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教育大突围一百四十六

2014-08-23 作者: 丛林小语
第一百四十六章教育大突围一百四十六

高明老师离开县城中学时,是在中午,那天下着中雨,从巢湖市过来接高明老师的专车停在县城中学的门口。Www.Pinwenba.Com 品 文 吧高明以前的学生,听说高明老师要到外地任教,很多学生冒雨来欢送,二百多个学生竟然没有一个带雨伞的,那场面非常感人,有的学生拿照相机拉高明老师摄影留念;有的学生拿出笔记本要高明老师签字;有的学生拿出自己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赠送给高明老师;有的学生蹲在学校石墩旁边抹眼泪;还有些调皮的学生把高明老师抬起来举到空中,当“熊猫”,哭声、笑声、泪水、雨水搅成“一锅粥”,让很多领导、同事为之动容。

万宝强女儿站在学校对面的小店门口目送着高明老师,任凭雨水打湿衣服,直到飞奔的小轿车从自己泪眼中慢慢消逝,她才像一个游梦人似的回到教室的椅子上。她的脸有点发烫,仿佛失去了人生中不可再得的稀世珍宝一样难受,嘴巴半晌说不出一句话。原因是刚才很长一段时间她在抑制自己的“离别”情绪,为了不让同学、高明老师看出她的“悲痛”。

她疲惫地坐在椅子上,将手支在自己的腮帮上,这时她的心脏难受的发胀,好像要从自己的胸膛里面跳出来。她的头脑里有很多疑问,需要找到答案。

高老师竟然到外地私立学校去任教,这真是不可思议!

难道高明老师眼里就认钱吗?难道我们这些学生让他如此失望吗?难道这个“辉煌”的县城中学就没有他值得留念的地方吗?这里面肯定存在灰色的“猫腻”,这里面肯定存在不能见阳光的“难言之隐”。这么一个优秀的高中数学教师,这么一个难得教育人才,竟然让一个私立学校用钱给“挖去”了。这县城中学纯粹是在开国际玩笑!

高明老师绝对不会,绝对不会只为了金钱。谁也不会那么傻,谁也不会愿意丢下一个县城最好的公立学校到没有编制的、没有安全保障的私立学校去任教。

在万宝强女儿眼里:公立学校的条件要比私立学校条件好,更何况私立学校在我国刚刚起步,私立学校占用地要政府规划,私立学校招聘教师需要政府政策“倾斜”(很多地方政府出台这样政策:公立学校的教师到私立学校任教,可以保留教师编制),所有教师工资都要私立学校支付,私立学校招生需要政府行政“干预”(很多地方政府允许私立学校首先到生源学校考试招生),而这些学校的职工工资都是来源于每一个学生的学杂费、培养费,很多机制还不健全,许多方面都要政府去鼎力扶持,不然的话,就很容易陷入绝境。

在政府的鼎力扶持下,许多私立学校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他们可以用高薪聘请县内外教育“顶级”人才,为私立学校“贴金”、“树旗帜”、“增强活力”;他们可以用低薪聘请县内外“三流人才”,为私立学校“壮大教师队伍”。

就在去年,本县城一所私立高中学校,为了提高知名度、美誉度,他们以年薪三十万元人民币从高考状元学校“挖来”一个“重量级”的高三数学教师;他们以年薪二十万元人民币从高考榜眼学校“挖来”一个“次重量级”的高三英语教师。这些“重量级”的名师到来,使这所名不经传的私立学校一夜成为县城明星高中学校。

如果我们的脚步望乡下走一走,现在私立幼儿园“充塞”大街小巷,不少“殷实”的乡村干部摇身一变成为私立幼儿园董事长;不少初中没有毕业的半文盲成为幼儿教师。而这些私立幼儿园的教师工资一般在八九百元每个月,这里教师的责任很多停留在“让小朋友不哭”的层次上。这些私立幼儿园都有“营业执照”,硬件实施都符合办学条件,但是软环境建设还存在很大“漏洞”。

为什么我们国家在基础教育、素质教育舞台上还会存在这么多不和谐颤音呢?不错,这里面很多问题同我们国家现阶段基本国情有关,生产力水平不高、地区发展不平衡、国民科学文化知识普遍不高、现行的教育制度还不完善,但是,我认为更多的问题都是人不尊重教育规律造成的。

