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教育大突围 一百一十八

2014-08-23 作者: 丛林小语
第一百一十八章教育大突围 一百一十八

提到体罚,我想起了我们学校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校长。Www.Pinwenba.Com 品 文 吧他在教育那些犯错误而且屡教不改学校学生的时候,他的教育方法很特别、很受用。我认为他的得道教育经验应该在我们教育界大力推广,让我们的家庭教育和素质教育渗透无限的关爱。学校老校长能够用无限关爱之情在受教育者内心深处埋下非常珍贵的感恩种子,从而使受教育者产生改过自新的动力和激情。

我们这个学校虽然校规“森严”、校园内“高墙”林立,可谓是“全封闭管理”,但是学校内极少数的调皮学生对“高墙”内的学校生活感到单调、枯燥。因此经常有一些调皮学生上过晚自习以后,趁着夜色,越过“高墙”,到学校外去上网吧、逛游戏厅。学校里这位老校长是一位心地非常善良的老校长,他了解情况后,决心要改除这种“散漫”的局面,但是他又不希望采取简单的体罚使那些调皮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因此,他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一个高招,让学校内的调皮学生不敢再犯。

他的做法是这样的:有一天,他看到有一位调皮学生,趁着夜色,偷来一个小凳子,放在墙下,一个上窜,很快翻上墙头,这位老校长不动声色,等到这个调皮学生翻墙之后,他才出现在高墙下。他知道这个调皮学生在“打野”之后,肯定又要从这个地方翻进学校内,因此,他就把这个凳子挪开,而自己却趴着那个地方,专等那个调皮学生归来。

这个老校长一直在那里趴着,几个小时过后,只听“嗖”的一声,有人从墙外翻到墙上,并且从墙上朝这位老校长的身上一跃而下,正好踩在这位老校长的身体上,这位老校长并不声张,站起来走到早已吓坏了的调皮学生身边,问寒问暖,嘱咐他,现在寒冷冬天,出校门容易着凉,并且老校长不用眼睛去认识这位调皮学生是谁,让他径自离去。这位调皮学生从这件事深有感触,决心与过去诀别,决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不辜负老校长的良苦用心,潜心读书,发奋努力,终于在几年过后的高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南京大学,并且现在成为我们家乡远近闻名的南大博士生。

我们从这位老校长教育调皮学生的方法可以看出,教育的天性要富有爱心,正如有一位教育专家所说,没有爱的拥抱,再紧都不会感到温暖。所以,我们在对待学生犯错误,我们首先要多动脑筋,一定要给学生多留一点自尊的空间。如果方法简单,那你所付出的劳动就会付之东流,这不仅对学生无益,还容易伤及自己的身体。教育是不需要空洞的说教,更不需要太多的唠叨,要知道有时候一个抚慰的动作,却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巨大潜能,并且还能够使学生的反省头脑复苏。

我也知道教育需要因地制宜,不能千篇一律,但是我们老师不管在实施什么样形式的教育,我们都要用一颗诚挚的爱心,去感化学生,不要肆意践踏学生的自尊,不要婆婆妈妈地向学生灌输一些肤皮搔痒的大道理,多向这位“得道”的老校长去学习,才能在教育学生方面水到渠成,才能使自己的学生都朝着健康幸福的方向稳步前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国家的可造之才。

另外,我们老师绝不能在处理学生过错的时候,带着个人的成见,甚至带着打击报复的心态去故意去整自己的学生。

关于这一点,我亲爱的读者,我说这些话绝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我知道有极少一部分老师心里不健康,把孩子犯错误当作有意在刁难自己,有意在给自己找麻烦,有意在学校领导面前给他出洋相,于是,他对学生的教育,不再是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教育,而是用来发泄个人私愤的“皮球”。

这些老师在教育“那些”学生的时候,往往体罚的深度都是有一定的“痛”度,很容易使学生受到不同程度的外伤,甚至有流血现象。对于这样的教育,学生永远是不会在心里佩服自己的老师,相反,他的惩罚很容易在孩子的内心深处产生永久性的伤痕。

