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科技作品(1)

2018-04-15 作者: 蔡明
2.2科技作品(1)

(2008·北京)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小品建筑①小品,是一种文体的名称,凡属随笔、杂感、散文一类的小文章统称为小品。Www.Pinwenba.Com 吧“小品建筑”是借用文体“小品”之名,专指那些小而简的建筑。

②中国古代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古代建筑相比,有它鲜明的特点:除了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体系以外,建筑的群体性也是重要特点之一。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性表现为一个建筑往往是由许多单幢建筑组合而成的,从老百姓的住宅到皇帝宫殿莫不如此。明清两代紫禁城中的太和殿,作为当时地位最重要、规模最大的建筑也就是一幢平面为长方形、内部也没有分割的单层大殿。然而,就是这些简单的单幢建筑组合成紫禁城这个建筑群体。

③这些建筑群体除了有连成一体的殿堂、廊屋、门楼等,还有不少形形色色的相对独立的小建筑与之相配。例如,一座宫殿、一组寺院或者坛庙,甚至大型的住宅,人们都可以看到在建筑群的最外面往往竖立着牌楼;在建筑群大门的前面立有华表、石狮子;在建筑群的主要殿堂前面排列着香炉、日晷①以及龟、鹤等兽像。人们熟悉的**是明清两代皇城的大门,九开间的大殿坐落在高大的城台之上。它的形体已经够宏伟的了,但是还不够,在**前金水河上有几座金水桥,在桥的左右两边又各安放了一尊石雕狮子和一根华表。正是这威武的狮子、高耸的华表,装点了这座气势恢宏的皇城大门。可见,这些小品建筑在整个建筑群中虽然不是主要部分,但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

④自然,所谓小品建筑,只是相对大建筑而言,二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例如,在重要建筑群中,作为标志的牌楼应属小品。而一般建筑群的一些院门虽然形体并不大,也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但是,因为这类院门都附在院墙上,并非独立存在,所以不属于小品建筑。中国古代众多的小品建筑都有着特殊的形态和特定的文化内涵,它们在我国古代建筑发展中也是相当有成就的。

(有删改)

【注释】

①[日晷(guǐ)]古代一种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

2.2.1文章开头从一种文体的名称“小品”写起,有什么作用?

答:

解析:说明“小品建筑”名称的由来。

2.2.2第②段的说明层次是:先说明(不超过20个字),再说明(不超过10个字),最后,(不超过15个字)。

解析:“群体性”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群体性”的内涵以太和殿为例作具体说明2.2.3阅读下面介绍“宁寿宫”的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出“宁寿宫”中哪一个建筑属于“小品建筑”,为什么?

【链接材料】

北京紫禁城内的宁寿宫,是清代乾隆皇帝准备退位后当太上皇时居住和使用的。这是一组有相当规模的宫殿建筑群。这些建筑的布置很注意显示皇家气魄。主建筑宁寿宫建于单层石台基之上,与皇极殿相接。宁寿宫建筑群的入口是面向南的皇极门,皇极门气宇轩昂。皇极门的南面,立着一座很长的影壁,影壁上有九条用琉璃烧制的巨龙,这就是有名的“九龙壁”。

答:

解析:“九龙壁”属于小品建筑。它是“宁寿宫”中的一个独立的、但又与整个建筑群相配的小建筑。它起到装点“宁寿宫”的作用。

(2008·哈尔滨)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世界屋脊”多宝藏①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面积122.84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

②西藏是一个能源宝库。作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西藏地区日照时间长,日照强烈,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是我国太阳能利用最为充分的地区之一。据统计,这里年平均日照在1500-3250小时,各地太阳能辐射在140-190千卡/平方厘米之间,自东向西逐渐递增。西藏山南地区措美县哲古镇光伏电站装机130千瓦,是目前我国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电站。西藏境内河湖密布,流域面积大于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00多条,湖泊面积占全国湖泊面积的30%。水能资源天然蕴藏量约为2亿千瓦,占全国水能资源的30%,其中可供开发的有5600多万千瓦,约占全国总量的20%。西藏是全国地热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已查明的地热显示点达600多处,地热总热流量每秒55万千卡。在众多的地热田中,位于藏北当雄县的羊八井地热田最为著名,是世界上大型的地热田之一。羊八井电站经过多年的建设,已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地热发电站。

③西藏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其中铬、铜、硼、白云母等13种矿产储量位居全国前列。西藏的铬铁矿是我国紧缺的矿种,其储量和开采量都居全国第一位。西藏各类盐湖中的矿产资源高达几十种,仅日喀则地区的大扎布盐湖潜在的开发价值就高达数千亿元。

④西藏还是一座“天然植物博物馆”。西藏林木树种繁多,其中很多树种具有极高的科研和开发价值。西藏的药用植物有1000多种,约占全国药用植物种类的70%,其中很多都是名贵珍稀种类,如冬虫夏草、贝母、雪灵芝、天麻等。

⑤“世界屋脊”--西藏,真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宝地!

(选文有改动)

2.2.4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说明了“世界屋脊”多宝藏?

解析:从能源丰富、矿产资源丰富、天然植物资源丰富三方面说明了“世界屋脊”多宝藏。

2.2.5指出下面语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这里年平均日照在1500-3250小时()

(2)其中很多都是名贵珍稀种类,如冬虫夏草、贝母、雪灵芝、天麻等()

解析:

(1)列数字(2)举例子2.2.6西藏地区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的原因是,,。

解析:

平均海拔高日照时间长日照强烈2.2.7为什么说西藏是一座“天然植物博物馆”?

