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教育大突围一百五十五

2014-08-23 作者: 丛林小语
第一百五十五章教育大突围一百五十五

女儿夜里学习,没有我陪伴她会害怕的、渴了就没有人倒茶给她喝了、饿了就没有人下厨房给她准备夜宵了,但是,我现在实在支持不住了……我休息一下,睡一会儿吧,困死了……杨建云看到女儿还在熬夜学习,心想。Www.Pinwenba.Com 品 文 吧

在灯光下,在深夜里,杨建云已经喝了两杯浓茶,还吃了两块巧克力,她在努力地支撑着。

“要是明天女儿就参加高考那才叫美啊,”杨建云在心里自言自语,“这样,我就会从伴读生活中解脱出来了,以后儿子读高中,儿子不听我的话,我是绝对不会再为儿子伴读了……我已经从为女儿伴读的生活中,尝到了太多的艰辛。”

如果要是我现在读高三,我是绝对不会要我的父母为我伴读的,因为,我的父母有自己要做的事情……我不能以牺牲父母的快乐来为我成长铺路,杨建云心想。不过话又说回来,我是心甘情愿我女儿伴读的,又不是女儿把刀架在我的脖子上逼我来的。但是,毕竟是家庭经济条件跟不上。然而,我为女儿伴读坚持到现在,也并没有变得身心憔悴。如果将来为儿子以及儿子的孩子伴读,就不会再受这么多苦了,毕竟,我已经在为女儿伴读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杨建云脱下鞋子,端坐在床上,没有靠墙。如果我靠在墙上,我很快就会入睡的,她想。这样,我就可以坚持到女儿睡觉时候了。

今天女儿的作业特别多,她虽然采取了很多防止睡觉的措施,但是终于没有战胜睡神,还是让她坐在床上睡着了。

她很快进入梦乡,她没有梦见女儿在高考中一举成名,却梦见了一群和女儿相仿的孩子,他们在出榜的那一天,站在出榜的告示前面,个个痛哭流涕,然后在各自父母的劝说下回到了不堪回首的书桌前。

接着她又梦见她在自己村子里,躺在床上,房间很亮,照得她两眼发痛。因为她多少天的熬夜,也和女儿一样,眼里布满了血丝。

在这以后,她梦见那块很大的水田里,看见自己的女儿在胡乱地插秧,并且看到在女儿的身后到处是飘起的秧苗,接着,她又看到女儿来到厨房,把干饭煮成一锅糊涂酱,把稀饭烧成一锅黑锅巴,把豆腐烧成一锅苍蝇佬,于是,她把女儿叫到自己面前,教她如何做饭、如何洗衣服、如何插秧、如何打扫卫生、如何行礼仪……此时,晚风吹着她们漂亮的面庞,她感到很惬意、很快乐。

窗外月亮升起好久了,可她只顾睡着,女儿还在书桌上认认真真地做作业。

忽然,她被女儿轻微的呼唤声叫醒,让她慢慢地躺在床上……她还是被“惊醒”了。她的脖子有些酸痛,她努力地看了看手机,手机告诉她已经是深夜三点钟,她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赶忙提来茶瓶,接着为已经躺在床上的女儿洗脸、洗脚,好让女儿快速入睡。

现在很多学校,面对素质教育只能是望洋兴叹。同学们依然在被动地学习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对一些《劳动技术课》、《综合实践课》只能是敬而远之。所以学校的老师只能以升学考试的内容为自己备课上课的切入点。现在考试中出现的综合实践题目,都已经成为“书本化”的实践题,这些所谓的综合实践题目,根本不是让学生去“动手”做的,而是让学生“动笔”完成的。

我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这些看似综合实践题,已经被学生手中的资料格式化、公式化了,已经失去考察学生动手能力的作用了。我们现在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仍然跳不出“应试教育”的樊篱,很多学生在学校接受多年的基础教育,可是回到自己的家里,连一顿饭都不会做,一件衣服都不会洗,小麦和韭菜分不清,马、牛、驴分不清,从来不去关心学生最实际的问题。亲爱的读者,我在这里真不是在忽悠你们,因为我是一名中学教师,对现在学校的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这些学生中不少学生,一旦离开自己的学校,走向社会,我敢说他们真正没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生活,真正在社会上“难以立足”。