学生由于年轻,力量与一些成年的老师相比较弱一些,在“摔跤”上根本不是老师的对手,加上整个校园所有的“真理”都是掌握在“老师”的手里:不管学生的行为有多“正确,学生永远都是错误的制造者,都是真理的无缘者,永远只有被“打”的份;不管老师的行为有多么的欠妥,老师打人有多么的不应该,老师永远都是教育真理的化身,永远都是打学生的主动者。

按道理说,学校是个说理的地方,可是这里有时也会出现“有理讲不清”的现象……我们的“先生们”,你们一定要知道,这些学生虽然现在还不是你的对手,他们可不是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动物,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万物精灵,他们会把你们老师那些不妥的地方,牢记在内心……而这些牢记在学生心中的这些怨气,它不是什么容易变质腐烂的东西,而是一颗颗暂时没有发芽的种子,只要他们离开学校、走上社会,这些带着体温的种子就会在一些适当的时机,破土而出。

虽然,这粒“种子”,往往不会给我们老师带来太多的麻烦,但是他们会在一定的场合,给我们老师难看;在某些大场合,叫我们有些老师下不了台。当然,这粒“种子”除了在老师身上发泄外,他的“怨气”还会辐射到社会深处,给很多无辜者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

这些看上去“很自然”的打击报复,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能够努力去研究这些“叛逆”的现象的根由,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这些看似报复的行为往往是我们老师由于自身的缺点和不当的教育方法造成的。当然,这些学生也有感恩心理,只不过他们的感恩心理已经被那些“强大”的报复心理所湮没。

我记得,有一位教育专家,在研究希特勒的时候,他发现希特勒为什么会对犹太人那么深恶痛疾,原因是希特勒在上中学的时候,他的老师是一位犹太人,曾经对他有一点“小过结”,这便在他幼小的心里产生难以磨灭的伤痛,于是这种伤痛,便在后来恶化成为:他对像他那位老师一样的人种都产生了不共戴天的“厌恶”情绪。结果,他给全人类带来沉重的灾难。当然,我认为这这种观点,有点牵强附会,但是,这种观念,却能够给我们教师敲响了“体罚”学生的警钟。

万宝强对班主任老师这种处理学生的方法,虽然有一点看法,但是他是一个非常知书达理的人,从来不会在公众场合给人难看,总是喜欢有一些礼貌性的语言来和谐气氛,尽量让对方的心里平和下来。

为更好地解决问题,为了最终把这些“皮毛小事情”化解成为空气,不再在各自的心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反面影响。因此,万宝强不管班主任老师怎么说,他都顺着班主任老师的“毛”吹,努力使这次特殊的“家长与学校”的交流朝着友好快乐的方向进行。

万宝强也知道班主任老师毕竟是为自己女儿好,他同每一个学生都是无冤无仇的,只不过是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有点偏左罢了。他的“变相体罚”教育并不是一无是处的,他对班级有些同学还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据我所知,他班级的学生,见到他就像老鼠见到猫似的,对他“毕恭毕敬”;他班级老师上课,学生很“遵守”纪律,往往会出现奇特的“安静”。这一点,往往让很多年轻的班主任,“惊艳”不已。

但是,他没有考虑到任何教育方法都有它适应的人群,也有它不适应的人群。万宝强女儿乃是他“变相体罚”教育中最不适应人群中最突出的代表。

万宝强认为,如果班主任在开始实施“变相体罚”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错误,并且能够积极采取必要的变通方法,改变一下自己教育学生的方式,那么他在教育方面就不会出现今天这么“严重”的后果。

万宝强不能用完美这个词语来“赞美”女儿班主任老师,因为,班主任老师也毕竟是一个县城中学的高中老师。他的敬业精神更应该让更多的老师来学习、来追捧,他绝对不能用简单的教育方法来处罚学生。要知道这些学生,可是经过中考严格赛选出来的“小宝贝”。

