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教育大突围一百五十四

2014-08-23 作者: 丛林小语
第一百五十四章教育大突围一百五十四

已经深夜,在万宝强何杨建云伴读租房里点灯还在亮着。Www.Pinwenba.Com 品 文 吧

“人要是没有疲倦那该多好,我就可以把老师布置的作业一题不漏地做好,我就可以爸爸从教育书店买来的高考复习资料全做完,我就可以轻松考上清华、北大了。”万宝强女儿对一直陪伴左右仍然没有睡觉的妈妈杨建云说,“如果你困了,你先睡吧,我还要把这个数学试卷做完才能睡。”

“你现在困不困?闺女?”杨建云关心地问。

“我现在觉得很好,我的精力充沛着呢,我有足够的精力熬到深夜两点钟,坚持就是胜利,妈妈。”

其实,万宝强女儿并不真的觉得好过,因为她眼中的血丝已经超出了她忍受的限度。

“你不要再做作业了,”杨建云心疼地说,“现在已经是深夜十二点钟了,我看你眼中已经有血丝了。”

“没事,比这更严重的情况也曾经经历过,我还很年轻,一天四个小时的睡眠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再说,我可比古代头悬梁的苏秦要占很大优势吧。”

“这个无法比较,苏秦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杨建云说,“现实中哪有这等贤才。”

“妈妈,高考是人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过的‘门槛’,它是全天下读书人的‘死敌’,但是,我们现在必须把它当做最亲密的朋友,因为,我们只有通过它的帮助我们才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闺女,我也知道这个道理,”杨建云说,“你要知道为了高考,不知要消耗多少人的心血,不知要有多少人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我真的为此难过。”

“妈妈,你不必为此难过,如果,全天下人都对高考没有兴趣,那才是一件最让人难过的事情呢!你应该为我们这些努力为高考前赴后继的人高兴才对。”

“女儿,对这样的高考,我又怎么能快乐呢!它让人绞尽脑汁;它让人疲惫不堪;它让人声嘶力竭;它让人面目全非。”杨建云激动地说。

“妈妈,不要考虑多,再坚持一个多月,我们就会彻底解放了,胜利往往就在最后五分钟。”

“不要说了,赶快睡觉。”杨建云催促女儿说,“如果你不睡觉,你的脑筋会糊涂的,明天的学习效果肯定不好。”

“我头脑清醒着呢,我的头脑非常清醒,就跟天上的星星一样清醒,再过一个多月,想再去努力,就没有机会了。”

“你现在必须睡觉,妈妈也要睡觉,连天上的神仙以及没有生命的星星都要睡觉。”

“妈妈,我求求你,你先睡,我再坚持一会儿一定睡。”

最近几天,万宝强女儿还像着了魔似的,对学习开始发起最后总攻,每天都要在妈妈的反复催促下,才能上床睡觉,有时为了避开妈妈的催促,她还在被窝里面打着手电继续学习……

“要是女儿能够早一点反省过来那该多好啊!我们就不会受那么多的罪、吃那么多的哭,只可惜这个‘春天’来得太迟了!迟到就迟到吧,反正这是‘春天’,但愿这个‘春天’也能够开出美丽的花朵,散发出醉人的馨香。”杨建云心里想。

高考的脚步在一天天“逼近”,这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就好像已经听到了出征前的锣鼓声。是凯旋而归?是落荒而逃?还是英雄末路?此刻,他们的“心弦”已经张弛到人生最大的“极限”。不管是洋洋自得的“优生”,还是愁眉苦脸的“差生”,他们都无法使自己的心绪平静下来。因为高考对他们来说已经是“箭在弦上”,都希望自己能够在高考的博弈中成为“优胜者”。所以,我认为这个阶段对于读书人来说,它就是人生中最感疲惫、最感困惑、最感忧伤、最感亢奋、最感奋斗艰辛的时期。

我也是从中过来之人,深知个中艰苦滋味。现在想起,仍然心有余悸。因此我要说在应试教育的舞台上,是很难体会到读书乐趣的!而高三学生生活更是枯燥、单调生活的“风头浪尖”。尤其是现在的高三学生!每周要上六天零“四分之三天”的课(从星期一直到星期天都上课,只不过是星期天下午第二节课后放小半天“假”);每天早上5:00钟起床,5:30到校,上午五节课,下午四节课,晚上四节课,一直要到深夜十一点才放学。

