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为你的帮助道歉

2014-08-23 作者: 丛林小语
第二百一十五章 为你的帮助道歉

吃过晚饭,当万宝强把经过自己认真整理的纠错集放在自己女儿书桌上的时候,女儿感到非常的惊讶。Www.Pinwenba.Com 品 文 吧

“今天爸爸真是太神了!你把我一直想整理但是苦于没有时间去做的“工作”,居然给整理出来了……谢谢爸爸!”万宝强惊喜地说,“可是…明天就要高考了,而我要看的内容还有很多,况且我手里语文老师特别强调要看的内容要比纠错集重要得多…不过爸爸放心,在明天开考一个小时前,我一定会把这本纠错集看一遍,绝不辜负爸爸对我的殷切希望。”

其实,万宝强非常希望自己在今晚陪女儿一起探讨高考作文写作技巧,一起讨论语文纠错集上面的题目,一起分析语文老师布置要看的重要知识点。可是自己女儿说今天晚上还有更重要的复习内容,所以他不敢强迫自己女儿来和他一起探讨纠错集上面的问题,只好在女儿的旁边,对女儿所复习的内容,不时地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而万宝强女儿对爸爸提出的问题,也感到有它合理的地方,所以她没有对爸爸这种近似“帮倒忙”的做法表示反感,也就默许爸爸来和自己一起复习语文。但是她也不知道爸爸所说的知识点对明天的高考有没有作用,只是觉得爸爸说得也有他的道理。

反正明天就要考试了,就是爸爸讲得再好,自己明天的高考也不会有本质的转机;就是讲得再差,也不会撼动她明天高考的结局,万宝强女儿心想。

在万宝强看来,尽管自己对现在的高考知识点不太熟悉,但是他认为至少可以帮助女儿消除疲乏的心理,可以让她打起精神来看完眼前自己认为非常重要的复习资料。

因为万宝强知道有人在一起探讨学习,总比一个人在那里学起来有精神。当然他不是鼓动家,只是希望自己能够用“精神这把利剑”来为女儿助助威、鼓鼓气。

万宝强这种廉价的奉献,在我们看来未免有点多余了。我们试想一下,孩子明天就要高考了,你的努力也许就是餐桌上“过期的黄芽菜”,不仅仅不能给女儿带来好的营养,还可能引起腹胀、呕吐…到了这个时候,只要有心想读书的孩子,他们都会认真地把握这个时机的,根本就不需要别人在那里为他们鼓气……除非你对高考是一个万事通的人,否则,都没有必要给孩子“补课”。

孩子学习这种事情,根本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们父母只能在一旁给孩子创造良好学习环境或者正确地做好引导工作。我们做父母的必须明确:孩子能不能在读书方面有所造诣,起关键作用的往往不是引导者的事情,而是靠我们孩子自己。一个能够主动学习、积极进取的孩子,哪能在这个关键时候让别人用“微效”的语言来打发时光?让别人用廉价的“鼓动”去感化他?

今天万宝强对女儿进行考前辅导,表面上传授知识,但这实质是万宝强对女儿高考不信任!除此之外,旁观者还能从万宝强的身上得到什么信息呢?

自古强扭的瓜不甜,其实这个道理,百分之九十九的家长知道。可是,一旦设身处地来引导自己孩子学习的时候,他们却很难去做好这件事。有时我也在想,现在的父母究竟怎么了,为什么对孩子不信任?为什么要把孩子应该做的事情抢去做?

我们应该清楚,一味帮助孩子,不让孩子在实践当中,接受失败与成功的洗礼,孩子还能够自立起来吗?我们父母只能为孩子创造学习环境,绝不能代替孩子做着做那,要知道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仅需要一帆风顺的环境,也需要逆境对孩子的锤炼,如果我们父母让孩子在风平浪静的环境中呆久了,再坚强的孩子也会慢慢弱化。

其实,学校中不少不认真学习的孩子,并不是天生的愚钝,而是在顺境中呆久了,不愿在艰苦的学习环境中滚爬跌打,一遇到学习上的小困难就想着别人给他提供帮助,一遇到学习上的小挫折就感到坐立不安,根本就不想迎头赶上,不想通过努力来改变“萎靡不振”的现状,心甘情愿做学习上的可怜虫。时间一长,读书不在是他人生的奋斗目标,学习成为他头疼的烦心事,于是,在校混日子成为他们人生的必然选择……谁又能曾想,这后果也会同我们父母教育不当挂起钩来呢?