因此,万宝强认为,在教育舞台上,做一个普通的老师很容易,如果你要努力做一个杰出的教师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他不仅需要丰富的学识,同时还需要一个善于变通的教育思想。

如果我们深知自己是一个普通的老师,而满足自己的现状,不思进取,那么我们就是一位不称职的教师;如果我们对学生教育的时候已经知道自己教育方法出现错误了,我们仍然不知悔改,而且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那么我就会认为这是我们老师的“可悲”了。

我们应该知道学生也是人,他们毕竟不是天上的神仙,他们也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如果我们老师知道自己在教育上已经出现很多红灯了,仍然在平庸的麻将桌上、刺激的“游戏”中寻找“最低级”的乐趣,这就不再是“可悲”的问题了,而是“最可恨”的事情了。

要知道我们老师身上所承担的责任是巨大的,我们的工作不仅仅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还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要知道我们的每一个微笑、每一个手势、每一句话,都有可能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阶梯,相反,也有可能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障碍。

如果我们老师都能够认认真真地反思自己每一天所扮演角色的成败得失,并且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行为,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我认为,不管你现在教育教学水平有多低、你在教育界所处的地位是如何的谦卑,我相信你的“教育”明天一定会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万宝强对班主任老师教育方式只能是表示“理解”,而对自己女儿在班主任老师这种不思变通的教育中所承受的痛苦则感到无比的惋惜。因为,他知道女儿如果在老校长这样教师的教育下,是绝对不会发生这么多烦恼事情的。

想到这里,万宝强感到身上的担子沉重了许多,为自己以前没有走好的教育之路惭愧,为自己不能更好地为孩子、学生服务而伤心。他知道自己的学生中也有不少因为自己教育不当而走上“不归路”的;他也知道自己的这种“自觉”已经成为迟到的“爱情”。他觉得自己现在唯一能够弥补这些过错的,就是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发愤努力,多去借鉴那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多向魏书生、李镇西、秦德林等当代教育家学习,把自己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到新的水准,为中国教育春天的到来贡献自己的满腔的热血。

现在,万宝强感到一丝安慰的是:自己还年轻,刚刚四十来岁,未来的教育之路还很长,只要自己能够牢记教育之道,多向老校长学习,多为学生的长远利益着想,多用自己实际行动来弥补以前教育的不足,就可以迎头赶上。

万宝强认为自己只不过当今教育战线的一分子,教育的春天是需要鲜花、绿草、鸟语、细雨等共同打造的;他也知道“一枝独放不是春”的道理。因此,他多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唤醒教育的良知,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走出真空的“小作坊”,回归教育的本性,让更多的受教育者,接受更多的阳光、雨露、风霜的洗礼。

他知道这种“革新”的思想,现在已经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的上空“弥漫”,但是,由于我国农村教育积垢太重,现在很多教育新理念只能是“大风吹草帽”,很难有它生根、发芽的沃土,大有露重飞难进之感。

面对如此境地,他仍然对中国的农村教育充满信心,他希望自己能够用自己微不足道的的努力,来改变农村教育“陋习”,不愿做今天农村教育的配角……

我认为他现在的教育教学能力,还没有得到一定的“档次”,尤其他对女儿的教育,我更不敢恭维,就他目前的教育水平而言,他的教育水平只停留在“业余”的层次上:他非常理解自己的女儿,但是他又不能立即能够改变自己女儿已经成为天性的固执之心;他也非常理解班主任老师的教育方法,但是他有不能转变班主任老师一贯所坚持的教育“理念”。

我这里并不是说万宝强比女儿班主任在教育方面有什么高明之处,我只是向我广大的读者陈述一下他的教育变通思想。因此,我始终认为一个优秀的老师和普通老师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只不过在教育理念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别,他们之间绝对不存在什么难以逾越的鸿沟!如果“普通教师”都能够放下自己高贵的架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习别人的教育长处,变通自己的教育理念,并且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不懈努力,我相信任何一位普通的老师都能够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民教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