当然,我说的素质教育,并不是排斥书本知识。我也认为书本知识对提高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有很大作用的。但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必须清楚,书本知识的最终落脚点与出发点都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古人把读书的人比喻成“苦行僧”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古人”读书仅仅是为了出人头地,仅仅是为了升官发财。他们不是为了去学习“真知”,而是为了迎合统治阶级的“愚民”需要。其中不少读书人被残酷的科举制度折磨得“死去活来”。因此,我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他在读书的时候,会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手、脑并用,形成良好的社会生活技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他们不是感到痛苦,而是感到一种被净化、被提升、被陶冶后的一种淡淡的喜悦感、成就感。

我始终认为对读书感到痛苦的人,他绝不是真正的读书人!他们是在读死书!虽然不能说他们完全成为书本的奴隶,但是至少说他现在还没有真正到达“读书的境界”。因为,我们知道读书不仅仅要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要学会把书本知识“转化”成为劳动技能。不然的话,他是很难获得真知的。翻开我们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历史,《四书五经》几乎成为封建王朝的“仕途经济”的敲门砖。我们试想一下,就凭“会读”《四书五经》就能够把国家治理得“国泰民安”,岂不是有点太荒唐可笑了么?

众所周知,我国应试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习压力是“巨大”的,学生所付出的精力是“巨大”的,学生身体所遭受的“创伤”是“巨大”(视力下降仅仅是冰山一角)。我们就从这一点来考虑,我们的应试教育就是一件让学生感到非常痛苦的事情。让我们冷静地想一想,如果让你带着痛苦的心态,带着难以释怀的纠结去学习,你还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到知识吗?因此我敢说一个不能把读书当作吃饭、睡觉一样自然的人,他是很难在读书的天空中插上翱翔翅膀的。

我从教二十余年,能够见到真正把读书当作一件快乐事情来做的人是非常少的,因为现在的应试教育,老师出的考题不是考察你的书本知识如何应用到社会实践中的能力问题,而是把一个知识点,通过层层设卡,然后再通过云里雾里的变化,让学生去“闯”这些迷魂阵,过去了就得高分,过不去就得低分。老师考察学生的不是把“实践真知”作为检验学生能力唯一标准的,而是用那些“牛角尖”的思维方式来检验学生拐弯抹角的能力的。试想一下,我们通过这样的教育方法,又怎么能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正的快乐呢!我们通过这样的教育又怎么能培养出“获得诺贝尔奖”的智者呢?

学以致用,这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这也是我们做学问的人孜孜追求的目标。如果我们的教育撇开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命题,去寻找另外的着力点,把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引向一个个“不毛之地”;让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套着“庸俗”的枷锁,艰难地行走在毫无生气的“荒丘戈壁”;让无谓的牺牲耗尽在没有“真知”的荆棘丛生的悬崖断壁之上。那么我国真正的“教育之魂”,就只能陪着“枯藤老树昏鸦”,迎着“如血的残阳”,走向阴森可怕的“教育坟墓”。

教育的高贵在哪里?她应该把一个个懵懂的灵魂渐变成熟起来;她应该把一个个顽劣的孩子指引到一条充满智慧的大道上来;她应该把一个个残缺的人生渐变完美起来;她应该把一个个拙劣的双手演变成为一个个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无敌的工具;她应该是人心田智慧的播种机;她应该是化腐朽为神奇的良方。

为什么我国现在的教育,特别是我国现在的农村教育,很多学生学了六七年的英语,结果连一句英语对话都不能说,甚至是一个英语单词读不出来?教育对他们来说,不是人类灵魂的净化剂,而是人类智能的麻醉剂!很多的学生学了近十年的数学,为何连家里的土地亩数都丈量不出来?学了那么多的书本知识,为何连一趟远门都不敢出?上车不知买票;独立在家连吃饭都成问题;简单的伤风感冒都茫然不知所措;父母辈的亲朋好友到家不知怎么向人家打招呼;在家不知怎么孝顺父母,在外不知与朋友和睦相处;家贫难耐困顿,富贵不知仁义道德;迈进大学门口才知身份证丢在家中的抽屉里;说是国家栋梁,没有导师亲临实践指导,连一台正常的机器都不能启动起来;当自己参加工作以后,才知道自己真正所要掌握的技术一切从零开始;几年过后才知道自己今生所要求学习的维持生计的知识都是在工作以后才认真学来的;到这个时候,才知道自己以前从书本学来的知识都是小儿科,很多学过的知识都是一些漂浮在自己外表的浅薄点缀物,对自己的人生根本就不起什么大作用;自己以前挑灯夜战的,把自己折磨得狼狈不堪的所谓知识经典,都不过是离自己生活十万八千里的天边云絮;自己的美好青春、大好年华,都白白地扔在腥红的、缺乏生机的、找不到生命迹象的沙漠上;而把自己最值得追求的、同自己今生息息相关的、养生的、发展自己事业、提供生活资本、提供快乐幸福源泉的“真知”阻挡在黑暗的高墙内。