解析:因为西藏林木树种繁多,药用植物种类多。

(2009·河北)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长信宫”灯①“长信宫”灯是著名的汉代镏金铜灯。它通高48厘米,重15.85千克。此灯器身铭文有“长信”字样,曾为居于“长信宫”的窦太后所用,故名“长信宫”灯。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现收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②“长信宫”灯的造型十分优美。全器为宫女跪坐双手持灯状。宫女身穿广袖内衣,外着长袍,腰间束带,衣襟由右侧向后掩卷,衣纹疏密有致,简洁流畅。宫女头梳髻,发上覆巾帼,上身平直,双膝着地,跣足,足尖抵地以撑全身。头略向前倾,面目端庄,神情恭谨,表现出年轻宫女所特有的神态。左臂伸向右方,左手紧握灯座底部的圆形座柄;右臂高举,袖口形成灯的顶部。人执灯,灯映人,人灯合一。灯火的映照,使宫女的形象更加美丽,达到了实用与审美的高度统一。其巧妙独特的艺术造型广受赞誉,被视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巅峰之作。

③“长信宫”灯的结构非常精巧。灯罩由内外两片弧形屏板组成,合拢时呈圆柱形。外屏板一角有直角形缺口,与灯盘方柄相扣。灯盘直壁平底,壁分内外两重,形成宽0.9厘米、深1.8厘米的凹槽一周,两片屏板嵌于凹槽之中,可以左右推动。盘心有一蜡扦,可插蜡烛。盘的口沿饰宽带纹一周,底部形似圈足,置于灯座上。灯盘有一平出的方形銎柄。銎柄可安装木柄,用来转动灯盘。灯座分为上下两部分,可以拆卸。上部形似豆座,直接插入灯盘底部;下部形如豆盘,盘口与灯座的上部相扣。

④“长信宫”灯的设计极为科学。全器由宫女的头部、身躯、右臂以及灯罩、灯盘、灯座六部分分别铸造后装配而成,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又可以拆卸,便于移动和清洗。灯盘可以转动,灯罩可以开合,能够根据需要随意调节照射方向和照明亮度。宫女体内中空,左手执灯,右衣袖似在挡风,实为吸收烟炱(由烟凝集成的黑灰)的虹管。点灯后,烟炱通过其右臂形成的虹管进入体腔内,可以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

⑤“长信宫”灯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和精湛的工艺水平,堪称“中华第一灯”。

2.2.8“长信宫”灯得名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因器身铭文有“长信”字样,此灯曾为居于“长信宫”的窦太后所用,故名“长信宫”灯。

2.2.9简要说明“长信宫”灯为什么堪称“中华第一灯”。

解析:“长信宫”灯造型优美、结构精巧、设计科学,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和精湛的工艺水平,所以堪称“中华第一灯”。

2.2.10选文②③④段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解析:不能调换。因为这三段文字是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安排的,调换后就不符合认知规律了。

(2009·河南)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王泽斌①速冻食品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它的出现解决了食物的保鲜问题,它以与新鲜食物相差无几的营养和口感走进了千家万户。

②通常人们把没有经过加工和未做过储存处理的食物都叫做新鲜食物,但是收割或者宰杀时间比较长的“新鲜食物”,在营养和安全方面都会变差。因为在后续的保存过程中,植物体内的生化反应还会继续进行,缺少了水和养分的供给,这些生化反应的结果往往会使食物**;对于肉类来说,它们特有的香味物质不很稳定,容易挥发或者氧化。更严重的是,在这一过程中,食物很容易成为致病细菌生长的“乐园”。

③怎样才能控制这些生化反应和细菌生长呢?人们想到了低温保存。

④把食物保存在低温下,上述的反应就会减慢,细菌的生长也会变缓。但是在一般的低温(比如冰箱的“保鲜”温度4℃)下,这些反应和细菌的生长并不能停止。在冷冻的温度(比如冰箱的“冷冻”温度-18℃至-20℃)下,这些反应就基本停止了,细菌也不会生长。从理论上说,食物在这样的温度下可以长期保存,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冷冻食品。

⑤后来人们发现冷冻食品的口感不太好。实验表明,在一般的冷冻过程中,温度是慢慢降到0℃的,食物中会出现一部分水的“晶核”,随着温度继续降低,“晶核”逐渐增大,形成“冰晶”。因为冰的密度和水不一样,所以这样的“冰晶”可能会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从而导致食物的口感变差。

⑥于是速冻食品应运而生。速冻的过程比较独特,在这一过程中,食物的温度被快速降低,远远低于水的凝固点。由于降温速度非常快,水在0℃的时候并没有结冰,从而达到了一种被称为“过冷”的状态。等到温度远远低于0℃的时候,大量的水同时结冰,这样形成的冰没有“冰晶”,对细胞的破坏比较小,从而可以把食物“固定”在速冻之前的状态,真正达到保鲜的目的。

⑦不过,速冻保存只是基本停止食物中的生化反应和细菌的生长,并不能杀死其中的细菌。食物一解冻,细菌就会恢复生长,如果把食物反复解冻,就会积累越来越多的细菌。另外,解冻之后再将其冻回去,就不再是速冻食品了,口感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⑧速冻食品是“冻透”的,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从外到内完全解冻。应该如何解冻呢?常用的方法有三种。一是用凉水。如果用很热的水,会过度加热食物的外层;温水则会使食物成为细菌生长的温床。二是用冰箱,把食物放在冰箱的保鲜层中,在保鲜的温度下,既能慢慢解冻,又能大大减缓细菌的生长速度。还可以使用微波炉,因为微波炉的加热方式跟传统的加热方式不同,能快速有效地解冻。