不少学校为了高考多考几个本科生,甚至把高三的与高考无关的课(比如:文科班级、理科班级把音乐、美术、体育课)“扫地出门”。这样,学生每天在校伏案读书时间都在十五个小时以上。除了中午、晚上的吃饭、上厕所的时间、“可怜”的课间时间,其余的时间“都是”在教室课桌上面度过的。甚至有时可怜的课间时间,也会被老师的作业挤得“没有了”。学生完全成为读书学习的机器了!说句不客气的话,现在高三学生的单调生活,甚至比“清教徒”生活还要乏味。

一堂语文课,老师总是让学生反反复复地“玩味”、“深掘”其中的知识点。甚至是对课文“每一句话”的意思、出处、语言风格、继承性、饱含的哲理、运用都要“滚瓜烂熟”于心。连作者的名字、出生年月、学识专长、文学流派、写作动机、文风的影响力也都要仔细分析,一一研读清楚,绝不能马虎放过!

我知道学术需要严谨,知识需要形成体系,知识需要循规蹈矩,但是,我们可不能把“牺牲孩子的身体健康”为代价,以“摧残孩子的天性”为筹码。当我们每天看到从学校里面走出的学生,一个个戴着“电灯泡”一般的眼镜,这又怎么不让人感到揪心和困惑呢?难道我们教育殿堂里面不是造就人才的地方,而是一个个变着戏法,让孩子遭受身心重创的“古罗马角斗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是以培养人才为己任的,对这样的应试教育,还能够坐视不管吗?

我们现在很多学生理论知识“洋洋洒洒”的,可是要他们到实验室里面做起实验来就显得“笨手笨脚”的。上次,我碰到一位在美国留学回来的、我的学生,他向我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我们国家的一些留学生,到国外一所学校参加一次书面考试,结果全校前十名的学生被我们中国的留学生占了八个。可是到了学校组织的理化试验考试,全校倒数三名学生被中国的留学生全占了。这种反差绝不是个别的偶然现象,而是在国外很多学校都有此类似的现象。这不得不让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好好地反思一下这里面存在的问题。这绝不是表面的成绩问题,而是我们国家现行的教育制度出现了问题。当我们看到“中西”两种教育制度碰撞后擦出的“火花”,难道我们这些教育改革者就没有一点内心的“愧疚”吗?我们都知道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现代化建设造就千千万万个的有用人才,而不是造就千千万万个会做“两道数学”题目、会写一些“纸上谈兵”文章的“应试型”选手。我们都知道世界诺贝尔奖,它代表着世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最高成就。为何我们这样一个教育大国,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少得可怜!(到现在为止,能够真正算上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只有莫言)相反,这些“诺贝尔奖”几乎被“欧美”国家垄断了。这难道还不能让近十四亿中国人感到羞愧、汗颜和悲哀吗?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政治制度“不允许”我们有太多创新的想法。而现在,我们国家已经改革开放几十年了,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变,为什么我们国家的教育还停留在本国的“摇篮”里?为什么就不能像西方那些教育发达的国家那样,让我们国家的教育去更多地关注我们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呢?应试教育应该让位于素质教育了!不要再“绞尽脑汁”设计让学生“出错”的问题;不要再让学生“绞尽脑汁”去攻克那些“错了又错”的问题。不要炫耀那些“赵本山考范伟的智力测试题”了,因为,这些所谓的智力测试题,就是“忽悠”别人的“小伎俩”,除了给别人增加饭后的谈资、无聊时候的笑料,再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了。关注“现实”,着眼“当下”,不要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虚假“光环”,不要以摧残人的身心健康来换取那些离我们生活太遥远的虚假“知识”,这才是世界教育体系中最为核心的价值观。这也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探究的时代课题!