当孩子的学习成绩离父母的理想渐行渐远的时候,不少父母拿起“灵丹妙药”想让自己的孩子“起死回生”,只可惜,那种“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很难在现实社会中找到。我们应该知道学习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就退,当读书成为孩子心理负担的时候,当学习成为孩子逃避瘟疫借口的时候,我们再去强迫孩子读书,这还能起多大作用呢?

要知道孩子在学校里面一旦养成坏习惯后,我们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就要付出更多精力了,就好像一张白纸,当人在上面乱涂乱画过后,你若想用橡皮把上面乱涂乱画的痕迹去掉,恢复当初的原貌——整齐、干净、透明,你必须陪着十二分的小心,你必须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即使如此,也很难得到预想效果。

有不少学生,养成坏习惯后,明媚春光不再是学习读书的好时光,而是成为他们相互取闹、专干同读书不相干傻事的好机会,甚至还会有学生不计后果地往“邪路”上跑。这个时候,如果得不到老师、家长苦口婆心、循循善诱的教育,他们很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还有不少学生对读书失去信心以后,他们宁愿在外面接受“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环境对他们“拷打”,也不愿到“其乐融融”的校园环境中接受老师、家长对他们的教育滋养。他们的精神世界日益浮躁,对读书、高考根本就不当一回事,就连爱因斯坦这样的绝世科学家也会成为他们眼中不足挂齿的小人物,他们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混世价值观,已经“毒”入膏肓,这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来说,这无疑是一种灾难性的伤害。

这个时候,不少孩子的父母恨不能丢下自己的工作,每天“看着”自己的孩子,硬揪着孩子的耳朵,强迫自己的孩子认认真真地学好文化知识。只可惜自己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父母心里那份焦急,更不知道自己肩上所承担的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他们有时候还振振有词地对自己的父母说,读那么多的书有何用!人生在世吃喝玩乐才是正道:周立波没有上过几天书,更没有读过什么大学,可是照样到著名大学给那些大学生上课!隔壁的李叔叔,初中还没有毕业,现在自己办一个加工厂,每一个月照样挣五六万元,比现在中学的老师工资还要高十几倍。你们不要再用老眼光来看今天的读书!读书虽然有用,可是现在读不好书的人,照样可以比读好书的人生活好!

当我们认真审视孩子这些“歪理”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想一想,读书是要付出血汗的,谁不想不用“付出”就能得到更大的“收获”呢?从这一点考虑,我们孩子还是“不傻”的!

本来是父母想教训一下自己的孩子,可是现在倒过来了,变成孩子教训起自己的父母来了。而且这些孩子说得有根有据,绝不是捕风捉影的事情,这着实让父母感到自己教育能力的“脆弱”。

而这些中毒太深的孩子觉得自己能够心甘情愿坐在教室里“受罪”,这已经给足父母“脸面”了,我们试想一下,在这种“浑浑噩噩”的环境中,要孩子们拿出九牛二虎的力气来读书,那确实是一件非常不现实的事情。因为在这种环境中熏陶出来的孩子,他们的眼光是最“短浅”的,他们胸怀是“狭隘”的,他们的理想是“卑微”的。

他们总是希望自己通过“阴暗”里付出,获得最大的“邪道”回报…到头来,你用刻骨铭心的真爱“呼唤”出来的孩子,只能是社会阴暗角落里面的小混混;你满眼泪滴“浇灌”出来的孩子,只能是一株无香有毒的、专干敲诈父母血汗的“黄丝藤”!

如果这个社会让没有学识、没有技能的人没有“舒服日子”过,没有好工作干,那么这个社会拼命读书的人、拼命学技能的人肯定会非常多。可是,在这个现实社会中,偏偏很难遵循这样的用人之道,没有学识、没有技能的人也能够在社会上找到一份很体面的工作,而且这样的人在这个社会上还不是少数。试想一下,在这种机制催生下,谁愿意用拼命“争取”来的物质财富,来供养那些专门来吸他们血汗的人呢?

因此,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谁还愿意用自己百分之百的努力来换取只要百分之一的努力就能够得到的利益呢?况且这个社会不缺吃、不愁穿,谁还愿意“熬得人比黄花瘦”、“赚得英雄尽白头”来换取廉价的荣誉和地位呢?