⑨总的来说,新鲜食物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如果食物不得不经过一段时间的周转才能到我们手里,那么相对于存放了好多天的“未冷冻”和“一般冷冻”的食物,速冻食品是更好的选择,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新鲜食物的营养和口感,而且更加安全。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2.2.11给本文拟写一个能显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标题。

标题:

解析:示例:速冻食品也新鲜2.2.12第⑧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其作用。

解析: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速冻食品的解冻方法。

2.2.1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这样的“冰晶”可能会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解析:不能删去。“可能”一词表推测,准确地说明了这种“破坏”不是一定会发生的,若删去就太绝对了,表意就不准确、不严密了。

2.2.14根据第⑦段内容,写出下面说法的依据。

买来的速冻食品最好是吃多少解冻多少,一旦解冻就最好不要再冻回去了。

解析:速冻并不能杀死食物中的细菌,只要解冻,细菌就会恢复生长,反复解冻,会影响食品安全。解冻后再冻回去,就不再是“速冻”了,会影响食物的口感。

(2009·徐州)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动物也在全球化张凯峰①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人类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相似。人们使用同样的科技产品,追求同样的时尚,采取同样的生活方式,将来甚至还有可能使用同样的语言。“地球村”这个概念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了。人类变得彼此越来越相似。这事好还是不好,人们还在争论。

②在野生动物的世界里,同样的事情也正在发生。所有地方的野生动物也正在长得越来越像。科学家批评说,由于人类的流动,野生动植物也被迫加入了全球化的行列,从而使动植物品种的地区差异变得越来越淡。

③这种现象被称为“生物均质化”。这种现象对于生物世界的地区特性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威胁,已经引起了自然资源保护管理论者的高度重视。事实上,人们不久前才刚刚开始认识到“生物均质化”意味着什么。所有生物在所有的地方生活,结果是地球上的生物种类会变得越来越少,同一物种之下的品种也会变得越来越单一。

④对物种地区差异威胁最明显的应该数物种入侵。物种利用人类的全球化贸易运输侵入到其他地区,对当地的物种生存造成影响。比如说斑纹贻贝就通过船只播散到西欧和北美海域。这些入侵物种会使当地的食物链陷入混乱,剥夺某些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

⑤对生物多样性的更大威胁来自于人类对土地用途的改变。人类城市的扩张以及生物栖息地的细碎化,使生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相似。这就会导致特定种类的生物过分繁盛。有些适应能力极强的物种便如鱼得水,比如蟑螂、乌鸦、老鼠、浣熊、红狐和鹿。

⑥有些大脑容量相对较大的鸟类在人类对环境进行改造的时候应付自如,知道如何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能够很快接受前所未见的食物。而那些“小脑袋”鸟类就会受到相当大的打击,数量下降很快。于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多地看到一些生物,而另一些则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⑦由于人类一些不恰当的做法,野生动物种群的基因资源正在不断减少,将来一旦环境发生重大改变,这将严重危及生态系统的适应力。

(选自《语文新圃》2009年第1期,略有改动)

2.2.15文章第③段中加点的“这种现象”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解析:所有地方的野生动物正在长得越来越像。或:由于人类的流动,野生动植物也被迫加入了全球化的行列,从而使动植物品种的地区差异变得越来越淡。

2.2.16从文中看,造成“动物全球化”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解析:①对物种地区差异威胁最明显的应该数物种入侵。②对生物多样性的更大威胁来自于人类对土地用途的改变。

2.2.17文章第⑥段说明的结论是什么?请具体分析这一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结论:

分析:

解析:结论:我们会越来越多地看到一些生物,而另一些则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分析:把“有些大脑容量相对较大的鸟类(在人类对环境进行改造的时候应付自如,知道如何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能够很快接受前所未见的食物)”和“那些‘小脑袋’鸟类(就会受到相当大的打击,数量下降很快)”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2.2.18请从文中找出能够充分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一个句子并进行简要分析。

解析:示例:①“野生动物种群的基因资源正在不断减少”中的“正在不断”形象地说明了基因资源的减少正处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②“这将严重危及生态系统的适应力”中的“严重”一词,强调了人类不恰当的做法对生态系统适应力危及的程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009·杭州)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洁身自好的莲花一提到莲花,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莲叶上滚动的露珠,也许还会想到宋代文人周敦颐的《爱莲说》,对“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肃然起敬。

20世纪7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在研究植物叶面时发现,光滑的叶子表面有灰尘,要先清洗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而莲叶等叶面却总是干干净净。他们利用人造的灰尘粒子污染玉兰、林山毛榉、莲花、芋、甘蓝等植物的叶面,然后用人造雨清洗2分钟,使雨滴滑落,再观察叶面灰尘粒子残留状况。实验发现,有些植物叶面残留的污染物多达40%,而莲花等植物叶面的污染物残留比例均小于5%。这就是所谓的莲花效应。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莲花效应呢?

