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人是正确的 那他所对应的世界就会是正确的

2014-08-23 作者: 丛林小语
第二百二十二章 人是正确的 那他所对应的世界就会是正确的

上午语文考试时间很长,万宝强看了看手机,还不到十点,便对刁明理说:“老同学,我们老是呆坐在这里真没劲,还不如到沿着操场边的林荫小道转转……”

“好的,”刁明理应声答道,“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办公室里面工作,每天都要坐七八个小时,落下很多毛病,最近,肩周炎、颈椎病时常发作…让我心烦…”

“这都是职业病啊!”万宝强感慨地说,“这年头,人一到办公室椅子上就懒得动一下,下基层检查工作都要三请四邀的,能不腰酸脖子疼吗?”

“不要胡说,”刁明理笑着说,“你们这些老师啊,就喜欢钻字眼…就喜欢借题发挥…我可告诉你,我可是工作狂…我所干得事情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人干了二十多年工作,现在,一家五口人还挤在不足百平米的楼房里,要钱没钱,要车没车,所挣得钱都用在养老育幼上…到现在连一个情人都没有,你说我冤不冤!”

“这就对了,如果你要在外面胡来,那你现在还能有这么幸福吗?”万宝强认真地说,“说不定你早去吃不要钱饭了…知足吧!”

“你知道我为儿子读书花多少钱吗?”刁明理说,“为了让我儿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参加了各式各样的培训班,别看我儿子高中没毕业,他可是拿过省市大奖的人。Www.Pinwenba.Com 品 文 吧”

“哦!侄儿这么了不起啊!”万宝强惊讶地说,“说来听听……”

“我儿子五岁就开始登台吊嗓子,十岁就在市黄梅剧比赛中拿过二等奖,十二岁就在省歌舞比赛中拿到二等奖,十三岁就在省小提琴比赛中荣获二等奖…除此之外,他还到河南少林寺学习过正宗的少林功夫。”刁明理激动说,“等儿子高考结束后,我还准备带儿子到北京去学习做‘狗不理’包子。”

“为什么要让儿子学习这么多本领呢?”万宝强不解地问,“你是不是要让儿子成为职业场上的全能冠军啊?”

“没办法,这都是被现在就业形势逼的。”刁明理说,“现在就业竞争力太大了…社会上流行这样的一句口头禅:本科满街走,硕士多如狗,博士才能抖一抖…这就是现在的就业行情,难道你没听说!”

“既然这样,你又为什么拼命让儿子读书、学技能呢?”万宝强好奇地问,“难道你不怕儿子将来成为街道上一条狗么!”

“我怕,所以我才拼命让儿子多学技能。”刁明理说,“即使儿子将来成不了学校培养出来的博士生,但我也要让儿子成为博采众技一个的人…”

“可怜天下父母心!”万宝强说,“你看学校门前两边石凳上、店铺面前凉棚下、山坡大树下到处都是接送考生的家长,你说,天底下父母的心情谁又不是这样呢!”

“不对!现在农村不少父母对孩子读书的前途充满失望,不少家长对学有所成的孩子找不到工作而感到万分痛苦。”刁明理说,“这些父母认为是大学欺骗了孩子,是社会抛弃了孩子,让他们花去所有的养老钱,并没有让孩子得到比辍学打工仔更好的工作…这残酷的社会现实无法让他们接受,因此,现在农村不少父母开始怨恨孩子读书了。”

“这绝不是农村教育现状。”万宝强说,“这几年,我国农村教育确实出现了不少让人堪忧的地方,但是,我国农村教育现状总体还是非常好的,尤其是现在农村幼儿教育,更是呈现良好态势,许多孩子三岁就被送到幼儿园读书了…”

“老同学,我们总不能把眼光只投向农村最美的地方,对农村比较暗淡的教育现状也要多多关注,这样,我们看问题才能客观全面。”刁明理说,“现在,农村不少初中学校辍学打工现象已经得到触目惊心的地步…我老婆在外县做中学教师,她所在的乡镇中学,三年前,从六年级升学上来的三百五十多名初一新生,到了现在,初三学生总数只有二百二十多,除了二十几名学生转学外都是被父母直接带到外地打工去了。”

“这种情况我们县也有,极个别的!”万宝强笑道,“你可不能栽赃你老婆学校啊!”