古人言:在这个人的社会上,凡有巨大成就的人,大体是那些不得志而“孤愤”的人。可是现在的社会环境已经让所有的人都衣食无忧,这无疑降低了发愤读书人内心中存在的激情。因此,我们的社会应该好好地反思一下,绝不能让那些对社会的发展能够产生巨大作用的有才能人,过着比较“拮据”的生活,应该让他们过上“相当富裕”的生活,应该让他们有着“相当高贵”的社会地位,应该让全社会都来羡慕那些有文化有技能的读书人,而且还要让“没有学识、没有技能的人”和“有学识、有技能的人”形成较大的差距,这样才能使全社会所有的人,都来尊重读书人,都来尊重有技能的人。

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读书育人环境!让那些对读书三心二意、不学无术的人永远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不仅如此,还要这些“不学无术”之人对读书人心存羡慕之情、尊重之情、敬仰之情,促使这些“不学无术”之人在自己内心产生一种“奋起直追”的激情,促使这种社会到处呈现出一种“你追我赶”的努力氛围。我们想一想,在这样的一个国度,民族的昌盛、社会的繁荣、国家的兴旺,肯定是指日可待。处于这样社会的人哪有不幸福的道理呢?

而现在的社会上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父母对孩子读书的祈盼要远远高于孩子对读书的祈盼。我们只能用这样一句话来说明:子非鱼安知鱼之“苦”?要知道这个世界自己才是命运的真正主宰者,别人只能是你人生道路上的“装饰物”。包括自己的老师和父母!也就是说,你事业的成功关键靠自己的勤奋努力。

写到这里,我想起今天前朋友给我讲过的小故事:他到外地做学术研究,周末到当地著名教授家里做客。一进屋,问候之后,他看到教授5岁的儿子,正在客厅里面玩拼图游戏。朋友带去了许多送给孩子的礼物,小男孩非常有礼貌地微笑道谢。这孩子身后有几幅已经拼好的地图,教授见状便拿了一幅较难的拼图让儿子拼,儿子拼了一会儿,遇到了困难,急着要爸爸帮助,爸爸没有答应,孩子急得哭了起来,朋友见状,赶忙上前帮助教授儿子拼图,很快这个较难的拼图也被教授儿子拼好了,朋友抚摸着教授儿子的头,并且当着教授的面夸奖了教授5岁的儿子。

教授等儿子走后,严肃地对朋友说:你伤害了我的儿子,你要向他道歉。

朋友大惊,说:我一番好意,帮助他,哄他不哭,还送了他礼物…伤害你儿子又从何谈起呢?

教授说:你是因为我儿子遇到他自己能够克服的困难而帮助了他!刚才他所完成的拼图,并不是他的功劳,这都是你的功劳,他在一旁仅仅是充当助手的作用,根本就没有动一点脑筋,那幅拼图的完成“基本上”与他无关。你夸奖了他,孩子很小,不会分辨,他就会认为这就是他的本领。如果一旦认为这种“难事”是可以通过别人努力轻松完成的,他将来就会一遇到难事就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功,这就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误区,长期下去很容易养成依赖别人、不愿攻坚克难、贪图享乐的坏习惯,而且,你未经他的同意,就抚摸他的头,这使他以为一个陌生人随意抚摸他的身体而可以不经他的同意,这也是一种不良的引导。不过你不要这样沮丧,你还有机会可以弥补的:你可以夸奖他的微笑和礼貌,因为这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

后来呢?我问。

后来我很正式地向教授的小儿子道歉,同时表扬了他的微笑和礼貌,朋友说。

朋友讲得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因为这使我想起了中国一句古老的谚语:功名出旧家。从孩子出生那一天起,不管父母在主观上是否有教育的愿望,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它会一丝丝地渗透到孩子的心田……很多教育世家的孩子,他们一走向社会,就会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这不是没有道理,而是有一定渊源关系的。

因此,我们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努力,要尊重孩子努力的成果,要让孩子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的成功才是值得夸奖的,“信手拈来”、“小儿科”的事情,是不应该得到夸奖的,要多为孩子培养敢于向困难挑战的勇气……即使我们想要帮助孩子,也要多从解决困难方法的角度去指导孩子。

要知道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需要孩子发奋努力的,是需要孩子不断增强孩子挑战困难勇气的,绝不是什么事都要依靠父母或者别人亲自做好的…要让孩子在困难中学会征服的本领,要让孩子在困难中接受挫折的教育,要让孩子战胜困难中找到成功的快乐…这本身就是一种耐挫教育!这种耐挫教育是很值得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去认真研究探讨的。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只贝壳可以深藏洪荒变迁奥秘……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白这些道理,并且始终如一地践行之,只有这样,我国的素质教育才能逐步从浮躁走向稳重,由稚嫩迈向成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