通过电子显微镜,我们可以观察到莲叶表面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多重微米、纳米级的超微结构。莲叶表面上有一些微小的蜡质颗粒,并且覆盖着无数个约10微米的突包,每个突包的表面又布满了直径仅为几百纳米的更细的绒毛。在突包间的凹陷部分充满着空气,从而使得在尺寸上远大于这种结构的灰尘、雨水等落在叶面上,不会大范围直接接触叶面,而是隔着一层极薄的空气,并且其能接触的点也只是叶面上若干个凸起的点。

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正是这种特殊的超微结构,使得莲叶表面不沾水滴,可以保持清洁:当莲叶上有水时,水会在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球状,风吹动水珠在叶面上滚动时,水珠可以沾起叶面上的灰尘,并从上面高速滑落。这种自洁能力对于防止病原体的入侵也有着特别的意义。像莲花这样的植物,就是生长在很“脏”的环境中也不容易生病。因为即使病原体到了其叶面上,一经下雨就会随雨水冲走;如果不下雨,叶面很干燥,病原体还是生存不了。

莲花的这种自洁功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他们努力模仿这种表面,使应用研究迅速发展。20世纪末,基于“莲花效应”的涂料陆续问世,在越来越多的建筑中得到应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周围将会出现不会脏的地板、墙壁和没有灰尘的无线电用品。

2.2.19第一段中写到“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其作用是什么?

解析:形象地点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2.2.20请根据第二段文意,简要解释“莲花效应”。

解析:叶面上的灰尘经雨水清洗能变得清洁干净。

2.2.2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②莲花的这种自洁功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解析:①叶表面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多重纳米、微米级的超微结构。或:叶表面上有一些微小的蜡质颗粒,覆盖着无数的突包,每个突包的表面又布满了更细的绒毛,在突包间的凹陷部分充满着空气。

②莲叶上的水会在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球状,风吹动水珠在叶面上滚动时,水珠沾起叶面上的灰尘从上面高速滑落。

2.2.22“莲花效应”能给植物本身带来哪些好处?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解析:使得叶面不沾水滴,保持清洁;能防止病原体的入侵,不易生病。

(2009·宁波)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一)

①科学家们认为“甲型H1N1流感”相对温和。尽管世卫组织29日提高了“甲型H1N1流感”疫情警戒级别,而且卫生官员也证实美国出现了首例“甲型H1N1流感”死亡病例,但研究病毒的科学家们却渐渐达成共识,认为目前的混合型流感病毒变种并没有过去引起疫病大流行的那些病毒那么致命。

②事实上,上月底首先在加州圣迭戈和墨西哥南部出现的H1N1病毒变种,主要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播,其破坏性可能不及每年冬天出现的普通的流感病毒。

③众所周知,流感病毒是不可预测的,这种变种可能在任何时候突变,成为更温和或者更危险的变种。但从基因工程实验室和流行病模型等渠道获得的越来越多的初步证据表明,目前的疫情暴发其最坏的情况可能是可以避免的。

④田纳西州流感病毒学专家理查德·维比说:“这种病毒与1918年的致命性病毒完全没法相比。”1918年暴发的流感造成全球大约5000万人死亡。

⑤目前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首次被查出时,它与1918年的流感病毒相似这一点似乎是不祥之兆。它们都是在春天流感季节的末尾出现,两者似乎都是重点袭击年轻人和健康人,而不是老年人和婴幼儿,而且它们都是H1N1变种,因为它们有着相同的两个关键的蛋白类型,这两个蛋白类型主要决定着病毒的传染力和扩散力。

⑥美国疾病防治中心和国家卫生研究院周一上午公布了加州和得克萨斯州病人身上病毒的基因序列,成千上万的科学家立即开始下载那些信息。他们把病人身上的病毒同已知的病毒(1918年的病毒和禽流感病毒H5N1等)进行对比,之后发表了令人欣慰的消息。

⑦纽约西纳山医疗中心微生物学家彼得·帕勒斯说:“这种病毒缺少某些特征。”尤其突出的是,这种病毒缺少一种氨基酸。那种氨基酸似乎会导致肺部增生病毒粒子使之更致命。

⑧佐治亚大学流感专家拉尔夫·特里普说,对这种病毒蛋白类型的初步分析表明,经历过1957年那场流感的人可能对这种病毒有一定的免疫力。1957年的那场流感疫情造成全球约200万人死亡。

⑨这或许可以解释墨西哥老年人没有感染上这种病毒的原因。迄今,墨西哥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最为严重。

(选自《参考消息》2009年5月,有删改)

2.2.23科学家提出“甲型H1N1流感”相对温和的依据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解析:目前的混合型流感病毒变种并没有过去那些引起疫病大流行的病毒那么致命。或“这种病毒缺少一种氨基酸,那种氨基酸似乎会导致肺部增生病毒粒子使之更加致命。”或“破坏性可能不及每年冬天出现的普通的流感病毒。”或“目前的疫情暴发其最坏的情况可能是可以避免的。”

2.2.2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作用?请任选一处简要分析。

但从基因工程实验室和流行病模型等渠道(a)获得的越来越多的初步证据表明,目前的疫情暴发其最坏的情况可能(b)是可以避免的。

解析:(a)处加点词语写出了“初步证据”的来源(渠道),增加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科学性。(b)处“可能”表示猜测语气,不排除特殊情况的发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2.25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墨西哥南部出现的H1N1病毒变种的破坏性可能不及每年冬天出现的普通的流感病毒。

B.流感病毒是不可预测的,这种变种可能随时突变,成为更温和或者更危险的变种。

C.“甲型H1N1流感”病毒首次被查出时,人们认为它与1918年的流感病毒完全相同。

D.墨西哥老年人没有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原因可能是对这种病毒有一定的免疫力。

解析:答案是C。

2.2.26在第④和第⑤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一种方法来解释“甲型H1N1流感”的特征?你觉得使用这种方法有什么作用?