“老同学,我可是良民啊!”刁明理说,“我哪敢杜撰!有一年,我老婆所在的学校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考核,到外县十多家中学开虚假转学证明就达一百多份…这些辍学的学生,大多数跟父母到苏南打工去了。”

“你能知道其中原因吗?”万宝强仍然笑着问。

“这原因很简单!我们不能说这些农村孩子天生就笨,也不能说这些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关键是现在国家对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浪费”非常大,一些农家出生的大专生、本科生毕业后,往往和那些辍学打工的人做一样工作,受一样待遇…这让农村不少家长感到孩子读书真的无用!”

“你说得绝对是个别现象!”万宝强辩解道。

“这种现象虽然不太普遍,但足以熄灭农村家长给孩子读书的热情。”刁明理说,“家长不惜血本让孩子到优质资源学校读书,可是终端效益让不少农村家长无法接受…现在,农村中小学在基础实施方面包括硬件的投入、师资的配备和城市几乎没有什么两样,可是现在农村学校的‘风景’却呈现诸多颓废迹象…个别学校还出现教师人数多于学生的现象!这不能不叫有良知的中国人感到揪心!”

“为什么你老是盯着农村基础教育的阴暗面?”万宝强说,“难道城市基础教育就没有阴暗面吗?”

“有!但是它们根本就不能放在同一个‘平面上’比较!现在不少人说城乡教育均衡了!谁信!”刁明理说,“本来城市、农村的学生在天资方面没有什么区别,更没有什么优劣之分,经过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他们的“终端”却能够发生很大的变化…就拿现在的高考来说,农村的学生每年考上二本以上的人数,都在百分之二十以下,而城市的学生,考上二本以上的人数,却在百分之八十以上,这种强烈的升学反差,势必造成很多农村中学的学生对现在的高考产生失望情绪,同时也严重地挫伤了农村家长培养孩子读书的积极性。”

“城乡差距是历史遗留问题,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改变的!”万宝强说,“我们农村中学应该自己寻找对策才对!”

“对呀!但是很多农村学校没有从终端效应方面去找原因,却在生源方面动脑筋!把全县所有毕业班学生进行三六九等化…”刁明理说,“他们在招生方面对全县优等考生格外开恩,不仅不要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另外还对考生进行金钱奖励,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除此之外,还要聘请资历非常优秀的老师做这些优生的任课老师…我们都知道,学校本身不会‘造’钱,那这些奖励钱,只能让差生家长做冤大头…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差生在做冤大头时候,还是争着抢着,唯恐自己的钱财送不掉,少则‘送’五千元,多则‘送’六万元…有人戏称他们是脸皮厚的赞助商,有人听后一点也不生气…有的家长还会说:挣钱都是为儿女的…为儿女花钱我们不心疼!你说可笑不可笑!”

“哟,涨价啦!”万宝强有点惊讶地说,“以前,我只听说择校费最多出到三万元,现在怎么突然加码了呢?看来农民身上有钱了!”

“呸!农民哪有什么余钱啊!”刁明理说,“有的考生家庭被弄得债台高筑…不少考生家长明知这不公平、明知被宰杀,可是为了孩子能够有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还是认了。”

“你刚才不是说农村不少父母不愿让孩子读书吗?怎么现在又说农村家长争着给孩子读书呢?”万宝强不解地问。

“你不要跟我装蒜,其实你这比我清楚。”刁明理说,“这就叫林子大什么鸟都有!”

“那为什么有人说有些家长是脸皮厚的赞助商呢?”万宝强不解地问。

“你应该清楚,现在不少学校都是给成绩特好的学生做‘孙子’,给成绩差的学生做‘爹爹’;不少学校最好的资源都是为最好学生准备的,最多的钱财都是向差生收敛而来的;学校的好名声是优生给他们挣来的,学校的钱财是差生为学校无偿捐赠的…”刁明理解释道,“所以社会上很多人把差生的父母当作脸皮最厚的赞助商!”

“你这么精通教育,你能给我们全县算一下,每年要有多少脸皮厚的赞助商产生呢?”万宝强问。

“这有何难!”刁明理说,“我县每年参加中考的学生有一万名左右,可是受到高中学校“礼遇照顾”的只有三千来人…也就是说,全县要有大几千名考生的家长要做厚脸皮的赞助商…有些学校每年都要从学生手中“敛收”几百万赞助费,个别学生家长甚至要拿出六万多元赞助费,才能让自己的孩子到理想学校来读书…按道理说,学校是清水衙门…为什么要产生这么多赞助商?这确实让人费解!”

