生对高中教育望而生畏,高中教育的投资实在是太多了,比一个正常的大学生的开支还要多出几倍。难怪每年的农村中学的流生率持高不下。旧时代的文盲还没有完全清扫干净,新时代的文盲又在大量的繁衍,我国国民教育何时才能迎来明媚的教育春天?

但是我们看问题不能单方面,应该学会辩证、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这些地方的民办学校,由于刚刚兴起,虽然有很多的缺陷,但是它还是有很多的可取之处。那里的教师拿着是同等公办教师两到五倍的工资,他们干着是同等公办教师的两到三倍工作量,他们的教书积极性很高,他们在学校里人人有事干,人人能干事。这在公办学校是很难做到的。

我国公办学校教师数量一般情况是根据学校在校学生的人数,然后按照一定的老师和学生比例来确定的。可是学校在分课的时候,让教务处领导很难操作……

因为学校在分配工作的时候,第一是遵循领导不能安排“太多”课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学校在课时安排上,领导干部所带的课时数一般都比正常老师的课时少二分之一,因此大多数一线教师,他们只能起早贪黑地忙个不停,每周要上的课多得三十节;第二本着“任人唯贤”的原则,因此这些“贤能之士”,在课时安排上一般在正常老师的三分之一左右;第三本着“任老为尊”的原则,由于公办学校还有一些失去走上讲台能力的老教师,他们在等待退休,自然在课时分配上属于不能考虑的对象;第四由于公办学校的师资的头衔不一样,这里有公办老师、聘干老师、合同老师、乡聘教师、校聘教师,所以他们在分配课时的时候,自然偏重的程度就不一样,往往公办老师的课时安排要少,其实在学校最累的就是校聘教师。(我在这里重申,校聘教师也是国家正规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只不过是还没有拿到我们县每年一考的编制)。

现在国家又出台绩效工资,大家都对这些很敏感。结果让领导很难操作。绩效多给年富力强的教师,老教师不服,因为这些老教师认为自己年轻的时候,苦果累过,现在自己年纪大了,在精力上自然比不过年轻的。绩效多给老教师,年富力强的教师不服,因为自己现在实实在在“多干活”、“多出货”,学校又凭什么不多给我们绩效。这样很容易造成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多不如干少的,干少不如干巧的,干巧不如没干的现象。

所以很多学校校园里存在对教育现状不满的情绪。但是,好在忠贞不渝的教育工作者还是大有存在的,公办学校教学成绩比民办学校教学成绩自然也不会逊色多少。当然这种分配不公平如果长期漫延下去,很容易导致学校不正之风的盛行,对我国整个教育事业是相当有害的。

因此,我认为现在公办学校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方面它是不如民办学校的。

但是,如果从我国办学宗旨考虑,公办学校的普遍性、免费性、实效性、公平性、平和性都是民办学校无法抗衡的,它不可能导致可怕的生源大战。就现在民办学校的现状来看,这里的教师大多数对未来的前景比较乐观,他们普遍认为乘着年轻,在民办学校好好打拼几年,获取一定的经济基础,然后再回到公办学校去养老!

而这种“策略”不是民办教师个人想出来的,而是地方政府给他们想出来的。因为地方政府规定,从公办学校到私立学校任教的老师,他们的人事关系还保留在原来学校,他们可以随便出入私立学校。

就目前的公办与民办这种教育双轨制度,我们不能妄加评论谁好谁坏。如果就好的方面来说,那么他们应该是各有千秋,但是,私立学校在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效果方面那是公办学校望尘莫及的;就弊端而言,民办学校对推动全面素质教育、平民化教育是极为不利的,同时也很容易走上极端功利化教育道路。

因此,我们国家教育工作者在如何克服公办学校和私立学校弊端方面,真的还有很长路要走。我坚信,只要广大教育同仁都能够从我国百年教育大计出发,从狭小的自我中超脱出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就一定会突破重重障碍,迎来霞光万道的教育春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