鲁迅曾经在《灯下漫笔》大谈道教对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他认为在中国大地土生土长的道教,它是中国一切文化的“基因”。从道教第一天诞生起,关注现实,关注当下就成为它大行其道的精髓思想。由于关注现实,他们想到生命的本源,由生命本源问题他们又想到如何使生命常青。因此让生命永存、让人“如何不死”便成为道家历练苦心的核心思想。道家认为人乃是天地之灵气、万物之精华。所以,他们根据这种独特的思维观念进行推理,在天地之间就应该有一种物质能够使人长生不老。

于是道家就开始在天地之间寻找这种神奇的物质,因此他们开山炼丹就成为他们寻求长生不老的必然通途。他们在开山炼丹的过程中,却意外发明了指南针、火药。很多奇异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他们在生物中提炼长生不老药的时候,却意外地兴起了我国的中医学;他们在吸取万物灵气的时候,却意外地兴起了我国的气功学;他们在……的时候,却意外地兴起了……这就为人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形成与不断完善,奠定了“金石般”的基础。

鲁迅认为如果没有中国的道教,世界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不知要推迟多少年”。我们都知道这些炼丹家们没有真正炼到什么长生不老的仙丹,却把那些混有不少杂质的水银误认为是长生不老的“灵丹”。但是,它的这种关注生命、关注现实、关注当下的精神却让整个世界为之动容。当然这些灵丹对人的身体并不是一无是处,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面记载了很多关于东吴名士吃了这些丹药的反应。当时东吴名士把这些通过道家提炼出来的丹药不叫仙丹,而是叫五石散。由于当时炼丹的技术不高,只能获得少量的丹药。当然这些丹药在当时非常的昂贵!就是那些达官显贵们,他们也不是随处都能买到这种“仙丹”的。因此,这些东吴名士吃了“极少”的丹药以后,就浑身发热,身上的衣服都穿不住,觉也睡不住。因此这些东吴名士就光着上身,沿着街道闲逛。可见这些丹药还是有一定的药理作用的!

到了唐朝以后,道家们炼丹的技术越来越高,他们获得的丹药就越来越多,因此唐朝的不少皇帝由于服用大量的丹药而中毒身亡。而这些炼丹家们并不善罢甘休,他们又把寻找长生不老药的方向转移到天地之间的花草树木上,这样又推动了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再后来又推动了我国气功事业的发展,终于这些炼丹家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为他们的子孙后代找到了延缓人们衰老,延长人们寿命的近视长生不老药——中药。他们这种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终于为人类科技进步、文化发展带来了黎明前曙光。也许我们还能从我国古代这些炼丹家们的执着精神里面,寻找到我国古代社会为什么领先世界的一些原因!

可是,为什么这种“关注现实”的精髓思想传播到了欧洲、美洲会变得“流光溢彩”,而在我们本国经过近两千年的传承却“黯然失色”呢?原因是:他们懂得如何去借鉴!他们懂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他们懂得把他国的精髓思想和本国的优良传统有机的结合起来,劈开捆住自身发展的囚笼,剔除影响自身良好发展的固执和偏见,砸碎妨碍自身发展的锁链,尽可能接近真理阳光的照耀,使他们每天都变得聪慧起来!他们用火药发明洋枪洋炮,而我们却用火药研制鞭炮;他们用指南者发展航海事业,不仅发现新大陆、好望角,还开创了环球航行的先河;而我们却用指南者去看风水,大兴迷信之风。这种看似非常滑稽可笑的对比,却道出了我们中国国民教育的无奈和劣根性。

现在我国现代化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了素质教育,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却总给人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要知道我国的基础教育都是围绕高考这个指挥棒运转,高考“考”什么内容,我们的基础教育就“教”什么内容。说实在话,我们不少基础教育学校,“同高考关系”不大的学科都不在学校课程安排之内。虽然课程表上也安排这些与高考、关系不大的科目,但是,这仅仅是为了“应付”上面主管部门检查的。当然也有不少学校在素质教育方面做得很好,但是他们也不敢放开手脚。原因很简单,就是害怕自己的学校在升学考试方面落后于其他学校。

要知道基础教育学校赖以生存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在毕业班的考试中取得文化考试的好成绩。不然的话,即使学校素质教育方面成绩相当“出色”,也会失去社会的支撑力,从而成为社会负面舆论的“靶子”,造成“生存”危机。因此,我们基础教育学校的校长,对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行素质教育就缺少“足够”的信心和安全感。要知道一个学校在社会上失去了信任,那这个学校在这个地方就很难“支撑”下去了。

我们试想一下,对这种严峻的社会现象,在我们基础教育学校的校长中,能有几人敢吃“素质教育”的这个“螃蟹”呢?因此,我们必须静下心来,好好反思我们国民教育中的得与失,再也不要做隔靴搔痒的无用功,要知道,我们的孩子再也伤不起,他们就是祖国的希望,他们就是祖国的未来,未来的中国梦还要在他们的手中托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