解析:方法:作比较(比较说明、对比)。作用:准确地说明甲型H1N1流感与1918年的流感病毒相似点与不同点(不同点:致命性强弱不同;相似点:流行季节、重点袭击对象、病毒类型相似)。

2.2.27根据上文和下面两则材料,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材料一:四川省新闻办公室2009年5月17日下午宣布:与我国内地首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包某某接触的最后一批人员解除医学观察,患者包某某也同时治愈出院。(《钱江晚报》)

材料二:2009年5月17日,北京确诊一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这是我国内地第三例输入性确诊病例。患者为女性,18岁,北京人。5月11日13时50分乘坐美国大陆航空公司CO89航班到达北京。北京市卫生部门及时开展了对密切接触者的跟踪工作,全部密切接触者已查明并进行医学观察。(《人民日报》)

解析:①对于“甲型H1N1流感”不必恐慌,因为“甲型H1N1流感”比较温和。材料一印证“甲型H1N1流感”是可以治愈的,疫情是可以控制的。②因为病毒主要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播,所以只要对接触者进行医学跟踪和隔离,疫情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我国已有防止流感疫情的成功经验,对与患者密切接触者的跟踪工作、医学观察工作做得很到位。

(2009·佛山)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天之华盖--大气中的“华”现象①紧挨着太阳或月亮周围,有时会有一圈七彩的光环,这便是“日华”或者“月华”。

②比如风雨过后晴空静朗,一轮明月正自薄云背后悄然初升,透过薄云,月光昏黄而柔媚,皓月四周,笼罩着一层七彩光环,犹如虹霓一般绚烂迷幻。北宋大才子柳永就描写过如此美景:“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柳永在月华中寄托他的浪漫情怀,不过他不善于解释月华的奥义。

③倘若询问柳永同时代的晚辈、北宋另一知名人物沈括,那么对于柳词的诠释,或许能够更加妥帖:秋雨之后,临近十五,薄薄的云层,恰是月华的绝妙时机。古人同样会将月亮、月色称之为“月华”,因为“华”具光彩之意,又与“华盖”相通,把月亮描绘得光彩照人、富丽堂皇,实在是文人墨客的写作手法所致。然而柳永所写的“月华”,大约才是真正的月华--当空皓月包裹着的红蓝彩衣。

④其实,“华”的成因在于阳光或月光透过薄云,因云中液滴发生衍射和干涉现象后形成的。白居易曾言:“碧空溶溶月华静”,溶溶之态,正是薄云浮现的场景。往事越千年,席慕蓉同样描绘了七彩的月光:“忘不了的,是你眼中的泪;映影着云间的月华。”与古人暗合。当今诗人的吟诵,也不忘在月华的周边,加上一层薄云的陪衬,从而令诗句更加被严谨的科学家首肯。

⑤大气中类似日月华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宝光”,这是一种在山头看到的现象--在自己的远处影子的周围出现七色的华彩,仿佛佛光一般。这种现象和“华”

的成因类似,但发生在与华180度相反的方向,因此也成为“对华”。对华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天气要晴朗,如果穿行在云雾中就看不到;第二是要在附近山头有云雾,这些云雾如同荧屏把华彩映在上面;第三是需要自己的影子,因为对华是围绕影子出现的,每个人只能看到自己影子产生的对华。

⑥即使我们不去登山也有机会看到另一种类似“华”的现象:露面宝光。在结满露水的草地上,你会发现你的影子周围环绕着一圈白绿色的光带,这是因为草地上的露珠挂在草叶边缘,可粒粒数清,当太阳光照射在露上,会反射回光辉,如同“宝光”中云雾的作用。和宝光不同的是,露面宝光没有七彩颜色,只有白绿色光辉。

(选自《博物》杂志2009年第3期)

2.2.28根据文章内容,给“月华”下一个定义。

解析:“月华”就是月光透过薄云,因云中液滴发生衍射和干涉现象后形成的七彩光环。

2.2.29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文章④、⑤段的主要内容。

解析:④、⑤段分别是介绍华的成因、介绍对华及其形成的条件。

2.2.30本文多处引用诗句,你认为是否影响了这篇说明文的科学性?试举一例说明。

解析:不影响其科学性。如引用白居易的诗句,就证明了“华”的形成必须有薄云的陪衬,使得说明准确形象,语言活泼生动。

(2009·黄冈)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生物入侵者”的增多归咎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目的的。以目前全球新鲜水果和蔬菜贸易为例,许多昆虫和昆虫的卵附着在这些货物上,其中包括危害性极大的害虫,如地中海果蝇等。尽管各国海关动植物检疫中心对这些害虫严加防范,但由于进出口货物数量极大,很难保证没有漏网之“虫”。此外,跨国宠物贸易也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近年来,由于引进五彩斑斓的观赏鱼而给某些地区带来霍乱病源的消息时常见诸报端。一些产自他乡的宠物,如蛇、蜥蜴、山猫等,往往会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遗弃而逃出藩篱,啸聚山林,为害一方。

2.2.31本文段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解析:“生物入侵者”的增多源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

2.2.32文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解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更具体地说明了跨国宠物贸易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

(2006·连云港)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海发光如果你能在夜间观赏到海发光,那是相当瑰丽的。它似星光万点,又似乳光一片,更似绚丽多彩的礼花。人们称这种现象为“海火”,这种迷人的景象是谁引起的呢?是谁的杰作呢?