就我国现在的基础教育而言,应该可以这么说,它还处于世界教育体系中的“起步阶段”,尤其是我国的农村教育更是“显得稚嫩”。我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当然是有很多理由的。本来我国建国就比较迟,新中国的基础教育自然起步就很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基础教育真正走上“大众化”道路,仅仅才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因为,我国建国初期的基础教育几乎在史无前例的、人为的文化大革命中“摧残殆尽”了。

七十年代,我国农村教育还是停留在初中毕业生“教”小学生,高中生毕业生“教”中学生,甚至还有些地方还出现小学生毕业生“教”小学生、初中毕业生“教”初中生的现象。

也就是说,那时教师队伍中的师资水平是相当的低下,学校校舍也是相当的简陋。农村很多学校校舍是“土房子”,学生“坐”得是“土凳子”,“趴”得是“土桌子”。到了八十年代,这些情况才有所好转,“土房子”基本上变成了瓦房了。

到现在为止,虽然校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基本上变成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了,但是师资队伍中存在严重的、良莠不齐现象。有知识体系严重退化的“民办”老师、有土八路出身的“聘用干部”老师、有县市向社会招聘的“代课”老师、有科班出生的“公办”老师、还有没有编制的“校聘用”老师。这些老师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由于教师的“身份”不一样,他们对我国基础教育奉献的程度也不一样。当然,他们所得到的“工资报酬”是不一样的。

公办教师拿国家规定的全额工资;聘用干部和以工代干的教师拿国家规定的全额工资,另外每月要交一百多元的养老保险金;至于“市级聘用”代课老师和“县级聘用”代课老师开始只拿公办老师的四分之一,后来经过这些老师的“大力争取”才上升到公办教师工资的百分之八十,近几年终于“丑媳妇见到了公婆”,已经享受公办教师的待遇了;以前还有“乡级聘用”教师,这类教师最可怜,他们一直拿不到公办老师的十分之一,从30元到80元,再后来涨到380元,连“校级聘用”教师都不如,因为“校级聘用”教师工资大体都在五百元左右。

就现在,学校老师工资还是悬殊比较大,基本工资最高的是每月三千五百多元,而最低的工资是每月只有八九百元。这种“贫富”悬殊,必然会导致公民基础教育呈现“良莠不齐”的局面。

我说这些老师的“性质”不一样,并不是他们没有合格的学历、没有教师资格证书,而是因为这些老师没有拿到国家教师的正规编制(私立学校除外)。由于学校老师存在着“三六九等”的区别,所以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性、态度、敬业精神都存在严重偏差。

最不可思议的是,往往是工资拿得最多的,却是学校最清闲的人。而那些工资最微薄的“校聘用”老师,往往是学校工作最辛苦、教书最认真、教书的效果最好的人。也许这也是一种“围城”效应吧!这种奇怪的现象虽然不会在农村所有学校表现出来,但是,这种奇怪的现象却是在我们农村学校还是相当普遍的。

恕我直言,这种奇怪的现象绝不是我们教育系统中“独有的版本”,而是农村乡镇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现象。

因此,我认为这种社会现象是极不合理的。就以学校的“校聘用”教师为例,他们都是从师范院校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仅仅是因为他们在本县招聘考试中,没有得到录取分数线,而被挡在县教师编制之外。

他们所受到的“待遇”和在编制的教师相比,真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也许有人会说,“校聘用”教师工资那么低,为什么还心甘情愿去干这份差事呢?因为这些“校聘用”教师,他们在学校学的是“师资类”知识,他们不教书又能干什么呢?况且,现在农村中学正是需要用人的时候。

如果现在学校不需要招聘教师,当然,这可另当别论。关键是现在学校需要年轻教师来优化农村教师队伍!我们试想一下,我们的政府部门和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这样做是不是有点欠妥?如果我们的教育决策者,再不去好好地反思这种做法,势必会让“读书无用论”思想抬头。这对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会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相信这些极不公平的、极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肯定会得到一个较为满意的结局。

为什么会产生上述独特的社会现象呢?追根求源的话,应该是我国独特的国情决定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教育更是一场毁灭性的打击。城市很多学校都解散,大量的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整个社会一度出现可怕的混乱局面,把知识权威当作牛鬼蛇神,把科学家搞学术研究当作“走白专道路”,把交白卷的大学生张铁生、黄帅当作全国的大英雄来赞颂,把整个学校当作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政治附属物,把知识分子当作臭老九。于是“知识”成了卖不出去的“烂山芋”,知识分子一度成为流入无边沙漠的“溪流”,很难找到他们建功立业的足迹。