据一位资历较深的教育专家说,二十年前,清华、北大的学生中从农村考上来的学生占清华北大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二…可是到了现在,只能说百里挑一了…这种强烈的生源反差,不能说明农村的孩子天资在逐渐下降,而是从侧面说明现在我国的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在教育现代化进程方面差距越来越大。

虽然现在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和对城市教育投资没有太大差别,几乎一视同仁,但是,如果我们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不去从终端效应方面、师资配置、校情方面多找原因,中国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还会进一步拉大距离。

在这种不太公平的教育背景下,中国农村中很多智商很高的学生,只能成为不公平教育的牺牲品,只能成为“优质”教育资源下的冤魂。唐朝韩愈曾经哀叹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的悲哀,可是今天又有谁站在公平的旗帜下,为这些无辜的农村高智商的学生洒一滴同情的热泪呢?为那些经过高等教育仍然为找工作而疲于奔命的农村人才做一回善于“相马”的伯乐呢?

我知道本人手臂太短,也没有登上高山的能力,只能站在低矮的草地上,权当做一回“摇臂呐喊”的草鸡!

其实,中国农村学生何止在清华北大的招生中黯然神伤,就连在普通的高校招生中也是如此。本科入学率要比城市低三倍以上,加上最近几年我国高考招生制度的不断变化,农村教育应变能力差,更使农村学生心慌意乱。

不少农村学生不知高考道路究竟伸向何方,也不知自己十五年寒窗苦读究竟能得到什么结果…一个偌大的、农村中的国家级重点高中,每年参加高考人数超过两千人,可是能够很幸运走进二本以上高校的只有三百余人…这个让人窒息的高考升学率,使很多优秀学生望而生畏!

他们每天都要面对沉重的高考压力,每天都要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每天都要面对父母忧郁而无助的目光,每天都要面对老师那双疲惫而绝望的眼神。读书的快乐早已成为地狱中最为难熬的痛苦,生命中的最大价值变成手中可怜的试卷分数。

他们每天早晨起来,不知道已经伸出的脚步究竟放在那里才算合适,才算安稳。仿佛稍不留神,就会被不知名的过错弄得遍体鳞伤,就会被这种残酷的高考现实摔得粉身碎骨…

他们耳朵里经常听到黄冈中学、洋思中学的高考本科升学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几…他们心里充满无限的羡慕之情!他们的学校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优秀的学生?难道那个地方天生就是贵族之地吗?

为什么我们自己每天所下的功夫并不比他们少,所吃的苦绝对比他们多,而自己的学校高考的升学率却不及人家的零头呢?难道我们的智商就真的比他们低下吗?难道每天教我们的老师就真的都是睁眼瞎子吗?

要是自己也是那个中学的学生那该多好啊!这样,我们就不会每天提心吊胆为考不去本科学校而发愁了!父母也不会因为我们的读书而闷闷不乐了,我们的读书环境就会充满很多自然乐趣了。这些生活在农村环境中的学生每天都在这么傻傻地想。

聪明的,这个愿望他们能够实现吗?

有一天,我在看一本韩国人写的《道论》,里面记载这样的一个小故事:有一位“道”人,他在一个星期六的早晨,打算在很困难的条件下,准备明天讲道的内容。他的妻子出去买东西了。那天下雨,他小儿子吵闹不休,令人讨厌。最后这位“道”人在失望中拿起一本旧杂志,一页一页地翻阅,翻到一幅色彩鲜艳的大图画——一幅世界地图。他就从那本杂志上撕下这一页,再把它撕成碎片,丢在起坐间的地上,说道:“儿子,如果你能够拼好这些碎片,我就给你一元五角钱。”

“道”人以为这件事会使小儿子花费上午的大部分时间。但是没有过10分钟,就有人敲他的房门。正是他的儿子。“道”人惊愕地看到小儿子如此快地拼好了一幅世界地图。

“儿子,你是怎样把这件事做得这样快?”

“啊,”小儿子说,“这很容易。在另一面有一个人的照片,我就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那么他所对应的世界就会是正确的。”

“道”人微笑起来,给了他的儿子一元五角钱。“你也替我准备好了明天的讲道。”他说,“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所对应的世界也就会是正确的。”

这个故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如果我们想要改变今天应试教育背景下所产生的“终端效应”(就业困难),那首先就必须改变今天应试教育下很多不适应孩子综合素质提高的教育体制,如果,我们教育制度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孩子受教育的道路就是正确的,孩子未来的就业途径就是宽畅的。这是教育的常态,这也是教育的归宿,更是教育的终极命题!我们都希望我国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都能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创造财富,实现自己人生最大价值。难道这不是教育所孜孜追求的终极目标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