有一种海发光出现在航行中的船舶四周及船尾的浪花泡沫里,这主要是由颗粒很小的发光浮游生物引起的。其本身多呈玫瑰红色,平时凭借其体内的一种脂肪物质就能微放光明。发光的特点是,由无数白色的、浅绿色的或浅红色的闪光组成。但通常只有在海面有机械扰动或它们受到化学刺激时才比较鲜明。当海上风浪把它们推向砾石海岸时,它们受到更大的触发而发光。放出的光就像一束四溅的火花,如“火雨”跌落,一拨紧接一拨,这样的海发光通常被称为火花型海发光。

还有一种海发光是由海洋发光细菌引起的。它们发光强度较弱,其特点是不论什么海况,也不管外界是否扰动,只要这种发光细菌大量存在,海面就会出现一片乳白色的光辉。这样的细菌多在河口、港湾、寒暖流交汇处,特别是下水道入海处或海水被污染处最多,这样的海发光被称之为弥漫型海发光。

另一种海发光是由海洋里躯体较大的发光物所引起的,如水母、海绵、苔虫、环虫和蚧贝等。水母躯体上有特殊的发光器官,受到刺激便发出较大的闪光,有些鱼体内能分泌一种特殊物质,这种物质和氧作用而发光。这种发光通常是孤立出现的,在机械、化学作用刺激下,才比较醒目,它们发出的海光特点是一亮一暗,反复循环,如同闪光灯似的,这样的海发光被称为闪光型海发光。

海发光不仅绚丽多彩,美丽诱人,而且最重要的是它与生产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

海发光强的海区能映出黑夜的海景,因此在没有月光的夜晚,当船舶遇到海发光时,能使船长产生错觉,导致海损事故,影响船舶的安全航行。正确掌握海发光可以预报天气,我国辽宁、河北一带的渔民经多年观察总结出“海火见、风雨现”的民谚。鱼游动时所发生的海光,暴露了鱼群的藏身之地,因此,经验丰富的渔民在夜间利用它来捕鱼。

(选自《语文报》)

特别提示这是一篇结构简单的说明文,全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海发光的三个成因,第二部分海发光和生产建设的密切关系。第一部分是重点,共三小节,每一节的开头一句话,简要概括了绚丽多彩、美丽诱人的“海发光”的成因,这就是问答题;每一小节重点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海发光的特点,这就是简答题;两题是从说明文的结构方面所作的考查,重点都在于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全文结构简单、设题也不难,学生答题较容易。

2.2.33请简要概括绚丽多彩、美丽诱人的“海发光”的成因。

解析:①由颗粒很小的发光浮游生物引起的。②由海洋发光细菌引起。③由海洋里躯体较大的发光物所引起。

2.2.34不同类型的海发光各有什么特点?

解析:①“火花型海发光”的特点:由无数白色的、浅绿色的或浅红色的闪光组成,放出的光就像一束四溅的火花,如“火雨”跌落,一拨紧接一拨。②“弥漫型海发光”的特点:发光细菌大量存在时,海面就会出现一片乳白色的光辉。③“闪光型海发光”的特点:一亮一暗,反复循环,如同闪光灯似的。

2.2.35“火花型海发光”为什么会出现在“航行中的船舶四周及船尾的浪花泡沫里”?

解析:因为颗粒很小的发光浮游生物,只有在海面有机械扰动或受到化学刺激时才发出比较鲜明的光。

2.2.36海发光与生产建设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

解析:①影响船舶的安全航行。②可以预报天气。③便于渔民在夜间捕鱼。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令人惊叹的细胞[美]比尔·布莱森①生命开始于一个细胞。第一个细胞一分为二,二又分为四,以此类推,仅仅到第47次加倍以后,你就有了1亿亿(10000000000000000)个细胞,并作好了最终形成一个人的准备。从卵子受精的那一刻起,一直到你离开人世,为了维护你,这些细胞中的每一个都可谓是恪尽职守。

②对于你的细胞来说,你无任何秘密可言,它们对于你的了解,远远超过你对自己的了解。因为每一个细胞都带有一整套基因密码--你身体的指令手册,所以它不仅知道怎样做自己的工作,而且对于你体内的其他任何一项工作,它都了如指掌。在你的一生中,你永远没有必要提醒任何一个细胞,要它随时注意其腺嘌呤核苷三磷酸盐的情况,或是找到存放不期然间出现的多余叶酸的地方。它将会为你做这样的一些事,以及几百万件别的事。

③每个细胞都是自然界的一个奇迹。即便是最简单的细胞,其构造的精巧程度也是人类的智慧永远也无法企及的。举个例子,即便是制造一个基本的酵母细胞,你所需要的零部件就和一架波音777喷气式飞机一样多,而且还必须在直径仅有5微米的球体内将它们组装起来,然后你还得以某种方式驱使那个球体进行繁殖。

④……⑤你的细胞是一个有着1亿亿个公民的国度,每一个公民都以某种特有的方式全心全意地为你的整体利益服务。它们为了你什么都干,它们让你感觉快乐,产生思想。它们使得你能够站立、伸懒腰和蹦蹦跳跳。当你吃东西的时候,它们摄取养分,供给能量,排除废物--干所有你在高中生物学中所了解到的事情,它们还在第一时间使你有一种饥饿感,并使你在就餐后产生舒适的感觉,以后就不会再忘记吃东西。它们使你的头发生长,耳朵产生耳垢,大脑保持清醒。它们管理你身上的每个角落;当你受到威胁时,它们会挺身而出保护你。它们会毫不犹豫地为你献身--每天有多达数10亿个细胞在这么做:可是终其一生你从未向它们中的任何一个表达过谢意。因此,现在就让我们肃立片刻,向它们表示我们的敬佩与赞赏之意。