高科技人才成为濒临灭绝的“扬子鳄”,大学生成为稀有国宝大熊猫,高中生成为散落在深林之中的灵芝,连初中生也成为百草丛中骄傲的“小蜜蜂”。由此可见,我国文化大革命阶段中的农村教育倒退到什么程度,我们可想而知。

我们必须承认这个现实,但是,我们必须无条件地承认这些没有太高“素质”的老师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我不说什么高深自然科学知识了,也不说高深的社会科学知识了,就拿现在学校教师必须具备的普通话来说,五十岁以上的农村教师,普通话水平很少有人得到“二甲”的。这里面的原因我不说大家都会知道。

那时农村教师,能有几人会说普通话的?因此,他们的学生很少有人会说普通话。这里不存在“太多”的偶然性,因为,这是历史中存在“太多”的必然性。这不是老师的过错,而是那个落后的时代造成的。再说,历史发展是具有连续性的,总是从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中不断完善起来。你不可能从高空中建立一个没有基础的“宫殿”。

因此,我们在国家发展的今天,我们千万不要忘记那些曾经为了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过的“知识欠缺”的老师们。他们把自己的美好青春奉献给“那些贫穷落后”的学生们,献给了那个“落后时代”的教育事业。我们国家应该对这些人怀有同样的敬意,应该让他们得到他们应该享有的报酬。要知道他们没有更好的“素质”,绝不是他们自己的过错,而是一个特定的时代造成的。

如果没有这些“知识欠缺”的教师队伍,又哪有今天高素质的老师呢?因为,我们从他们歪歪扭扭的字迹中发现了真理的曙光,我们从他们并不闪耀太多哲理是语言中,闻到了知识的芳香,找到了我们开启智慧打门的钥匙,他们就是在黑夜手持蜡烛为我们照亮理想目标的引路人。我们更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热爱他们,关心他们,因为我们不能忘记那些“沉甸甸”的过去,如果我们忘记他们,就意味着背叛这段“沉甸甸”的历史。

写到这里,我的心是非常沉重。为什么呢?因为我的三位启蒙老师,他们都是我国早期的民办教师,由于他们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被国家当作不合格民办老师辞退的。他们现在都已经六十岁开外了,呆在家里,生活很清苦,国家没有给他们一分钱工资。

想当年,他们也是农村中非常稀少的“知识分子”,当时的农村学校,没有现成的房子,也没有教育主管部门分派的教师。是他们想方设法在生产队“共屋”中找几间可以遮风挡雨的房子作为孩子们的“学校”。他们的工资待遇,从生产队的“工分”到每个月几毛钱,再从每个月几毛钱到几块钱,再从每个月几块钱到每个月几十块钱。临到被国家辞退的时候,每个月也没有拿到一百元工资。他们辞退的时候,年龄都接近五十岁,教龄都近三十年。

我们学校曾经还有一位很特殊的“老校长”,他被国家辞退后,又继续干了近二十年的“乡聘教师”,到二零零六年底才从教育战线上退下来。他退下来的时候已经是六十八岁了。说句笑话,他离开工作岗位的时候,还不是自己主动提出来的,而是学校组织教师体检的时候发现他患严重的高血压,镇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害怕他“殉职”于任上,对国家的教育事业产生负面影响,由学校领导出面请他离任的。

说实在话,这样的教师,上哪里去找?他拿着每个月180元的“乡聘教师”工资,干着现在三个“校保安”工作。他一辈子拿国家给予他的工资还没有现在老师一年的工资。对于这样的老教师,我认为,国家应该在他们晚年生活中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毕竟他们把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贡献给了我国的教育事业。

因此,我们在着力打造现代化教育的今天,我们不能在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方面束手无策,被动地“适应”社会,我们政府应该不断完善教育制度,尊重教育规律,多为民生着想,让孩子不再为上不起学而烦恼,让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都朝着公正公平的竞争轨道上前行;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拿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抛开个人的私利,努力使教育的天更蓝、教育的水更纯、教育的地更肥沃。只有这样,我国教育的春天才能繁花似锦,香满世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