当然,我也知道我们现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的英语,对我国的长远发展,对个人的远景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它是改革开放必须具备的基础工程,它是更好地开放国门,更好地参与世界合作、竞争的通行证。

但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想清楚,如果让我们花去百分之百的代价去换取百分之一的回报,这种亏本太大的买卖我们是不是感到有点得不偿失呀?就我所在的农村中学,每年有五百多个初三毕业生,要升到县城很多个高级中学去读书,而在这五百个人当中能够考上二本以上的学生,不会超过十个学生,考上大专的学生不会超过二百人,考进成人职业大专的有二百余人,其余的近百人都没有经过职业培训就直接流入农民打工队伍中去了,也就说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五左右的学生都要去从事社会中比较简单的工作,在这些比较简单的工作中能够直接接触到英语知识的人,那真是凤毛麟角,更何况即使他们中有幸碰上需要英语来辅助工作的,他们大多数都要从简单的口语学起,在自己的工作中慢慢地去掌握英语。

我们都知道学习外语必须有一个外语环境,才能较快地去掌握外语。我见过不少的外语本科毕业的老师,当外国的朋友走到身边,与他们进行多话时他们也感到手足无措,根本就无法进行交流。而我身边的一位朋友,由于他从事海外贸易经常到英国去做买卖,没有一年,他就把英语这块难啃的骨头给拿下了,并且很快就能和英国的朋友轻松对话了。

我这位朋友,他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对英语根本就是充耳不闻,英语成绩从来就没有及格过。因此我认为在学校花去那么多宝贵的时间去学习那些同自己工作、学习无关的知识,这就等于拿自己的生命去做赌注,拿自己的青春当儿戏,把自己最充沛的精力去跟顽石斗高低。如果这种现象是我们农村教育中的个别现象,我是不会浪费你们的宝贵时间,去让你们倾听我这么多的废话的。因为我们大家都已经认识到我们农村教育和我们国家的国情相悖甚远了。这不仅仅是对我们农村青少年的前途不负责任,而且也是对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负责任。

现在有一些国外的知名大学来中国招生,他们普遍认为中国的能够考上我们国家三本的学生,他们的数学、物理、化学、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的成绩,能够得到他们入学的成绩要求。只要他们能够通过这些国家学生英语等级的考试,就可以直接被这些知名大学录取了。因此,我认为,我们国家高校在对考生基础学科知识体系的要求方面有点太高了。

如果在西欧这些发达国家,我们国家的三本大学生,从书本理论知识方面来看,都可以成为我们国家的“清华北大”的学生了。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的教育在书本知识方面的要求要远远超过西方国家的要求了。

因此,我想不通我们国家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大学学习,进入社会,他们在创造财富方面、社会贡献方面、个人的技能发展方面,为什么会比西方国家的大学毕业生低得多。现在西方国家,他们的高等教育是宽进严出,不像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是严进宽出,所以在培养人才方面,就存在着严重的差别。他们国家高校的毕业考试就相当于我们国家的高考,这些高校毕业生的勤学程度就相当于我们国家的高三学生在校的勤学程度。

如果我们就从这个教育环节来考虑,国外的大学所重视的是学生进入社会专业知识的成绩;重视的是这些学生进入到社会的实践能力。而我们国家所重视的就是书本知识的成绩,所重视的就是那些很多不切实际的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也就是说,我们国家培养的大学生是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教育,毕业出来的学生大多数是“理论知识的巨人”,而国外培养的学生是偏重于实践能力的教育,毕业出来的大学生大多数是“实践能力超强的巨人”。

我们都知道教育的高贵就在于学以致用,就单从这方面考虑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它就比我们国家的教育制度智高一筹。当然我们国家的教育也有很多高超的地方,但是我们要知道在这制度方面输人一节,那就是从根基上输给人家了。这样,我国教育不来诺贝尔奖获得者那就是顺理成章事情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