⑥大多数细胞的存活时间很少超过1个月,但也有一些明显的例外,肝脏细胞可以存活几年,虽然它们的内部成分每隔几天就更新一次。大脑细胞和你的寿命一样长。从你出生起,你拥有大约1000亿个细胞,这也就是你所能拥有的细胞数的最高值。据估计,你每小时大约丢失500个细胞。因此,要是你认真想一想的话,你真的是一刻光阴也不该浪费。令人欣慰的是,你脑细胞的组成部分总是在不断更新,因此,与肝脏细胞类似,你的大脑细胞实际上只存活1个月左右。事实上,据认为,我们身上的任何一个部位--除了迷途分子以外--都与9年前不同。这听起来似乎有些玄乎,但从细胞的层面上讲,我们都是年轻人。

2.2.37概括选文第②、③、⑥段细胞的“令人惊叹”之处。

第②段:

第③段:

第⑥段:

解析:你对于细胞来说没有任何秘密(或:细胞对于你的了解远远胜过你自己);细胞的结构非常精巧;细胞的更新速度快。

2.2.38选文第①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解析:列数字准确地说明细胞分裂速度快。

2.2.39在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对细胞表示“敬佩与赞赏”?用文中的一个句子概括回答。

解析:你的细胞是一个有着1亿亿个公民的国度,每一个公民都以某种特有的方式全心全意为你整体利益服务。

2.2.40第⑥段中两个画线句子“大脑细胞和你的寿命一样长”与“你的大脑细胞实际上只存活1个月左右”是否矛盾?为什么?

解析:不矛盾。“大脑细胞和你的寿命一样长”是说脑细胞的组成部分总在不断更新。全部更新大脑约需要一个月左右。

2.2.41选文作者感叹“一刻光阴也不该浪费”,我国古代诗词中也有许多表现惜时的名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解析: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2.2.42许多科学家对《万物简史》都给予过高度评价,《令人惊叹的细胞》就节选自这部名著。请你举例谈谈选文语言除准确之外,还有什么特点。

解析:

示例:(1)用生动的语言(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说明深奥的科学道理。比如“当你受到威胁时,它们会挺身而出保护你”,“它们会毫不犹豫地为你献身”,“你的细胞是一个有着1亿亿个公民的国度”等。(2)用通俗而有趣(幽默风趣)的语言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比如“它们使得你能够站立、伸懒腰和蹦蹦跳跳”,“它们还在第一时间使你有一种饥饿感,并使你在就餐后产生舒适的感觉,以后就不会再忘记吃东西”,“它们使你的头发生长,耳朵产生耳垢,大脑保持清醒”等。

(2006·乌鲁木齐)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人体的最大器官--皮肤作为人体的最大器官,皮肤功能强大。可是其重要性却远没有被人们充分意识到,我们通常只是把它当作包裹在肌肉外部的一层皮,其实这是低估了它。人类自己从未造出过比它更好的保护罩、传感器和通报器。

皮肤是一个很好的保护罩。它的最外层--表皮非常薄,能抗污和防水。编织紧密的表皮细胞形成了坚固的屏障;能保留水分,而把不必要的水挡在外面。死去的和脱落的细胞在表面紧凑地排列好,使皮肤更坚韧,就像一层透明的装甲衣。皮肤的智能连军队都羡慕不已,一旦需要的话,由干细胞组成的表皮就会加固皮肤。生产色素的黑素细胞能够抵御皮肤的头号敌人--阳光,这东西对皮肤的中间一层--真皮的伤害特别大。

真皮含有大量的胶原质,它能紧致肌肤,随着胶原质被不断降解,就会产生皱纹,令皮肤松弛。真皮下面就是皮下脂肪,它能软化皮肤质地。分布在皮肤中的还有血管、毛囊、汗腺和产油腺。大量的神经忙碌地穿梭其中,把大脑的信息传递给其他器官。接收良好的感觉神经末梢,则睁大眼睛仔细观察并细心处理遇到的情况:我们爱抚玫瑰的柔软花瓣,却因为害怕被它的刺扎而退缩。

皮肤是在思想、身体和外界之间强有力的分界面。神经--免疫--皮肤--内分泌的网络把皮肤当作一个独立自主、难以驯服的智者。它会告诉我们很多它主人的情况。想想看,如果一不小心泄露了心里的秘密,你就会脸红;有什么东西出毛病时,皮肤会起鸡皮疙瘩发出警告;收缩的皮肤透露出你的害怕。它作为内分泌器官也有充实的生活,为身体的其他部分制造像维生素D这样的激素,以及自己用的类固醇和甲状腺激素等,虽然不大清楚为什么,但是很多大脑里发现的神经传递素也是由皮肤制造的。

另外,皮肤还是免疫系统重要的前哨。它有专门的白细胞,能够吃掉入侵的微生物,并引发全身的免疫反应。因为皮肤在这方面功效卓著,所以研究人员要挑战古老的试验,把牛痘疫苗直接注射进缺乏这种免疫力的肌肉里,与传统方式相比,这样可以减少接种牛痘疫苗的痛苦,效果好像还不错。

特别提示这篇说明文是总分结构,全文5节,第1节总起。2、3、4节分别从保障、传感器、通报器具体介绍皮肤对人体的重要性。第5节讲皮肤还是免疫系统的重要前哨,全文语言准确生动。

2.2.43根据文意,下列给“皮肤”所下的定义,最恰当的一项是()

A.皮肤是身体最大的功能强大的器官。

B.皮肤是身体表面包裹在肌肉外部的功能强大的器官。

C.皮肤是身体最好的传感器、防护罩和通报器。

D.皮肤是在思想、身体和外界之间强有力的分界面。

解析:答案是B。下定义在说明文是常见的题型,它要求考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提炼并重新组合,用简洁而顺畅的语言进行再表达,对考生的能力进行综合性考查,准确定义,有一定的难度。“下定义”的第一步是确定“×××是×××”。本题应该是:“皮肤是×××器官。”然后在“器官”的前面加上一些限定性词语,这种限定性的词语必须准确,必须能涵盖一切外延概念,从题目所给的四种答案中,应该说“B”是最准确的。

2.2.4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皮肤主要由表皮、真皮、皮下脂肪、血管、毛囊、汗腺和产油腺神经、内分泌系统等组成部分。

B.皮肤中灵敏的感觉神经末梢可将受到的刺激及时传递到大脑并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

C.皮肤还可以为身体其他部分制造维生素D、甲状腺激素、类固醇、神经传递素等。

D.为了减少接种疫苗的痛苦,人们将牛痘疫苗直接注射进缺乏免疫力的肌肉里。

解析:答案是B。A中定义不全:神经内分泌系统也是皮肤的组成部分之一;C项中类固醇也是皮肤部分的;D项中“免疫力”前少定语“这种”。

2.2.45本文主要写了哪四层意思?是按什么说明顺序写的?

解析:四层意思是按“逻辑”顺序来写的:总说皮肤的功能、皮肤的“防护功能”、“传感功能”、“通报功能”。

2.2.46请从文中任举两例,说说本文是怎样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的。

解析:准确性:“表皮非常薄”,但却是“坚固的屏障”“抵御敌人”,“降解”“分界面”“透露出”“功效卓著”“好像还不错”等等。生动性:“保护罩、传感器、通报器”“透明的装甲衣”(形象的比喻)“羡慕不已”忙碌地穿梭其中,“睁大眼睛,仔细观察,细心处理”(人格化)。

(2006·南京)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①四季中,人们最喜爱的是春天。生机勃发繁花似锦的大好春色,自然成了诗人热情吟诵的对象。而这些千古华章,又成了人们了解我国春天气候特点的极好材料。

②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宋代白玉蟾的《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宋代李时则在《十二月立春》中写下这样的诗句:“盘装荠菜迎春饼,瓶插梅花带雪枝。”诗中的东风,即春风。可见,虽然春天急迫地降临人间,但是大地仍然雪初化,冰未融,瞧这春季来得有多快!这类诗句中最精彩的,还是唐代贺知章在长安写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前两天看柳,枝上还是光秃秃的,可是今天却看见嫩叶已经从芽苞中绽出。原来,这是因为北方春季升温快,物候变化迅速。2001年3月20日至21日,我在北京紫竹院公园也看到了柳树两天内发叶的情况。正是因为柳树春季发叶如此迅速,诗人才会用剪刀这类令人联想到动作快的词汇来描写。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人们能够普遍接受,也就说明我们生活中确有植物在春天迅速开花的事实。

③我国南北春季到来有早有晚。北宋王安石《泊船瓜州》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佳句。我在这里引用它的目的是想说明,华夏大地五湖四海并非都同时被春风吹绿。如果把连续五天平均气温定在10℃以上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准,那么北纬28℃的长沙3月10日入春,北纬30℃的武汉3月15日春到,而北纬32℃的南京则要到3月25日春天才姗姗来迟。可见春天的脚步是有先有后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东北大地仍然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而广东已经告别春天进入绿阴深深的夏季了。实际上,古代诗人早已发现南北春季到来的时间不同。例如唐代张敬忠在《边词》中说:“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现代气象资料表明,西安大约在3月下旬春天已经开始,而纬度较高的内蒙古五原,春天到来的脚步则要晚到4月20日左右。所以,当五原河冰刚融化时,皇都长安则早已姹紫嫣红过去,时近暮春了。

④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宋代诗人吴涛的《绝句》中讲了这样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天气暖热得人们已经穿起单衣,桃花落尽,野梅结籽,田野里已经响起蛙声,可是突然间,蛙声却没有了,这在气象学中叫作“倒春寒”。宋代的萧立在《春寒叹》中形象地描写了“倒春寒”造成的灾害。“今年有田谁力种?恃牛如命牛亦冻。君不见邻翁八十不得死,昨夜哭牛如哭子。”夜黑更深,寒风呼啸,赖以生存的耕牛已经冻死,风中夹杂着八十老翁凄惨的哭声,令人心碎。为什么会出现“倒春寒”的现象呢?因为我国春季还经常有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寒冷空气。如果前期冷空气少,春暖快,长期积聚的北方强冷空气一旦南下,便会发生强烈的季节逆转,春天里又会出现严寒的天气。

⑤古代诗人对我国春季的认识是十分丰富的,他们描写华夏春天的诗词不仅在文学上,而且在科学上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改动)

特别提示这篇说明文大量引用了古诗词中描写春天的名人诗句来说明我国春天气候的特点,文学性强,可读性强。文章第①段总起、点题,②、③、④段的首句都概括了我国春天气候的特点,第⑤段总结,层次十分清晰。

2.2.47阅读全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

解析:第②、③、④段的首句。

2.2.48第②段中为什么要写作者在北京紫竹院公园看到的情况?

解析:通过举例子,强调了“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的特点确实存在,让人信服。举例子,是说明方法中最常见的一种,它能把比较复杂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说得具体明晰,通俗易懂。当然,所举的例子一定要是真实可靠的。

关闭